除比特幣之流以外,區塊鏈技術如何再出「爆款」?

除比特幣之流以外,區塊鏈技術如何再出“爆款”?

區塊鏈 圖片來源:中國電子銀行網 製圖/王橙子

幣圈很近

明明區塊鏈不等於比特幣,為什麼多數人一提區塊鏈時,首先想到的依然會是比特幣?又為什麼媒體在報道區塊鏈的時候又那麼偏愛用比特幣來做配圖?儘管全文內容可能並不涉及到比特幣。為什麼幣圈發幣行為那麼受關注,忠實擁躉那麼多?而又是為什麼一些在金融等領域實際落地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卻並不為大眾所關注,無法成爆款?

諸多現象,歸結起來就是一個問題——為什麼幣圈離我們那麼近,而鏈圈離我們那麼遠?

幣圈之所以離我們近,至少是因為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直接和金錢掛鉤,和人們最關心的話題——“能不能掙錢”有著直接聯繫。再者,進入幣圈的門檻極低,人們甚至都不需要知道區塊鏈是什麼,就能在“一幣一別墅”的投機流言裡產生衝動情緒。

因為這種在直接而粗暴的投機現象讓區塊鏈技術呈現出一條奇怪的發展路徑。

按說,人類進入現代工業以後,技術的應用往往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先進技術往往是從高端應用開始,後來不斷改進之後才開始在民間廣泛應用,比如核工業。

但區塊鏈卻是反著來的。

它先是通過幣圈迅速拉起大旗,隊伍快速擴充。而以區塊鏈技術研究和產業應用為基礎核心的鏈圈卻是後來者。這種反向的技術推進方式,雖然給技術的普及帶來一定的意義,但也帶來一些不適。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中國銀行前行長李禮輝就於近日指出,以比特幣為代表的“代幣”,一方面成為公有區塊鏈社區的激勵工具,另一方面,也成為灰黑色經濟活動所需要的“地下”可信任、“地上”難管控的支付工具。

鏈圈很遠

與幣圈相比,重技術在產業應用和研究的鏈圈則希望研發和部署除了虛擬貨幣之外的其他應用。好在,我們在相關領域,特別是金融領域有了一些落地的應用。

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院長張一鋒總結了區塊鏈落地應用的情況。

第一類,憑證類。比如,上海票據交易所落地的數字票據,民生銀行的區塊鏈信用證。他認為,這些項目裡,區塊鏈技術主要是解決了數字憑證的唯一性、不可篡改性和有序流轉。 第二類,支付類。特別在跨境支付方面。比如螞蟻金服實現了從香港到菲律賓3秒鐘內的跨境轉賬。 第三類,多方對賬。比如微眾銀行實現了和其他銀行之間的區塊鏈賬本對賬。 第四類,供應鏈金融。比如,平安科技和一些其他機構都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供應鏈金融跟數字票據有一些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樣,它不只是一個憑證流轉,往往還會涉及憑證拆分,甚至token化。

從這四類應用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在鏈圈,除了支付之外,大多應用與大眾需求還有相當的距離。這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鏈圈不出現“爆款”產品。

鏈圈如何打造“爆款”?

如何才能真正拉近鏈圈與大眾的距離?如何才能在鏈圈打造出爆款產品?

趣鏈科技CEO李偉似乎提出了一個構想——數字化社會。他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區塊鏈,實現大規模的社會協作,使原來相對割裂的數字化系統變成一個有機的數字化整體。我們可以通過區塊鏈智能合約的方式,把模型放到鏈上,數據不動而模型動,實現數據的資產化,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的數字化。如此,也就讓區塊鏈技術無處不在,拉近鏈圈與每一個人的距離,並深刻影響每一個人。

幣圈自下而上的“普及”過程,讓區塊鏈的“發幣投機”行為“發揚光大”,佔用了大量的社會資源。鏈圈想要讓技術迴歸實體,並不容易。

張一鋒就指出,區塊鏈到今天為止,無論在效率,還是隱私保護等方面,都還有不小的差距,仍需要腳踏實地就區塊鏈的關鍵技術進行長期不懈的攻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