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噸百年門台搬家,打包用了10天,1公里走了5小時


2018年7月14日,在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雙河村,一座清代老門臺在叉車作用下像只“蝸牛”在路面緩慢“行走”。在“大拆大整”中,為了留住鄉愁,溫州相關部門對這些百年門臺、等老建築進行保護性遷移。

該門臺位於龍灣區永中街道雙河村雙石碣,距今有100多年曆史,當時僱用滄河和雙石碣工匠建造。曾做為鄉公所使用,1959年又做公共食堂使用。該宅坐北朝南,佔地約625平方米,由前門臺、天井、正屋、後門臺組成。門臺為磚砌懸山頂仿木牌樓。 該宅用材粗整,體量寬大,中柱高約6米,是當地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之一,具有一定的歷史、文物價值。

這座老門臺大約23噸重,在起吊過程中,每個工人操作都非常謹慎,整個搬遷過程花了5個小時左右。不過在這“走”之前,先得用鋼條“打包”起來,光光這“打包”時間三個工人就花費了10天左右時間。


溫州市政協委員江洪來到現場,對搬遷百年門臺建言獻策。為保護祖宗留下的老建築,他聯合多位政協委員奔走呼籲,遞交《關於建成浙南科技城,保留利用水鄉老建築的提案》《關於“大拆大整”浪潮中如何保留歷史文脈延續性的提案》等,保護、利用好古建築,使之煥發新生機。

老門臺儘管被鋼架筐住,與遠處的現代樓房相比仍不失它的威儀。

經過專業人士反覆測試,這座百年門臺被起重機緩緩吊起,小心翼翼地放到叉車上。

載著百年古董的叉車緩慢地在拆遷區移動。在藍天白雲的簇擁下,非常有儀式感。

行進過程中,兩邊都有專業人士開路,遇到叉車無法通行,他們迅速上前清除障礙。

護送老門臺的路上,工作人員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有絲毫閃失、確保老門臺安全抵達。

途中,為避讓一些稍低的電線、路燈。叉車駕駛員進退騰挪,使出渾身招數,有時通過一個障礙點,要耗去半小時。

碰到實在無法通行的路面,工作人員只好請來吊車幫忙。據瞭解,龍灣區自去年啟動全市首例“大拆大整”中三普文物登錄點、信息點遷移保護工作以來,不斷創新城中村改造歷史建築保護的工作路子,在溫州市率先提出歷史古建築“就地保護、遷移保護、採集信息後拆取構件保存”的保護方式,為各街道辦事處提供“保姆式”服務全程指導歷史建築拆遷工作,最大限度的保護好龍灣歷史文物。

每搬遷一座門臺,龍灣區文廣新局副局長陳佐都親自上門“督戰”,做好影像記錄。


一路上,工作人員小心呵護著百年門臺行進,所到之處,吸引路人駐目觀看。

據瞭解,龍灣轄區內需要遷移的古門臺有近20座,它們最終在龍灣區南洋公園內安家,規劃建設一個古建築群,供市民觀賞。

經過5小時奮戰,這座厚重的百年門臺安全抵達指定地點,所有人長噓一口氣。在城市建設中,合理地利用舊城中的一石一瓦,是國際上流行的做法。一來節約資金,二來古代石磚質量更好,最重要的,能讓現代人透過一塊石頭能和古人對話,保留城市鄉愁,讓後人牢牢記住祖宗的智慧。 蘇巧將 照真達俗 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