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臨沂「新名片」引中央兩家媒體相繼報導!

漂亮!临沂“新名片”引中央两家媒体相继报道!

說到臨沂

大部分人會想到“沂蒙精神”、革命老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

臨沂商城、臨沂全域旅遊等

已擦亮臨沂城市“新名片”

漂亮!临沂“新名片”引中央两家媒体相继报道!

近日,中國交通報、中國經濟時報分別以

以《“人人都說沂蒙山好”》

《“商貿+物流”打造臨沂“國際範兒”》為題

點贊臨沂改革開放40週年的重大變化!

漂亮!临沂“新名片”引中央两家媒体相继报道!漂亮!临沂“新名片”引中央两家媒体相继报道!

人人都說沂蒙山好

中國交通報記者 曹文娟

漂亮!临沂“新名片”引中央两家媒体相继报道!

炎炎夏日,沂蒙山深處群山環抱、山水相依,林木蔽日、鳥鳴幽谷,蜿蜒的公路在連綿起伏的山上時隱時現,成片的果林之間,美麗的農家小院點綴其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人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如今,這片紅色熱土上交通便利、產業興旺、生活富裕。

從殘酷戰場到幸福樂園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戰役打響,華東野戰軍主攻部隊急需通過汶河。上級要求地方在汶河上架橋,縮短部隊過河時間。當時各村男勞力均組成支前隊伍奔赴前線。任務緊急,沂蒙紅嫂摘下自家門板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用身體做橋腿,用門板做橋面,為部隊架起了一座“人橋”。如今,在孟良崮戰役發生地——垛莊鎮,公路縱橫交錯,穿過山谷、跨越河流,延伸到百姓家門口。

車輛駛出京滬高速公路孟良崮收費站,前行半個小時後就到達了蒙陰縣垛莊鎮黃姑庵村椿樹溝。視線之內是成片的栗子樹,綠色的“毛球”掛滿了枝頭。泉水清澈見底,在幾塊石頭的圍堵下,水面寬闊起來,形成了一個清澈見底的小石潭,潭中小魚游來游去。傍晚時分,農家樂廚房裡飄出陣陣香味,廚師正在做拿手菜——炒雞,款待客人。

“劉三哥農家院”就坐落在這世外桃源般的環境中。進入農家院,兩層樓的特色民宿在栗子樹的掩映下顯得格外清幽,院裡擺了幾張桌子,沿著迴旋式的樓梯上到2樓便是一間間整潔的客房。“以前俺家裡也是開農家樂的,但小打小鬧,主要是週末接待臨沂來的遊客。”老闆劉英啟告訴記者,2014年村裡有了轉機。

漂亮!临沂“新名片”引中央两家媒体相继报道!

2014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Ⅱ》中山東煎餅亮相熒屏,鏡頭中的椿樹溝一夜成名,隨即迎來一撥又一撥的遊客。垛莊鎮黨委宣傳委員公丕翠告訴記者,遊客多了,當地政府決定對椿樹溝片區進行整治提升。據介紹,以前遊客來只能駕車行駛到椿樹溝兩公里外,再往前就是狹窄曲折的山路。

蒙陰縣推動美麗鄉村宜居地建設。蒙陰縣交通運輸部門按照方便群眾、景村共建思路,拓寬道路3.1公里,新建南環線公路2.1公里,硬化路面5000平方米,極大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和遊客通行。

村民們嗅到了商機,陸續開起了規模或大或小的農家樂和民宿。據統計,今年端午節假期,村裡每天接待遊客8000餘人次,平時每天也能接待遊客3000人次左右。“現在的收入是以前的好幾十倍,旅遊旺季得請人幫忙。”劉英啟說。

公丕翠說,如今椿樹溝村民家家都買了車,村裡還建了休閒文化廣場、鄉村大舞臺、衛生室、電商服務中心,村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從山門緊閉到全域旅遊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沂蒙山小調》誕生於臨沂市費縣大田莊鄉周家莊村東北處望海樓腳下,當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創作。70多年過去,這首歌已經成為沂蒙山的代名詞,老區也正如歌詞傳唱的那樣,青山綠色好風光,人民群眾喜洋洋。

漂亮!临沂“新名片”引中央两家媒体相继报道!

走進蒙山腹地的周家莊村,乾淨整潔的瀝青路通到農戶家門口,路兩旁是青石砌的路肩,路肩外是盛開的花朵,向遠處望去,便是成片的桃樹、山楂樹、櫻桃樹、杏樹。村民們都說,這裡春天是個大花園、夏天是個大果園、秋天是個大樂園。記者們紛紛感嘆,這裡林茂果豐、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打破了大家對農村的傳統印象。

大田莊鄉黨委組織委員張舒洋告訴記者,近年來,大田莊鄉以路域整治為重點,堅持“扮靚景點、融入景點”,按照“一村一韻、一路一景”,對84個自然村的村道進行分類打造、全面提升,採用當地盛產、價格低廉的青石,壘砌硬路肩62公里,栽植綠化苗木40多萬株,打造了“村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鄉村美景。

公路建設推動了全域旅遊的發展。2017年,大田莊鄉改造、新建農家樂32處,新建農家賓館18處、採摘園60多處。“每年紫藤花開的時候,村裡停車場都停滿了車,沿線路邊也停的都是車。”張舒洋說,這個昔日“山門緊閉、山道彎彎”的小山村,成了生態優美、環境和諧的富裕村。

漂亮!临沂“新名片”引中央两家媒体相继报道!

“商貿+物流”打造臨沂“國際範兒”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孫兆

“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口飯,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這句話是沂蒙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的吶喊,也是可歌可泣的“沂蒙精神”的一個縮影。沂蒙山區作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根據地之一,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日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參加了由中國記協組織的青年編輯記者赴山東臨沂“走轉改”主題教育活動,在走訪過程中,記者見證了革命老區改革開放的發展成就。

打好“商貿+物流”兩張牌

說到臨沂,大部分人會想到“沂蒙精神”、革命老區。事實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臨沂建立起了現代化國際商貿城,通過這張“新名片”,臨沂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們稱為“市場名城、物流之都”。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臨沂商貿業幾經周折實現了跨越式的大發展。尤其是1978年以來,藉助改革開放的東風,臨沂人民在“沂蒙精神”的帶領下,堅信“沒有跑不了的路、沒有吃不了的苦、沒有幹不成的事”,大力發展商貿市場,在各項基礎條件並不優厚的情況下,走出了一條以商貿業為龍頭帶動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之路。“北臨沂,南義烏”的美名就是對這裡最好的褒獎。

據介紹,2017年,臨沂商城實現市場交易額4550.76億元,已經發展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市場集群。當前臨沂商貿城擁有專業批發市場133處,佔地面積1443萬平方米,商鋪和攤位6.5萬個,經營業戶5萬餘戶,從業人員超過20萬人,輻射全國30多個省區市,產品遠銷147個國家和地區。

商貿催生物流,臨沂的物流不僅給商品的運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同時也促進了臨沂商貿的進一步發展。

漂亮!临沂“新名片”引中央两家媒体相继报道!

據瞭解,2017年,臨沂商城物流總額為6709.78億元,有物流園區24處,物流公司、經營業戶2374戶,從業人員2.4萬人。擁有配載線路2000多條,覆蓋全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通達全國所有港口和口岸,日均發送貨物20多萬噸,可實現600公里以內次日到達,1500公里隔日到達,3000公里以上3-7天到達,已經形成了輻射全國、週轉快捷、方式靈活的龐大物流體系。

走向海外實現國際化

“貨源十分豐富,物流週轉靈活,配貨速度快捷”是臨沂商城發展的核心優勢所在。然而要想進一步發展,國際化才是保持持續繁榮的必由之路。要想實現國際化的“內外結合”,就必須實現臨沂商貿和物流與海外市場的精準對接。

據悉,近年來臨沂商貿城以“一帶一路”沿線節點國家和地區為重點,佈局海外,臨沂商城、物流倉儲中心等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

漂亮!临沂“新名片”引中央两家媒体相继报道!
王士嶺接受採訪

“商貿和物流是臨沂兩大優勢,從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臨沂抓住了這個機會。”山東蘭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士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

他表示,臨沂商城已經在海外建立了基地,並將一些有實力的企業搬遷到海外市場,尤其是在“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同時,臨沂的物流公司也開始在“一帶一路”國家建設海外倉。“目前有100多個國家在我們(臨沂)這裡設置了業務代辦處,尤其是一些‘一帶一路’的國家。我們不僅給他們帶去了物流的方便,同時也給他們帶了實惠,另外也加大了出口量,促進了國際貿易。”王士嶺這樣說道。

目前,臨沂商城已佈局海外商城、海外倉等12處,並逐步建立起以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和高效信息管理系統為支撐的商貿物流園區雛形。預計到2020年,將佈局海外臨沂商城、海外倉、營銷服務機構近50處,帶動臨沂商城新增出口20億美元。

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

沂蒙好聲音再次傳遍全國,

讓我們“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不斷開創新時代大美新臨沂建設新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