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人文:麥黃季節的回憶

 淘汰了一些舊傢俱,卻捨不得扔。今天,朋友有客貨車去老家,正好搭個便車,了卻一樁心願。

正值麥黃季節,出了虢鎮,一上週原,道路兩旁金燦燦的麥田盡收眼底,不時會遇到過往的收割機,在路邊揚場曬麥的農民,還有整齊地攤在路中央的麥子。

扶風人文:麥黃季節的回憶

生長在農村,對麥子有一種難捨的情緣。自上了大學,再也沒有收割過麥子。這幾年,老想抽時間幫父母收一次麥子,但每年一到開鐮時節,不是走不開,就是在外地出差,心裡總覺得對麥子有虧欠,對父母有虧欠。現在,用收割機收麥子,回去也幫不了多少忙,卻總想在夏收時回家看看。這種想法越來越強烈,可能是因為父母年齡大了的緣故吧。

扶風人文:麥黃季節的回憶

過去在農村,大人最忙的、最累的是夏收時節,小孩最喜歡、最能鬧的也是夏收時節。夏收,圍繞著麥子、麥場,可以玩很多花樣,也能幫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最能展示個人才藝水平的,莫過於用麥竿編蛐蛐籠子。要想成為孩子王,不但籠子要編得大,編得樣式新奇,而且捉的蛐蛐,也得個兒大,精神十足,聲音宏亮。最熱鬧的是晚上在麥場上圍著麥捆垛子捉迷藏了。幾個小夥伴,一個人藏,大家去找。有時候,為了藏得嚴實,圍著麥垛上躥下跳,掏洞埯埋,著實得費一番周折,出幾身臭汗。最刺激的就是跳麥草垛了。我們生產隊場旁邊有一個十米多深的土壕,碾完場,為省工,每年都將麥草推下壕堆垛,一直堆高到場邊,每當垛堆到兩米左右。趁大人休息時,膽大的男孩就往下跳,接著其他男孩們便排著隊,一路小助跑往下跳,凌空和落地的感覺特別過癮。最好奇、最令人著迷的也是麥場。揚麥可是技術活,生產隊裡每年都安排把式擔任。聽分麥子時,數鬥者嘹亮的聲音。感到父親最響亮、最激昂的聲音,就是數鬥了。幫著大人用推板推麥子,用谷叉挑麥捆,站在麥垛上垛麥捆,幫著大人攤場,撐口袋等等。

扶風人文:麥黃季節的回憶

農村孩子,每年盼望著放忙假。盼望放忙假,不是盼著幫大人們幹活,而是盼著拾麥穗,賣了掙點小錢。拾麥穗每年都由生產隊一名在村上學校帶課的老師組織。大家提著鎜籠,戴著草帽,拿著水瓶,頂著酷暑,辛苦自不待言。老師帶到地邊,口令一下,紛紛撒腿往裝過麥捆的地方跑,若是運氣好,一下就可以拾到幾大撮裝車時掉下來的麥子或橫七豎八撤落在地上的麥穗。一個忙假,若是能吃苦、運氣好,最多可掙二十幾元錢,夠幾年的學費了。儘管白天拾麥穗比較累,有時為了增加收入,晚上還得提著手電、玻璃瓶,拿著鑷子,挨家竄戶,爬牆縫捉蠍子。

包產到戶後,夏收就沒有這麼熱鬧了。我們的年齡也漸長了,知道幫父母幹活了。先是父母割麥,姐與我往場裡用架子車拉麥子。上了高中,每年都幫著家裡割麥子。麥黃不等人,往往到開鐮時,天公總不作美。割麥子這幾天,一旦開鐮,往往連軸轉。割麥子,首先是一個體力活,其次才是一個技術活。割麥子雖累,但這種感覺,還是無法讓人忘懷,很想再體會一把。

扶風人文:麥黃季節的回憶

麥黃季節,也往往是農村外來人流量最大的時候。每年,甘谷、秦安一帶的麥客會像候鳥一樣來到我們小鎮。早晨上學時,街道兩旁的房臺上都睡滿了成群結隊的麥客。小時候,我一直覺得,天底下最能吃苦、飯量最大的要算麥客了。

扶風人文:麥黃季節的回憶

對農業的機械化感受最明顯的,也是每年的夏收。最早是用騾馬拉著碾子輾場發展到用拖拉機拉著碾子碾場,再到用脫麥機替代碾子,最後是用聯合收割機。農業機械化把農民從沉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也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我們村旁邊有一個國營農場,八十年代初,農場用從德國進口的割麥機割麥,一時成為希奇,四面八方的農民爭著參觀,一睹為快。

扶風人文:麥黃季節的回憶

對農業技術變化感受最大的,也是麥黃季節。先是推廣提前在麥田裡套種玉米。用自制的工具將麥田分開一道行,然後挨窩點玉米,這是一個既費工費時,又特別累人的活,那幾年,特別怕給麥田裡點玉米。現在,也沒有聽說過點玉米。

扶風人文:麥黃季節的回憶

又到了麥黃季節,不知今年是否能親手割麥,或著是幫著家人從地裡給家裡拉麥。

麥黃的季節,是豐收的季節,難忘的季節,更是孩提時代的歡樂季節。(文/鄒新社)

【作者簡介】鄒新社:扶風召公人,1966年生,軍械工程學院畢業,研究生學歷,從軍26年,現在寶雞市財政局工作。歷任技術員、排長、幹事、助理員、副處長、處長、副主任等職。曾6次榮立三等功;被四總部表彰為全軍優秀參謀。業餘愛好寫作,2010年集結出版個人軍事論文集《聚焦保障謀打贏》。撰寫的《淺談對周文化的認識》、《老王家的羊肉泡饃》、《舌尖上的甑糕》等文章在多家刊物發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