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廣告門」,比亞迪究竟做錯了什麼?

“我們也是受害者,我們也被騙了。”

在比亞迪員工看來,自己什麼也沒做錯,只是在聲明裡陳述一個事實罷了,怎麼就被群起而攻之?

6月13日、7月4日,比亞迪分別在官網上發佈了簡短聲明,稱公司發現有不法單位或個人偽造比亞迪公司印章、冒用比亞迪公司名義開展廣告宣傳類合作業務,在公司報案後,犯罪嫌疑人李娟已被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

據瞭解,這兩則聲明彼時並未引起多少反響。比亞迪也許不會想到,就是這之後的第三份聲明讓其經歷了本年度最“黑暗”的一週。我們先將對錯放在一邊不表,僅從傳播角度來看,比亞迪在這次“廣告門”事件中展現出的危機公關能力究竟有多差!

在7月4日的聲明發布之後,陸續有多家廣告傳媒公司聯繫比亞迪,徵詢李娟事件更多相關信息。7月12日,比亞迪再發一則《關於李娟等人冒用比亞迪名義開展相關業務的聲明》,試圖撇清與李娟的關係,讓公司從此事件中抽身。

然而,7月12日的這則聲明中,“不知情”“與比亞迪無關”這樣的字眼顯得太過刺眼。連續三年享受公關活動帶來的紅利,比亞迪卻在出事之後將自己撇的這樣乾淨。他們也許根本沒有想過,服務於他們的30餘家廣告傳媒公司會有多麼心寒。

心寒之後引發的氣憤讓受害方之一的上海競智廣告有限公司於當日晚間發佈微信公眾號文章《人BY臉,天下無D》。作為其公眾號下的首篇文章,該文在發佈後的第二天便實現閱讀量突破10萬。也正是該文,將比亞迪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此後,即便股票已連續下跌、“廣告門”已處於熱搜榜高位,比亞迪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也並沒有安撫供應商、安撫大眾的想法。直到7月16日,比亞迪才再次發聲,任由該文及相關媒體報道鋪天蓋地似的刷屏了4天時間,早已過去了應對危機的最佳時機。當然,之後的發聲也同樣顯得非常業餘。

在事件不斷髮酵的一週時間裡,比亞迪股價已從7月12日的46.52元跌至7月19日的42.15元,跌幅約為8.4%。在7月20日,比亞迪才因中標廣州55億元純電動大巴項目,股價實現1.8%的上漲。

“敷衍”的回覆

7月15日,自媒體路由社稱從匿名人士處得到一份李娟所寫的《上海比亞迪情況說明》(以下簡稱《說明》)。根據《說明》的內容,李娟於2009年就職於瑞安房地產,在那時認識“比亞迪高管”陳振宇。2016年初,陳振宇約李娟在瑞虹生活廣場的一茶一坐餐廳見面,並自稱比亞迪集團隱形股東,將與集團副總裁李柯對集團進行換血,他想安排李娟作為上海比亞迪市場負責人。

7月16日,比亞迪終於再次發聲,但仍然是一種“推脫”的態度。該公司對外發布《關於媒體報道的澄清公告》,極力撇清與李娟與其所謂上線“陳振宇”的關係。但也許是意識到自己的態度問題,比亞迪當日還在微博上發佈了《關於“李娟案件”的告知函》,表示願意與受害的廣告傳媒公司保持積極溝通。

然而,這份聲明並沒有實現對供應商的安撫。7月17日,一篇名為《願意“當面溝通”的比亞迪 這是我們想說的》,爆出比亞迪此前與供應商溝通時“踢皮球”“敷衍了事”。

比亞迪面對乙方時一貫的強勢姿態,在深陷危機的情況下並未改變。最終將供應商們逼上了“團結一致”的道路,對比亞迪群起而攻之。

不僅僅是面對供應商“敷衍了事”,對待全國各大媒體針對該事件的詢問,比亞迪也顯得非常被動和消極。針對各類不同的問題,能在稿件中看到的比亞迪方的態度,無外乎“並未回應”“不知情”“與比亞迪無關”“等待警方調查結果”云云。

同時,從事件發生至今的十餘天時間,比亞迪竟從未召開過任何新聞發佈會,向外界傳遞自己針對該事件的積極態度和聲音。

目前,從《人BY臉,天下無D》一文發佈至今,已過去十餘天時間,關於“廣告門”的報道仍然不斷。反觀深陷輿論漩渦中心的比亞迪,自7月16日的聲明發布過後,仍然沒有采取過任何積極行動。

比亞迪到底在還怕什麼?到底在躲著什麼?如果自己什麼都沒有做錯,為什麼不能積極回應媒體和供應商的質疑?恐怕大家並不想難為誰,只是想要一個真相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