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臉大漢帶錯嬸娘了? 一句口頭禪竟影響世世代代的當地人

"紅臉大漢帶嬸孃(本地話指女人)"是福建莆田當地一個口頭禪引起的一段頗為令人捧腹的故事。"憑憑崇聖宮"這句口頭禪竟影響著世世代代的莆田人。"憑憑崇聖宮,紅臉大漢帶嬸孃"至今仍為所熟悉故事的人所津津樂道。但人們只知"憑憑崇聖宮",至於"紅臉大漢帶嬸孃",好多人卻並不知情。

去崇聖宮遊玩,完全是因為受這句口頭禪的影響,心中對崇聖宮充滿了好奇,想一睹為快。

紅臉大漢帶錯嬸孃了? 一句口頭禪竟影響世世代代的當地人

崇聖宮大門

紅臉大漢帶錯嬸孃了? 一句口頭禪竟影響世世代代的當地人

崇聖宮入口大門

崇聖宮位於萩蘆鎮的崇聖村,就在萩蘆鎮三角站那塊刻有"萩蘆"字樣地名大石塊的地方往白沙方向幾百米的路旁邊。寺廟看起來很不起眼,寺門小小的,周圍圍著不高的圍牆,裡面的崇聖宮大殿看起來也不大,但也算精緻,供奉的是齊天大聖、普濟聖侯(天蓬元帥)以及五穀神仙(神農氏)三尊神靈。此外就是大殿門口的大埕,旁邊有兩個亭子和一個戲臺,整個崇聖宮看起來特別的精簡。

紅臉大漢帶錯嬸孃了? 一句口頭禪竟影響世世代代的當地人

崇聖宮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宮,名氣卻特別大。崇聖宮始建於隋末,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崇聖宮始建時,莆田當時人口稀少,因此民間一直有"未有興化,先有崇聖"的說法(莆田舊時稱興化)。顯而易見,有這樣的一座崇聖宮對於當時的莆田也是一件很稀奇的事。因此,但凡莆田其他地方要興建廟宇,人們都要到崇聖宮來觀看來參照,依樣畫葫蘆。這就是"憑憑崇聖宮"的由來。"憑憑"在莆田話中是依照的意思。這以後,逐漸演變成當地人在接下來許多事情的處理上,都喜歡說"憑憑崇聖宮",意思就是說,對一件事情無須多商量,就按約定俗成的慣例辦就是了。"憑憑崇聖宮"也就成了一代又一代莆田人的口頭禪。

紅臉大漢帶錯嬸孃了? 一句口頭禪竟影響世世代代的當地人

崇聖宮大埕裡的亭子

據說莆田當時山裡一個偏僻的地方要演社戲,好不容易請來了戲班來演戲。在點演戲劇目的時候,鄉里的年邁的鄉老由於不識字,但好歹曾經在崇聖宮看過一出關雲長的《千里走單騎》,於是該鄉老就說,"憑憑崇聖宮,紅臉大漢帶嬸孃"吧!結果,該戲班剛好有排過趙匡胤的《千里送京娘》這出戏,就按後者進行了演出。

紅臉大漢帶錯嬸孃了? 一句口頭禪竟影響世世代代的當地人

崇聖宮景觀

紅臉大漢帶錯嬸孃了? 一句口頭禪竟影響世世代代的當地人

崇聖宮景觀

關雲長的《千里走單騎》和趙匡胤的《千里送京娘》是兩出非常著名並且精彩的戲。這兩個原本不相關的故事,卻因為戲臺上表演的關雲長和趙匡胤都是"紅臉大漢帶嬸孃(女人)"而鬧了烏龍。結果,戲班去結算戲金時,這下鄉老可不高興了。關雲長使用的是刀,護送的兩位嫂嫂,而趙匡胤使用的棒,護送的只是一位姑娘。儘管都是紅臉大漢,但劇情完全不一樣。紅臉大漢帶錯嬸孃(女人)了。"無刀用棒猶則可",安能"搬二嫂變為搬一嫂了"?是不是欺我不識字?後來經溝通,才得知原來是點戲目時沒有解釋清楚而引起了誤會。

誤會消除了,但"憑憑崇聖宮,紅臉大漢帶嬸孃"這故事漸漸留傳至今。如今還不時會聽到莆田當地人講"憑憑崇聖宮",但"紅臉大漢帶嬸孃"卻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少有人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