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劃分爲2市1區14縣的5線城市,自古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5線城市,自古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5線城市,自古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5線城市,自古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地處太原、鄭州、西安三個省會城市連接中點,區位優勢突出,交通通訊便捷。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該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該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盛產小麥、棉花等,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該市已形成多元產業體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該市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臨汾是晉南經濟重鎮,經濟總量位居山西省第二。2009年,臨汾在中國113個國家環保重點城市排名位居第29位,較2005年進步84位,二級以上天數由2005年的187天增加到2009年的334天,已經摘掉了全國汙染的“黑帽”。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5線城市,自古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5線城市,自古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5線城市,自古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歷史沿革

因瀕臨汾河,故名。堯都平陽,即今臨汾。春秋晉都絳(亦曰翼,今翼城縣)。後遷都曲沃(今曲沃縣),再後又遷都新田(今侯馬市)。戰國時為韓初都之平陽(今堯都區)。秦、漢為河東郡地。三國魏正始八年(247)置平陽郡(今堯都區)。晉永嘉三年漢劉淵建都於今堯都。前趙置雍州(今堯都區境)、冀州(今安澤縣境)。北魏廢冀州,改雍州為唐州,置南吐京郡(今隰縣境)、汾西郡(今汾西縣境)。旋廢南吐京郡。神麚元年(428)置禽昌郡(今吉縣境),太平真君二年(441)徙治今洪洞縣境。正平二年(452)置五城郡(今吉縣境)。延興四年(474)置定陽郡(今吉縣境)、中陽郡(今鄉寧縣境)。太和十二年(488)置汾州(今隰縣境)。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5線城市,自古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5線城市,自古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5線城市,自古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孝昌二年(526)廢汾州,僑置西河郡(今堯都區境)。三年置北絳郡(今翼城縣境);五城、定陽2郡徙治今堯都區境。建義元年(528)改唐州為晉州,置永安郡(今霍州市境),置冀氏、義寧2郡(今安澤縣境),永安郡徙治今洪洞縣境。永安年間置南汾州(今吉縣境)。北魏末年永安郡歸治今霍州市境。東魏定陽郡徙治今介休市境。天平四年(537)置敷城郡(今堯都區境)。興和二年(540)置北五城郡(今堯都區境)。北齊廢冀氏郡,改南汾州為西汾州,置臨汾郡(今汾西縣境)。北周廢五城、北五城、敷城3郡,置石城郡(今蒲縣境),改西汾州為汾州。大象元年(579)廢石城郡,置龍泉郡(今隰縣境)、臨河郡(今永和縣境)。

隋開皇元年(581)改平陽郡為平河郡,置吉陽郡(今吉縣境)。三年廢郡。四年改汾州為西汾州,五年改隰州。十六年置汾州(今霍州市境)、耿州(今吉縣境)。十八年改汾州為呂州、耿州為汾州。大業三年(607)廢呂州,改晉州為臨汾郡、隰州為龍泉郡、汾州為文城郡。義寧元年(617)置霍山郡(今霍州市境)、翼城郡(今翼城縣境),二年改臨汾郡為平陽郡。唐武德元年(618)改平陽郡為晉州、霍山郡為呂州、龍泉郡為隰州、翼城郡為澮州、文城郡為汾州,二年置昌州(今蒲縣境)、中州(今大寧縣境)、東和州(今永和縣境),改澮州為北澮州,三年升晉州為總管府,四年升都督府,廢北澮州,五年改汾州為南汾州。

貞觀元年(627)廢中、昌2州,二年廢東和州,六年廢晉州都督府,復為晉州,八年改南汾州為慈州,十年置新田府(今侯馬市境),後廢,十七年廢呂州。天寶元年(742)改晉州為平陽郡、隰州為大寧郡、慈州為文城郡。乾元元年(758)改平陽郡為晉州、大寧郡為隰州、文城郡為慈州。五代梁開平四年(910)廢晉州,改置定昌軍。貞明三年(917)改建寧軍。五代唐同光元年(923)改建雄軍。五代晉復為晉州。宋太平興國六年(981)以晉州置晉州平陽郡。熙寧五年(1072)廢慈州,元祐元年(1086)復置。政和三年(1113)升趙城縣(故治在今洪洞縣境)為慶祚軍。六年升晉州平陽郡為平陽府。

金廢慶祚軍。天會六年(1128)置河東南路(今堯都區境),改隰州為南隰州。天德三年(1151)改南隰州為隰州、慈州為耿州。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為吉州。貞佑三年(1215)升霍邑縣(故治在今霍州市境)為霍州。興定四年(1220)升翼城縣為翼州。五年置蒲州(今蒲縣境)。元光二年(1223)升翼州為翼安軍。元廢翼安軍、蒲州、河東南路,改平陽府為平陽路。大德九年(1305)改平陽路為晉寧路。明洪武九年(1376)改平陽府。後置河東道(今堯都區境)。清雍正二年(1724)升隰、吉2州為直隸州,乾隆三十七年(1772)升霍州為直隸州,降吉州為散州。民國初年廢府、道、州。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5線城市,自古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5線城市,自古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5線城市,自古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1949年設臨汾專區,專署駐臨汾縣,轄臨汾、襄陵、曲沃、吉縣、鄉寧、汾城、安澤、大寧、永和、蒲縣、汾西、隰縣、趙城、洪洞、霍縣、浮山、翼城等17縣。1951年,原汾陽專區所屬石樓縣劃入臨汾專區。1954年,將洪洞、趙城2縣合併為洪趙縣(駐原洪洞縣城);襄陵、汾城2縣合併為襄汾縣(駐原汾城縣史村);同年撤銷臨汾專區,改設晉南專區,專署駐臨汾縣,將原臨汾專區所屬臨汾、洪趙、霍縣、安澤、浮山、翼城、曲沃、襄汾、鄉寧、吉縣、蒲縣、大寧、永和、石樓、隰縣、汾西等16縣,運城專區所屬安邑、萬榮、河津、稷山、新絳、聞喜、絳縣、垣曲、夏縣、平陸、解虞、芮城、永濟、臨猗等14縣及運城鎮劃歸晉南專區;晉南專區轄30縣、1鎮。

1955年,運城鎮改為縣轄鎮,併入安邑縣。1958年,設立侯馬市;撤銷曲沃、新絳、襄汾、絳縣4縣,將曲沃、新絳2縣全部和襄汾、絳縣2縣部分地區劃入侯馬市;襄汾縣部分地區併入臨汾縣;絳縣部分地區併入翼城、聞喜、垣曲3縣;撤銷浮山縣,併入臨汾縣;撤銷夏縣,併入聞喜、垣曲2縣;撤銷霍縣、汾西2縣,合併設立霍汾縣(駐原霍縣縣城);後又撤銷霍汾、洪趙2縣,合併設立洪洞縣(駐舊洪洞縣城);撤銷吉縣,併入鄉寧縣;撤銷隰縣、大寧2縣,合併設立隰寧縣(駐原隰縣城);後又撤銷隰寧、蒲縣、永和、石樓4縣,合併設立呂梁縣(駐原隰縣城);撤銷安邑、解虞、臨猗、永濟4縣,將臨猗縣部分地區劃歸萬榮縣,永濟縣中條山以南地區劃歸芮城縣;將安邑、解虞2縣全部和臨猗、永濟2縣部分地區合併設立運城縣(駐運城鎮);撤銷河津縣,併入稷山縣。晉南專區轄侯馬市及臨汾、洪洞、安澤、翼城、鄉寧、呂梁、萬榮、稷山、聞喜、垣曲(駐劉張鎮)、平陸(駐聖人澗鎮)、運城、芮城等13縣。

1959年,撤銷萬榮縣,併入稷山縣。1960年,恢復浮山、霍汾、蒲縣、石樓、萬榮、臨猗(駐舊猗氏縣城)6縣。1961年,恢復霍縣、汾西、絳縣、襄汾、夏縣、永濟(駐趙伊鎮)、吉縣、永和、大寧、隰縣10縣;撤銷霍汾、呂梁2縣。1962年,恢復河津、新絳2縣。1963年,撤銷侯馬市,恢復曲沃縣(駐侯馬鎮)。1967年改晉南地區。

1970年,撤銷晉南地區,設立臨汾地區,地區駐臨汾縣;將運城、新絳、絳縣、稷山、萬榮、永濟、夏縣、聞喜、平陸、垣曲、芮城、河津、臨猗等13縣劃歸運城地區;臨汾地區轄臨汾、霍縣、汾西、洪洞、永和、大寧、隰縣、蒲縣、吉縣、鄉寧、安澤、翼城、浮山、曲沃、襄汾、石樓等16縣。1971年,由臨汾縣析置臨汾市,地區駐臨汾市;恢復侯馬市;臨汾縣遷駐龍祠,曲沃縣遷駐原曲沃縣城;由安澤、浮山2縣部分地區設立古縣;將石樓縣劃歸呂梁地區;臨汾地區轄2市、16縣。1973年,臨汾縣遷駐劉村。1975年,臨汾縣遷駐臨汾市,古縣遷駐岳陽鎮。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5線城市,自古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5線城市,自古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國函〔2000〕78號)批覆:一、同意撤銷臨汾地區和縣級臨汾市,設立地級臨汾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堯都區。二、臨汾市設立堯都區,以原縣級臨汾市的行政區域為堯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鼓樓東大街。三、臨汾市轄原臨汾地區的曲沃縣、翼城縣、襄汾縣、洪洞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吉縣、鄉寧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蒲縣、汾西縣和新設立的堯都區。原臨汾地區的縣級侯馬市和霍州市由省直轄。【縣級侯馬市、霍州市由地級臨汾市代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臨汾市常住總人口3950845人,其中,堯都區724403人,曲沃縣222391人,翼城縣303258人,襄汾縣466163人,洪洞縣693261人,古縣84696人,安澤縣76139人,浮山縣121323人,吉縣97096人,鄉寧縣216408人,大寧縣56037人,隰縣95895人,永和縣61001人,蒲縣98860人,汾西縣133836人,侯馬市225123人,霍州市274955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臨汾市常住總人口4316610人,其中,堯都區944050人,曲沃縣237033人,翼城縣311471人,襄汾縣442614人,洪洞縣733420人,古縣91798人,安澤縣82012人,浮山縣127831人,吉縣106407人,鄉寧縣233167人,大寧縣64501人,隰縣103617人,永和縣63649人,蒲縣107339人,汾西縣144791人,侯馬市240005人,霍州市282905人。

2015年末,臨汾市常住人口443.57萬人。共有20個街道、75個鎮、76個鄉(合計171個),191個居委會、2957個村委會(合計3148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