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關於改革開放你想知道的都在裡面

一本好書,關於改革開放你想知道的都在裡面

一本好書,都是忠於這個時代的

01 描寫改革開放最好的一本書

初看這本書是在2014年,那年我研究生畢業,已經失掉了作為學生的純真之心,很難靜下心看長篇鉅作。

但這本書,讓我幾天幾夜沒閤眼,從頭到尾一氣呵成。直到現在這本書也是我KINDLE裡的常駐之客,無聊時就翻出來,每次都收穫良多。

這本書是一本經濟歷史學的科普讀物,也是描寫改革開放最為宏大最為細緻的一本書。從專業性來說,比羅納德科斯的《變革中國》稍差一池(科斯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專業水平首屈一指,《變革中國》也很值得一看),但可讀性更勝一籌。

這本書以編年史格式講述了中國企業從改革開放到千禧年之後的成長之路,時間跨度1978-2008三十年。每一年為一章,每章中,擇政策變化、經濟景氣、社會事件講述,穿插以典型之企業家的生平經歷,讓人讀來手不釋卷。

作為改革開放的主體,本書將企業以所有制劃分為三個陣營: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然後以此三者之間的此消彼長進行論述。

這本書最值得稱道的地方是把中國三十年之企業發展史通過典型企業家人物的起伏來講述,即可當作經濟歷史學,又有精彩的故事引人入勝,在描述改革開放的書籍中,與描寫明史的《明朝那些事》不遑多讓。

02 對人生和時代的思考

不同於其他專業性較強的經濟或財經學著作,這本書最為我稱道的是貫穿於史料中,對於時代和人生的思考。

比如在改革開放伊始面對挫折時,國家領導集體的決心和遠見,他寫到:

“改革是一項特別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不可能在事先設計的天衣無縫的情況下進行,改革過程中不同利益群體的摩擦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在描述個人發展如何適應社會發展大勢時,他寫到:

“世事的起伏本來就是波浪式的,人們要是能夠趁著高潮一直向前,一定可以功成名就,要是不能把握機會,就要終身蹉跎,一事無成。”

在愛國和個人利益之間,他提到98年大使館遊行大學生的表現:

“學生的情緒很微妙,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的學生在學校貼出標語-‘抵制美國貨,除了計算機’,而更多地學生在白天的遊行結束後,晚上又到等下複習託福。”

在談到企業家群體在暴富之後急於佔領道德制高點時,他寫到:

“一個很突出的現象是,凡是儒商湧現最多的地方,往往是那些最熱門灰色、最有暴利傾向的行當。《中國經營報》的記者曾發現一個秘密:中國的地產巨頭幾乎都自詡為儒商,而京城的地產界更是‘理念人人有,儒商遍地走’。”

這些記載和感悟,讓人不得不感嘆於吳曉波對這個激盪時代極為精準的眼光,對個體命運起伏極為敏銳的感受。

03 如何保持初心,不忘前行

《激盪三十年》,幾乎耗盡了吳曉波作為財經作家的所有才華,以至於這兩年出版的《騰訊傳》和《激盪十年:水大魚大》,非常不好看。

他在某一期《吳曉波頻道》回答觀眾問題“人是不斷進步的還是有所退化的?”,曾提到退化最典型的是周國平。

周國平在上世紀80年代就寫出了《尼采:在實際的轉折點上》,啟蒙了那個激盪年代整個中國的哲學思考。

但2000年以後,卻只能寫寫風花雪月,給大眾灌灌無用的雞湯,從先鋒的變革哲學家退化成一位庸俗的人生導師。

吳曉波舉周國平的例子恰如其分,但很不幸的是,吳曉波先生本人的才華也是以肉眼可見的水平下降。或者更準確的說,心不在焉。

他用精力大部做自媒體,忙於變現和賺錢。這也可以理解,擁抱時代獲得財富,無可厚非,尤其是財經作家,本身所接觸到的都是富商權貴,金錢的影響會比其他人更甚。

只是《激盪三十年》這種作品,再多的金錢也換不回。

這種作品,需要無與倫比的才華、精力與拼搏作為祭品。讀這本書,我能看到年輕的吳曉波白天辛苦的爬山涉水蒐集材料,晚上在灰暗的檯燈下孤獨伏案。

幸好在他最有才華的時代,凝結出這本書,讓讀者有機會一瞅這個宏大的時代,總歸不負吳曉波先生40餘年的努力和付出。

當然,這本書如此好看,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開啟的這個時代,驚心動魄,精彩萬分,而我們,都是當事人。

一本好書,關於改革開放你想知道的都在裡面

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