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关于改革开放你想知道的都在里面

一本好书,关于改革开放你想知道的都在里面

一本好书,都是忠于这个时代的

01 描写改革开放最好的一本书

初看这本书是在2014年,那年我研究生毕业,已经失掉了作为学生的纯真之心,很难静下心看长篇巨作。

但这本书,让我几天几夜没合眼,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直到现在这本书也是我KINDLE里的常驻之客,无聊时就翻出来,每次都收获良多。

这本书是一本经济历史学的科普读物,也是描写改革开放最为宏大最为细致的一本书。从专业性来说,比罗纳德科斯的《变革中国》稍差一池(科斯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专业水平首屈一指,《变革中国》也很值得一看),但可读性更胜一筹。

这本书以编年史格式讲述了中国企业从改革开放到千禧年之后的成长之路,时间跨度1978-2008三十年。每一年为一章,每章中,择政策变化、经济景气、社会事件讲述,穿插以典型之企业家的生平经历,让人读来手不释卷。

作为改革开放的主体,本书将企业以所有制划分为三个阵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然后以此三者之间的此消彼长进行论述。

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把中国三十年之企业发展史通过典型企业家人物的起伏来讲述,即可当作经济历史学,又有精彩的故事引人入胜,在描述改革开放的书籍中,与描写明史的《明朝那些事》不遑多让。

02 对人生和时代的思考

不同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经济或财经学著作,这本书最为我称道的是贯穿于史料中,对于时代和人生的思考。

比如在改革开放伊始面对挫折时,国家领导集体的决心和远见,他写到:

“改革是一项特别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在事先设计的天衣无缝的情况下进行,改革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的摩擦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在描述个人发展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大势时,他写到:

“世事的起伏本来就是波浪式的,人们要是能够趁着高潮一直向前,一定可以功成名就,要是不能把握机会,就要终身蹉跎,一事无成。”

在爱国和个人利益之间,他提到98年大使馆游行大学生的表现:

“学生的情绪很微妙,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在学校贴出标语-‘抵制美国货,除了计算机’,而更多地学生在白天的游行结束后,晚上又到等下复习托福。”

在谈到企业家群体在暴富之后急于占领道德制高点时,他写到:

“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是,凡是儒商涌现最多的地方,往往是那些最热门灰色、最有暴利倾向的行当。《中国经营报》的记者曾发现一个秘密:中国的地产巨头几乎都自诩为儒商,而京城的地产界更是‘理念人人有,儒商遍地走’。”

这些记载和感悟,让人不得不感叹于吴晓波对这个激荡时代极为精准的眼光,对个体命运起伏极为敏锐的感受。

03 如何保持初心,不忘前行

《激荡三十年》,几乎耗尽了吴晓波作为财经作家的所有才华,以至于这两年出版的《腾讯传》和《激荡十年:水大鱼大》,非常不好看。

他在某一期《吴晓波频道》回答观众问题“人是不断进步的还是有所退化的?”,曾提到退化最典型的是周国平。

周国平在上世纪80年代就写出了《尼采:在实际的转折点上》,启蒙了那个激荡年代整个中国的哲学思考。

但2000年以后,却只能写写风花雪月,给大众灌灌无用的鸡汤,从先锋的变革哲学家退化成一位庸俗的人生导师。

吴晓波举周国平的例子恰如其分,但很不幸的是,吴晓波先生本人的才华也是以肉眼可见的水平下降。或者更准确的说,心不在焉。

他用精力大部做自媒体,忙于变现和赚钱。这也可以理解,拥抱时代获得财富,无可厚非,尤其是财经作家,本身所接触到的都是富商权贵,金钱的影响会比其他人更甚。

只是《激荡三十年》这种作品,再多的金钱也换不回。

这种作品,需要无与伦比的才华、精力与拼搏作为祭品。读这本书,我能看到年轻的吴晓波白天辛苦的爬山涉水搜集材料,晚上在灰暗的台灯下孤独伏案。

幸好在他最有才华的时代,凝结出这本书,让读者有机会一瞅这个宏大的时代,总归不负吴晓波先生40余年的努力和付出。

当然,这本书如此好看,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开启的这个时代,惊心动魄,精彩万分,而我们,都是当事人。

一本好书,关于改革开放你想知道的都在里面

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