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日本的雁形經濟戰略,差點再次統治東亞

二戰後日本的雁形經濟戰略,差點再次統治東亞

雁形戰略

01 日本對大東亞共榮圈的執念

1938年,抗日戰爭第二年,日本政府發表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的宣言,欲樹立“中日滿三國相互提攜,建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互助連環的關係”,提出大東亞共榮圈計劃。

大東亞共榮圈的表現是日本領導“將東亞從西方的殖民統治中解放”,建立類似邦聯制的戰略構想與政治主張。

大東亞共榮圈的本質是日本帝國主義將東亞地區劃分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妄圖取代英法美等殖民者統治東亞。

隨著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的勝利,以及中國在大陸戰場的頑強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結束,日本放棄了大東亞共榮圈計劃。

當然對日勝利主要是美國。時至今日,日本仍不承認輸給中國,畢竟1944年在太平洋戰爭敗局已定的情況下,日本陸軍還能發動豫湘桂會戰,打的國民黨軍一路哭爹喊娘。

作為戰敗國,日本失掉了正常的政治地位和獨立的軍事力量,但它領導東亞的心態一直沒有改變。

隨著日本經濟在50-70年代的迅猛發展,日本開始尋求恢復東亞地區的統治地位。

鑑於政治和軍事的殘缺,日本人找到了統治亞洲的新手段-金錢,力圖在經濟上重建大東亞共榮圈。

02 經濟上的大東亞共榮圈-雁形戰略

經濟上的大東亞共榮圈,最為著名的就是日本一橋大學教授、著名國際經濟學家小島清提出的雁形戰略

小島清將將東亞經濟比喻為一隻大雁:

雁頭是日本,主導經濟發展和產業規劃,決定東亞的發展方向;

雁翼是亞洲四小龍,包含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這些地區經濟基礎良好,人員素質較高,為日本產業的優先轉移對象;

雁身為亞洲四小虎為代表的東南亞人口大國,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承接從雁翼國家轉移的落後產業,並通過人口規模擴大產能,提高東亞地區的總體實力;

當然,日本也沒有忘記中國,雖然雁形戰略提出的時候中國還未改革開放,但作為與日本糾葛近千年的對手,日本無法忽視。

在雁形戰略中,大陸作為大雁雁尾,以其雄厚的人力資源和廣闊的市場作為東亞地區的後備力量。

這種戰略其實是美國一直實行的門羅主義的亞洲版,即不再尋求全球範圍內的領土和人口擴張,而通過宣稱自己在一定區域的霸權,劃分利益範圍。

日本放棄了45年之前派駐軍隊和官員的直接殖民形式,而是以產業和金錢維持日本在東亞地區的統治地位。

雁形戰略一度接近成功。

在1980-90年代前期,日本以電子產業代表的高科技產業,以汽車工業為代表的重工業,傲視全球。日本的GDP一度達到了美國的70%,生活也富得流油。

90年代前期,東亞各國對日本的依賴度達到頂峰,包括中國大陸。

改革開放伊始一直到2000年,日本一直是大陸最大的投資者,提供了大量的低息貸款和技術轉讓,那段時間也是中日關係最為甜蜜的時刻。

但雁形戰略還是破產了,這一破產跟初版‘大東亞共榮圈’一樣,還是因為那兩個大國-美國和中國。只不過這次,中國作用大點。

二戰後日本的雁形經濟戰略,差點再次統治東亞

是日本富士山高,還是中國長城長?

03 雁形戰略的破產

首先是美國對日本的壓制。

日本泡沫經濟在91年左右破滅,日本經濟開始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持續二十年之久。

國內不良債權大量堆積,金融機構壞賬達6千億美元,居民資產價值大幅下跌,國內需求一蹶不振。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還出現自1967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住在東亞的技術優勢,日本在技術輸出上採取了保守姿態,削弱了雁首對雁行模式中的國家和地區發展的拉動效應。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日本以其實力本應有所作為,但卻不負責任地任由日元大幅度貶值,選擇損害別國利益以自保。導致了亞洲各國的不信任感,被認為是個不負責任的國家。

而中國的崛起從根本上破壞了日本的雁形戰略。

中國以其相對豐裕的資源優勢和極其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優勢和巨大的市場潛力,順應國際產業梯度轉移的規律,大力吸引外資,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貿易分工,獲得了經濟發展的巨大利益。

1995年,世界五百強企業中,日本有149家企業上榜,美國有151家上榜,中國只有可憐的2家。

2016年,世界五百強中,日本企業降到52家,美國變成126家,中國企業漲到了110家。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和持續增長,改變了東亞傳統的雁行模式。從整體上看,中國早已不再處於雁陣之尾,而逐步成為東亞區域經濟發展的又一大“引擎”。

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亞洲第一,至此宣佈了日本雁形戰略和大東亞經濟共榮圈的徹底破產。

日本人再也無法找回昔日的榮光。

二戰後日本的雁形經濟戰略,差點再次統治東亞

是中國長城長,還是日本的富士山高?

04 大東亞共榮戰略沒問題,只不過領導者該是中國

東亞一直是世界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

不談古代,就談現在。東亞的發達國家和地區有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香港五個,考慮中國大陸的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也可列為發達地區。

而印尼、泰國、越南、朝鮮等發展中國家,放眼全球在政治軍事經濟方面也有較大影響力。

如果整合在一起,東亞涵蓋超過8億人口的發達地區和14億人口的中上發展地區,這比整個歐洲(包括東俄羅斯)都要強大。

歷史的發展也為東亞地區選出了合適的領導者,那就是中國。

在接近2000年的歷史中,東亞都是由中原地區的大一統帝國在主導,從秦漢、隋唐到明清。

2010年以後,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軍事和政治力量全球前三。考慮到背後的白熊鄰居半死不過,列為第二也未嘗不可。相較日本,經濟總量是日本的2.5倍。

百年風雨,日本已然不是中國這個龐然大物的對手。

因此,中國可以把目光從日本身上收回,全力緊盯美國。

中國未來的發展應該以美國門羅主義為模板,參考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戰略,整合東亞地區資源,建立黃種人自己的文明。

也就是說,實行以中國為主導的大東亞共榮圈計劃,方可與發跡於17世紀的薩克森和盎格魯文明對抗。

二戰後日本的雁形經濟戰略,差點再次統治東亞

太平洋戰爭,黃種人輸給了白種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