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洲|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解读系列之蔬菜、大米篇:那些年我们掉过的朋友圈谣言坑

本期专家

李祥洲|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解读系列之蔬菜、大米篇:那些年我们掉过的朋友圈谣言坑

李祥洲 研究员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政策与信息研究室主任,《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杂志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林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热点,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有虫眼的蔬菜更安全吗?

谣言事件

“有虫眼的菜肯定没施农药”是人们对果蔬农药残留的一种错误认识。网络中很早便出现了相关的传言:买菜时挑虫眼多的蔬菜,虫眼多表明没喷洒过农药,吃起来安全。近年来,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的成熟,相关谣言在网络中再度泛滥。

李祥洲|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解读系列之蔬菜、大米篇:那些年我们掉过的朋友圈谣言坑

问题实质

“有虫眼的蔬菜更安全”这一传言没有科学依据,是由于部分网民对蔬菜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技术不清楚,虫眼不应当作为购买蔬菜时的挑选标准。

科学真相

在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讲究“防患于未然”,作物一旦遭受病虫害,防治就难了。以蔬菜为例,一旦蔬菜被吃出洞,菜农为了“抢救”蔬菜,可能会使用更高浓度或大剂量的农药,以期快速除虫。所以说,虫眼不应作为挑选安全蔬菜的评价标准,有虫眼的菜很可能是没有做好早期虫害防治。

李祥洲|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解读系列之蔬菜、大米篇:那些年我们掉过的朋友圈谣言坑

空心菜是“毒王”么?

谣言事件

近期,一条题为《“毒中之王”蔬菜竟是它!目前正大量上市,去毒方法要记牢!》的推文,被一些微信公众号转载。在这条推文中,空心菜被列为农药残留蔬菜第一名,成了“毒王”。文章说,空心菜是吸收农药和重金属最厉害的蔬菜,重金属超标的空心菜可能给人体带来致命伤害。

李祥洲|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解读系列之蔬菜、大米篇:那些年我们掉过的朋友圈谣言坑

问题实质

“空心菜是毒王”的说法属于谣言。

科学真相

重金属含量高低、是否超标,要看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只要环境中重金属不超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投入品重金属不超标,产品的安全就有保障,不必过分担心。

李祥洲|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解读系列之蔬菜、大米篇:那些年我们掉过的朋友圈谣言坑

我国对所有上市的空心菜都有严格的质量把控,从土壤检测到选种育苗以及生长过程中农药的使用情况等,国家都有严格的监测标准。蔬菜要想上市,还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抽检,最后才能走上我们的餐桌。

黄瓜“顶花带刺”是抹了避孕药吗?

谣言事件

“黄瓜使用避孕药”近年来一直在网络中传播。一些媒体、网帖及视频称,头顶小黄花的黄瓜在全国各地的农贸市场随处可见,本该“瓜熟蒂落”的黄瓜直到上市仍然“顶花带刺”是用激素蘸花的结果,而这种激素等同于“避孕药”,食用后会影响人正常生长发育。不少市民信以为真,并借助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传播。

李祥洲|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解读系列之蔬菜、大米篇:那些年我们掉过的朋友圈谣言坑

问题实质

“黄瓜使用避孕药”问题系谣传,是因为媒体人员和消费者不了解黄瓜生长发育、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区别,动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不起作用。

科学真相

“避孕药黄瓜”纯属谣传。冬春季节生产的“顶花带刺”黄瓜,部分是由于黄瓜自然单性结实产生的,也有个别是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产生的黄瓜单性结实而出现的,并不是传说的使用“避孕药”所致。

人们常说的避孕药是动物激素,对黄瓜生长发育没有任何作用,不可能使用在黄瓜上。黄瓜上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黄瓜生长发育,具有激素的作用,植物激素只对植物有作用,对人和动物无作用,更不可能引起儿童性早熟。我国允许在黄瓜上使用赤霉素、芸苔素内酯、氯吡脲等10余种生长调节剂,与动物激素在性质、结构、功能、作用机理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好比植物花粉的主要成分就是植物的精子,但人吃了植物花粉并不会怀孕。

李祥洲|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解读系列之蔬菜、大米篇:那些年我们掉过的朋友圈谣言坑

你吃到过“塑料大米”吗?

谣言事件

2017年5月,微信中疯传一段2分钟的视频。视频中,一男子将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形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有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

受该视频影响,相继有河北、云南、湖南、海南和内蒙古等多地消费者在网络中爆料称吃到了“塑料大米”,引发舆情的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剧了网民对“塑料大米”话题的关注。

李祥洲|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解读系列之蔬菜、大米篇:那些年我们掉过的朋友圈谣言坑

问题实质

“塑料大米”纯属谣言。

在所有传谣的地方,证实没有发生过一例消费者分不清真实大米和“塑料大米”的情况。事实上,“塑料大米”不仅很容易识别,而且生产塑料粒成本高于正常大米,塑料粒替代大米缺乏现实依据。

科学真相

网传视频展现的是正常的塑料造粒过程,根本不是在制造“塑料大米”。视频中所用的设备在塑料行业很常见,是一台塑料造粒机,工厂把回收来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机,生产出再生塑料颗粒。这些颗粒是再次制作塑料制品的半成品原料,之所以要做成颗粒状,是为了便于储存、运输。

早稻是化肥、农药催熟的吗?

谣言事件

有微博爆料,“江西一年收获两季水稻,但很多当地人只吃第二季大米,第一季似乎没人吃。由于怕耽误第二季,农民会使用各种方法包括化肥、农药对第一季揠苗助长。”这条微博引发较大关注,

不少网友将信将疑:早稻真的是化肥、农药催熟的吗?

李祥洲|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解读系列之蔬菜、大米篇:那些年我们掉过的朋友圈谣言坑

问题实质

“化肥、农药催熟早稻”问题系谣言,主要是因为网民不熟悉水稻等农产品生产及早晚稻营养特性等基本常识,不清楚化肥、农药的作用机理。过度使用化肥只会导致水稻“贪青晚熟”。

科学真相

化肥、农药不会催熟早稻,影响早稻早熟的是气候和品种。使用化肥主要是为了高产,并不能缩短早稻的生长期。相反,在早稻生长晚期如果过量使用化肥,反而会导致水稻“贪青晚熟”,延长其生长期。而使用农药主要是为了稳产,不会影响生长期。决定水稻生长期的主要是有效积温和光照。早稻属于感温型品种,气候对其生长期影响较大。当有效积温达到一定数值后,早稻幼穗便开始分化,所以在早稻生长期内,如果气温较高,早稻就容易早熟。

李祥洲|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解读系列之蔬菜、大米篇:那些年我们掉过的朋友圈谣言坑

专家及团队介绍

李祥洲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管理。主持完成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计划等项目课题30余项,主编、参编著作16部,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3项,主持完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风险监测与分析”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农产品质量安全亮点研究成果奖。创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快报》受到农业农村部及国务院食安办的高度重视,主笔撰写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年度分析报告连续多年受到农业农村部副部长批示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