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光皇帝開始,大清王朝是否總是錯選皇帝?

非常茴香豆


在中國古代,一個君主的德行、才能往往影響著一個王朝的盛衰,明君可以使一個王朝走向治世,而昏君、暴君則有可能使一個王朝走向衰落,甚至是滅亡,這在隋文帝、隋煬帝、唐玄宗三人的身上表現的最為明顯,隋文帝勵精圖治、勤於政事,隋朝的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被稱為“開皇之治”,而隋煬帝繼位以後,由於驕奢淫逸、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導致了隋朝很快就走向了衰亡,唐玄宗在開元年間,勵精圖治、英明果斷,而有“開元盛世”,到了天寶年間,生活奢華、不問政事,而有“安史之亂”。

那麼,在清朝是否也存在這種情況呢?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朝走向衰落,是不是與選錯了皇帝有關呢?

(道光皇帝畫像)

從道光皇帝開始,大清王朝並沒有錯選皇帝,唯一有點瑕疵的可能就是咸豐皇帝的即位,為什麼這麼說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清朝(後金)在關外的時候,由於受漢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比較淺,所以,明朝的嫡長子繼承製並未深入影響到清朝(後金)的皇位繼承製度,努爾哈赤、皇太極在生前都未曾冊立太子,因此,皇太極、順治皇帝的繼位,是諸王公貴族共同商議、各方勢力相互平衡的結果。

(順治皇帝畫像)

順治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在生前其實也並未冊立太子,只是在臨終之前,以遺詔的方式冊立皇三子玄燁為太子,玄燁之所以被選為繼承人,是因為皇長子牛鈕夭折了,皇二子福全一隻眼睛有殘疾,而且沒有出過天花,玄燁因為出過天花,在能夠繼位的諸皇子中又較為年長,且相貌堂堂,所以被冊立為太子。

(康熙皇帝畫像)

康熙皇帝想要效法明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很早就冊立了胤礽為皇太子,但是,後來由於他與太子集團之間的矛盾激化,所以兩度廢黜太子,在第二次廢黜太子之後,遂不再冊立太子了,引起了諸皇子之間為爭奪皇位而展開了一系列爾虞我詐的鬥爭,最後,皇四子胤禛勝出,成為雍正皇帝,因為康熙在生前並未明確冊立太子,所以,對雍正即位的合法性一直存在爭議。

(雍正皇帝畫像)

雍正皇帝為了不重蹈康熙年間“九子奪嫡”的覆轍,遂建立了秘密立儲制,乾隆皇帝、道光皇帝、咸豐皇帝皆是通過秘密立儲制而成為皇帝的,嚴格說來,嘉慶皇帝即位則並不是通過秘密立儲的方式,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乾隆皇帝公開召見了諸皇子、王公大臣,宣佈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第二年,通過內禪的方式,將皇位傳給了永琰,自己則當了太上皇。

嘉慶皇帝一共有5個兒子,皇長子綿怡只活了4個月就夭折了,道光皇帝旻寧其實是嘉慶皇帝的第二個兒子,但卻是事實上的嫡長子,道光皇帝也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個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對於嘉慶皇帝來說,選擇道光皇帝為繼承人是正確的,道光皇帝不僅是嫡長子,而且是諸皇子中能力較為卓越者。

(嘉慶皇帝畫像)

但是到了嘉慶、道光年間,清朝的歷史就步入了“嘉道中衰”的階段,所以清宣宗道光皇帝往往也被認為清朝入關之後,最為昏暗的一位皇帝,其實,“嘉道中衰”現象的出現,並不與道光皇帝個人的能力有直接的關聯,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國的人口已經達到4.3億了,這差不多是中國傳統的農業生活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的極限,而且,自康乾盛世以來,由於海外貿易的興盛,美洲有大量的白銀流入到中國,致使中國的白銀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現象,由於白銀的價格下降了,使得朝廷需要用更多的白銀去購買社會上的物資,這在無形之中增加了財政開支,而財政收入卻並未相應的增加,嘉慶、道光年間,清朝的社會經濟始終面臨著人口過快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雙重壓力,這雙重壓力,道光皇帝在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中是找不到解決辦法的,自1840年以後,清朝又面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這種內憂外患局面的造成,與歷史上的秦末農民起義、“安史之亂”有著本質的區別,並非一兩個君主的昏庸、暴虐所致,也並非一兩個君主選錯了繼承人所致。

道光皇帝在嘉慶皇帝的諸皇子之中才能比較卓越,但與歷史上的漢武帝、唐太宗、康熙皇帝相比,只不過是一個守成之君,而非創業之君,以守成之君的才能是無法解決“嘉道中衰”的困局的,更無法應對鴉片戰爭以來出現的新變化。

道光皇帝在處理政務上,不夠英明果斷,總是猶猶豫豫,而且偏向於守成,較少展現出積極開拓的精神,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也是如此,道光皇帝當時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之間猶豫過,但最終選擇了年長一點的老成持重一點的奕詝繼位,而沒有選擇才能和學識都比奕詝卓越的奕訢繼位,這本身也是道光皇帝一貫的風格,道光皇帝當時如果選擇了奕訢做自己的繼承人,也許以奕訢的才能與學識,可以應付兩次鴉片戰爭之後出現的困局,但是否能夠擺脫這樣的困局,依然是個問號,所以,咸豐皇帝可能是一位選錯了的皇帝,但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起義的出現,則與咸豐皇帝個人才能與學識的不足沒有直接的關係。

(咸豐皇帝畫像)

咸豐皇帝年僅30歲就去世了,只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他們是皇長子載淳,皇二子憫郡王和皇長女榮安固倫公主,然而,皇二子憫郡王出生後未及命名就夭折了,咸豐皇帝去世的時候,唯一可以選擇的繼承人就是皇長子載淳,載淳即位以後,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親政以後,還是表現出了一定的才能的,同治親政以後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情,就是日本出兵侵略我國的臺灣,同治皇帝對此事十分關心,並調度有方,派船政大臣沈葆楨赴臺主持海防事務,另外還派遣唐定奎率領淮軍6500人赴臺,由於清廷加強了在臺灣的兵力,日本不得不接受英國公使的調停。第二件事情就是發生了楊乃武與小白菜案,這是一件因清廷官員腐敗而造成的冤案,楊乃武與葛畢氏被屈打成招,囚於死牢,含冤莫雪,此案震驚朝野,同治皇帝曾親自過問此案,並委派官員重審,直到光緒三年(1877年)二月,楊乃武與葛畢氏才無罪出獄,沉冤得雪,先前,主辦此案失誤的30多名官員被撤職查辦,楊乃武與葛畢氏沉冤得雪,離不開同治皇帝的正確決斷。

(同治皇帝畫像)

但是,同治皇帝后來對政事缺乏興趣,原因就是受到恭親王奕訢等王公大臣的掣肘,而且重要的決策都要向兩宮皇太后進行彙報,同治十三年(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駕崩,年僅18歲,成為清朝歷史上壽命最短的一位皇帝,同治皇帝的死因也成為一件謎案。

同治皇帝剛剛親政之時,有發憤圖強之舉,只是後來英年早逝了,所以,同治皇帝也不能算是一個選錯了的皇帝。

同治皇帝死時,年僅18歲,並未留下子嗣,所以,在慈禧太后等人的權衡下,選擇了道光皇帝的孫子,醇賢親王奕譞的次子載湉繼位,那麼,在同治皇帝去世之後,按照中國古代的皇位繼承順序,奕譞的次子載湉是否當立呢?由於同治皇帝並未留下子嗣,且同治皇帝是咸豐帝唯一活到成年的兒子,那麼,在同治皇帝死後,皇位繼承人只能在道光皇帝的孫子一輩之中去選擇了,道光皇帝一共有9個兒子,皇長子奕緯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去世,且並未留下子嗣,載治是過繼給他的,載治原是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成親王永瑆的曾孫。皇二子奕綱、皇三子奕繼皆未成年就夭折了,皇四子是咸豐皇帝,皇五子奕誴賦性粗荒,不愛讀書,並不被道光皇帝所看重,將其過繼為了嘉慶皇帝的第三子綿愷,皇六子是恭親王奕訢,皇七子是醇賢親王奕譞,皇八子是奕詥,他於同治七年(1868年)去世,死之前沒有留下子嗣,恭親王奕訢的第二個兒子載瀅過繼給了他,皇九子是奕譓,他是在光緒三年(1877年)去世的,死之前也沒有留下子嗣,康熙的第十五子愉恪郡王允隅的玄孫奕棟的兒子載沛過繼給了他。

(奕譞)

這樣一來,在道光皇帝的孫子當中,只有恭親王奕訢、醇賢親王奕譞的兒子可以選為皇位繼承人,其實,按照中國古代的皇位繼承製度,應該選恭親王奕訢的長子載澄繼位,載澄與道光皇帝的關係最親近,按倫序當立,選擇載澄繼位最符合嫡長子繼承製,但是,慈禧太后是不可能讓奕訢的兒子繼承皇位的,她本來就想排斥奕訢出中樞權力的核心,選他的兒子當皇帝,對於自己來說是一種威脅,而且就算選了載澄當皇帝,也不見得比光緒皇帝優秀,載澄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就去世了,年僅28歲,奕訢的次子載瀅過繼給了奕詥,三子載浚、四子載潢皆早殤。

(光緒皇帝畫像)

如此,只能在醇賢親王奕譞的兒子當中選了,而且醇賢親王奕譞的嫡福晉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奕譞的兒子不僅是咸豐皇帝的侄子,也是慈禧太后的外甥,所以,後來的繼承人都是在奕譞的兒子和孫子中去選擇。

總之,同治皇帝去世之後,選擇奕譞的次子載湉為皇位繼承人,並沒有選錯,載湉事實上也是奕譞的長子。在道光皇帝的孫子們當中,選擇恭親王奕訢的長子載澄繼位似乎更符合嫡長子繼承製的大原則,但清朝皇室本身就不太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

(載灃與兒子溥儀和溥傑,右邊是溥儀,左邊是溥傑。)

光緒皇帝去世之後,選擇溥儀當皇帝,是否選錯了呢?其實也並沒有選錯,光緒皇帝沒有子嗣,那麼,皇位繼承人應該在奕譞的孫子當中去選擇,才能使得這位繼承人與咸豐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都最親近,光緒皇帝的弟弟載灃的兒子溥儀是最佳人選,選擇溥儀其實是“繼承同治,兼祧光緒”,那為什麼不選擇年長的載灃繼位呢?對於當時的清王朝來說,選一個年長的成年的皇帝,更有利於朝局的穩定,其實,載灃與同治、光緒都是同一輩的人,載灃如果繼位,那麼同治的皇位由誰來繼承呢?所以,溥儀的即位本身就是慈禧太后與清廷官員參考了中國古代的皇位繼承製度的大原則,並且平衡各方勢力,所作出的最佳選擇,之所以不選擇載灃,其實是考慮到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的皇位同時都需要有繼承人。

綜上所述,從總體來上來看,自道光皇帝開始,清朝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並沒有作出重大的錯誤的選擇,基本沒有選錯人,唯一有瑕疵的可能就是道光皇帝選擇了皇四子奕詝。

清朝後期出現的衰敗局面,並不是一兩個皇帝的才能和學識不足而造成的,其中,有著非常深刻的社會經濟原因,也與鴉片戰爭以後,世界形勢的新變化有關。


騰飛說史


一、道光皇帝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道光從小受到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他還是皇子的時候,一次突然爆發了天理教徒闖入皇宮事件,當時父皇嘉慶在外巡遊,道光沉著應對,很快平息,收到大臣普遍表揚。

道光繼承皇位後,生活十分儉樸,設法整頓吏治。道光時期鴉片大量輸入我國,他嚴審鴉片禁令。但腐敗的吏治使鴉片走私遍佈全國。鴉片又悄悄輸入。道光帝苦於沒有對策。1839年在道光皇帝的支持下,林則徐在虎門海灘將所繳獲的鴉片全部銷燬。

1840年,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然而清軍軍備廢弛,屢次失敗。後來聽信謠言,林則徐被革職查辦,流放伊犁。

1842年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在歷時兩年多的戰爭中,軍費耗資巨大,國庫虧空。官逼民反,國內起義不斷,在內憂外患中,道光死去,享年69歲。

道光皇帝執政前期,盡心盡力,挽救清政府,面對風起雲湧的國內國外形勢,他無能為力。使我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他的一生也很勤奮努力,但歷史註定了他無奈淒涼的人生。

二、咸豐帝有個同父異母兄弟奕訢,也很聰明,兄弟兩人各有千秋,兩人為爭奪皇位明爭暗鬥,一次在打獵時,庶出的兄弟奕訢打的最多,咸豐帝一箭未發,父皇道光心中疑惑,咸豐帝回答,春天是鳥獸孕育結季節,不忍傷害生靈,道光認為這才是君王應該說的話,之後,經過反覆考察最終咸豐繼位。

即位後,清王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災難,他為了挽救局勢,首先選賢任能,整頓吏治。對清政府施行全面補救。此時爆發太平天國起義,戰爭開支越來越大,咸豐六年又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內外交困,咸豐帝倍感無奈,清政府與英國簽署《天津條約》

後又清政府要求與英法進行條約修改,談判失敗,再次戰爭爆發。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逼近京師,咸豐皇帝逃亡熱河。總之咸豐帝在位期間,有心治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沒能很好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間的關係,之後出現慈禧“垂簾聽政”局面。

三、同治是咸豐皇帝唯一的兒子,5歲繼位,19歲就過早地去世了,

親政只有一年的時間,幕後是慈禧掌權。

同治即位後,朝內有八大臣輔政,同治帝與兩宮太后密謀發動政變,擺脫了八大臣的控制,但實際權利卻落入慈禧太后之手。

同治雖貴為一國之君,卻無一國之君尊嚴與權力。政治上受慈禧太后控制,在生活上受慈禧太后干涉,非常苦悶。十九歲那年死於天花,同治地雖然沒有什麼作為,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和恭親王奕訢主政,清政府成功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使社會秩序得以安定,清政府在奕訢和曾國藩的主持下,開始學習西方近代文化,逐漸走向了開放與進步。

四、同治皇帝沒有留下子嗣,光緒帝是咸豐的侄子。光緒的母親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光緒叫慈禧大姨。

選擇光緒做皇帝完全是慈禧干政的結果,3歲的光緒做了皇帝,自然朝廷一切決定由慈禧決策,他只是個小傀儡而已。光緒到了大婚年齡,慈禧為他選了自己的侄女做皇后,而光緒帝很喜歡珍妃,這讓慈禧很不高興。

光緒當政後,慈禧把持朝政,期間爆發中日甲午戰爭,光緒堅決主戰,然而,威海衛一戰清軍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這讓光緒沒了注意,慈禧讓李鴻章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這個條約的簽署,使民族危機更加嚴重,爆發了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公車上書”,試圖維新政治。

光緒認為應該向西方學習,在光緒二十四年頒佈《明定國是詔》,這份詔書,引起強烈反響,守舊大臣害怕革新觸動他們個人利益,於是紛紛投靠慈禧,慈禧乘機把光緒囚禁在瀛臺。光緒帝度過了10年的囚禁生活。

光緒帝在位35年,38歲那年含恨死去。

光緒帝算是盡力了,由於無權,空有志向,只能看著國家一步步走向衰落。

五、溥儀是慈禧太后養女的之子,是醇王載灃的兒子,叫慈禧姥姥,他和光緒帝的命運差不多。

他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兩歲繼位,五歲退位。

慈禧的一道聖旨讓溥儀收進皇宮教養,並確定為清王朝的接班人。

溥儀當過偽滿洲國皇帝,辛亥革命徹底結束了清政府的統治,袁世凱當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這裡就不往下再贅述溥儀的一生經歷了。

總之,乾隆皇帝認為清王朝是“天朝上國”看不到西方的科學技術和世界發展潮流,使大清國失去了一次發展機會。嘉慶皇帝繼位後,鑑於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時期的一些做法沒能及時糾正,而嘉慶皇帝是一位守成之君,沒能開放學習西方技術,又一次錯過了國家工業革命的機會。

咸豐皇帝也是一位守成之君,加上西方國家的侵略,鴉片的大量輸入,是國家一步步衰落。同治、光緒、都是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國家已經到了內憂外患,不可救藥的地步。

因此,我認為並不是大清選錯了皇帝,而是我國始終處於儒家思想教育之下,缺少對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學習,而閉關自大,又不走出去學習外來文化,致使大清國徹底滅亡,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莫天聾


這個,還真不能怪滿清皇室那幫人,要怪只能怪慈禧。而且我看來看去,也沒覺得哪裡選錯了皇帝。

道光以後,清朝總共還剩四個皇帝,咸豐、同治、光緒和宣統。這其中同治的接班是最沒有爭議、得位最正的一個,因為他爹咸豐總共就他一個兒子,他不接班誰接班?

再說說他爹咸豐,很多人都覺得,應該讓老六奕訢接班才對,因為他是賢王。這固然不錯,但是按照宗法制的嫡長子繼承來看,這做不到。因為雖然咸豐排行老四,但是他的哥哥們全死了,因此他是事實上的長子。再加上他的母親是皇后,所以他其實可以算得上是嫡長子接班,這是沒有什麼爭議的。

然後再掰扯一下光緒。由於同治死得太早沒兒子,所以只能從他的堂兄弟裡面找人承繼大統。其中五爺惇王已經過繼出去了,他的兒子再接班就不合適;老六恭親王權傾朝野,再加上只有一個獨子,拿他的兒子過繼過來不僅不合禮法而且還很危險;就只有老七醇王,孩子還算多,而且還有個和咸豐跟慈禧都有血緣關係的孩子載湉,那就是他了。

最後說說溥儀。其實到了溥儀這時候,清朝選誰意義都不大了,因為這艘破船基本肯定要沉了。而且按照宗法和血緣的邏輯,選溥儀也沒什麼問題,最多就是為什麼不選小恭王溥偉的問題而已。而就算溥偉接班,清朝也不見得挺得更久。



青言論史


應該是從道光開始走下坡路,大清皇帝實行閉關政策,不瞭解外面的世界,富有的總是被垂涎,他們就用鴉片腐蝕我們的國家,一直到近代還被稱為東亞病夫,和後來的皇帝沒有關係,清朝註定是要向滅亡的,每個朝代的衰落都是有因有果,願不忘國恥,奮發圖強,再不也不會出現割地賠款的恥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