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從「首位」到「主幹」 凸顯成都更多責任擔當

蓉平:從“首位”到“主幹” 凸顯成都更多責任擔當

6月底召開的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是四川省委對全省區域發展格局的最新定調,成為備受關注的亮點之一。其中,明確提出做強成都市“主幹”,擔當關鍵的“主幹”責任,充分發揮引領輻射帶動作用,為全省經濟發展當好“穩定器”“壓艙石”和“發動機”。這一戰略部署,既是治蜀興川的關鍵新招,也把成都託上更高起點,賦予更大使命。

從“首位城市”到“主幹城市”,是對成都做強和帶動雙定位的齊向發力。一直以來,成都是四川省的“首位城市”,也是國內首位度較高的省會城市。所謂“首位城市”,是指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域範圍內或相對完整的城市體系中,處於第一位的城市。而首位度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鎮體系中的城市發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2017年,四川地區生產總值36980億元,成都地區生產總值13889.4億元,佔全省近四成,是全省排名第二綿陽市的6.7倍。顯然,資源向成都流動匯聚的體量不小,成都“資源虹吸”“一城獨大”的聲音也一直存在。

從客觀上說,“一城獨大”往往由自然條件、歷史發展、政策因素、市場行為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不可否認的是,做強四川中心城市,不僅有利於四川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吸納、整合、運用高端優質資源,支撐四川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國內競爭,也有利於增強對全省的輻射帶動能力。

放眼全球,大城市的引領作用始終是“國之重器”。比如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其在世界最大十個城市排名中獨佔三席。去年,紐約以一城之力就為全美GDP貢獻超過20%,處於世界城市體系頂端;比如法國,因為擁有巴黎而始終是全球時尚產業的話語引領者;再如英國,因為擁有倫敦這個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而始終在全球資源配置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國內,“提高省會城市首位度”也正成為共識。今年一開年,“提升南京首位度”就被南京市政府列為重要工作。在山東,“提高省會城市首位度”甚至被寫入其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

如果說“首位城市”更加強調中心城市發展,“主幹城市”定位,則需要在突出中心城市的基礎上,更加平衡好“幹”“支”城市的錯位、協調,在“主幹”與“多支”更加緊密的聯繫中同步互動發展,形成區域發展的一盤棋。

從國內外城市發展規律看,當城鎮化率達到50%以後,區域經濟的空間形態往往會由“虹吸集聚”逐步向“輻射擴散”轉變。據2017年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50.79%,正好處於優化經濟地理、重塑經濟版圖的重要“窗口期”。

蓉平:從“首位”到“主幹” 凸顯成都更多責任擔當

俗話說,水滿自溢,在經濟領域講的就是溢出效應。成都在經濟上的輻射帶動,既需要黨委政府頂層的規劃佈局引導,在全省範圍進行資源適配,比如成都與內江、德陽、資陽、遂寧共同推動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電子精密元器件等產品的協作配套,同時也需要市場規律的內在驅動。當前,成都正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聚焦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經濟構建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新的高端產業生長壯大、規模成勢,勢必對城市核心區現有非重點發展產業形成擠出效應,為以新經濟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和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騰出空間,產業向其他市州轉移成為可能。比如目前已有209家成都傢俱、製鞋企業向廣元、資陽轉移。從價值鏈看,推動產業價值鏈的總部、研發、設計、營銷等功能部門留在成都,而將生產基地等轉移到其他市州,促進產業價值鏈在不同空間內的分工佈局,形成“研發設計在成都、轉化生產在市州”的產業互動模式,提高成都對周邊經濟圈的技術外溢、人才外溢和資金外溢效應,不僅可以帶動其他市州發展,同時也能更加密切區域間的經濟聯繫,提高四川省整體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

“主幹”越茁壯,“枝葉”越繁茂。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西部大開發的“領頭雁”,成都的發展質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和影響全省的發展質量和水平。作為“主幹”的成都,只有不斷做大做優做強,突破城市發展關口,聚焦建強城市核心功能,發揮好“五中心一樞紐”的疊加效應,增強對國際國內高端戰略資源的集聚集成能力,增強對全省的引領輻射帶動能力,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個巨大的資源配置系統,為各市州開放合作搭臺、產業轉型賦能、創新改革聚勢、生態建設助力,共同推動形成全省區域協同、共同繁榮新格局。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