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从“首位”到“主干” 凸显成都更多责任担当

蓉平:从“首位”到“主干” 凸显成都更多责任担当

6月底召开的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是四川省委对全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最新定调,成为备受关注的亮点之一。其中,明确提出做强成都市“主干”,担当关键的“主干”责任,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为全省经济发展当好“稳定器”“压舱石”和“发动机”。这一战略部署,既是治蜀兴川的关键新招,也把成都托上更高起点,赋予更大使命。

从“首位城市”到“主干城市”,是对成都做强和带动双定位的齐向发力。一直以来,成都是四川省的“首位城市”,也是国内首位度较高的省会城市。所谓“首位城市”,是指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或相对完整的城市体系中,处于第一位的城市。而首位度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2017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36980亿元,成都地区生产总值13889.4亿元,占全省近四成,是全省排名第二绵阳市的6.7倍。显然,资源向成都流动汇聚的体量不小,成都“资源虹吸”“一城独大”的声音也一直存在。

从客观上说,“一城独大”往往由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政策因素、市场行为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不可否认的是,做强四川中心城市,不仅有利于四川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吸纳、整合、运用高端优质资源,支撑四川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也有利于增强对全省的辐射带动能力。

放眼全球,大城市的引领作用始终是“国之重器”。比如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其在世界最大十个城市排名中独占三席。去年,纽约以一城之力就为全美GDP贡献超过20%,处于世界城市体系顶端;比如法国,因为拥有巴黎而始终是全球时尚产业的话语引领者;再如英国,因为拥有伦敦这个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而始终在全球资源配置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内,“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也正成为共识。今年一开年,“提升南京首位度”就被南京市政府列为重要工作。在山东,“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甚至被写入其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如果说“首位城市”更加强调中心城市发展,“主干城市”定位,则需要在突出中心城市的基础上,更加平衡好“干”“支”城市的错位、协调,在“主干”与“多支”更加紧密的联系中同步互动发展,形成区域发展的一盘棋。

从国内外城市发展规律看,当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区域经济的空间形态往往会由“虹吸集聚”逐步向“辐射扩散”转变。据2017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0.79%,正好处于优化经济地理、重塑经济版图的重要“窗口期”。

蓉平:从“首位”到“主干” 凸显成都更多责任担当

俗话说,水满自溢,在经济领域讲的就是溢出效应。成都在经济上的辐射带动,既需要党委政府顶层的规划布局引导,在全省范围进行资源适配,比如成都与内江、德阳、资阳、遂宁共同推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电子精密元器件等产品的协作配套,同时也需要市场规律的内在驱动。当前,成都正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新的高端产业生长壮大、规模成势,势必对城市核心区现有非重点发展产业形成挤出效应,为以新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腾出空间,产业向其他市州转移成为可能。比如目前已有209家成都家具、制鞋企业向广元、资阳转移。从价值链看,推动产业价值链的总部、研发、设计、营销等功能部门留在成都,而将生产基地等转移到其他市州,促进产业价值链在不同空间内的分工布局,形成“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市州”的产业互动模式,提高成都对周边经济圈的技术外溢、人才外溢和资金外溢效应,不仅可以带动其他市州发展,同时也能更加密切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提高四川省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主干”越茁壮,“枝叶”越繁茂。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西部大开发的“领头雁”,成都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全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作为“主干”的成都,只有不断做大做优做强,突破城市发展关口,聚焦建强城市核心功能,发挥好“五中心一枢纽”的叠加效应,增强对国际国内高端战略资源的集聚集成能力,增强对全省的引领辐射带动能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巨大的资源配置系统,为各市州开放合作搭台、产业转型赋能、创新改革聚势、生态建设助力,共同推动形成全省区域协同、共同繁荣新格局。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