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在即,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在何方?

新政在即,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在何方?

子木、徐小平联合出品

天晚饭后,我在书房写字。老妈兴致冲冲地跑进来问我。

“新闻联播每天讲的这个大湾区到底是啥东西?”

被老妈这个问题问得一愣,突然想到,这个概念虽在行当里已经是老概念,但是对于绝大数中国人来讲,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还真是年轻。

为了方便理解,我回复道:“其实就是珠三角经济区的升级版。”

至于怎么升级,平时问的人挺多,还真得说说,因为大湾区规划马上就要出来了,届时势必会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要不是现在楼市限购限的死,不出意外这纸规划又会成为炒房客南下的由头了。

1994年,「珠江三角洲」这个概念是在七届三次全会上由广东省委提出的。最初总共包括9个城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和惠州。

珠江三角洲地势优越,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新政在即,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在何方?

其实那时候也有个“大珠三角”的说法,就是把香港和澳门也加进来一起协同发展,但一直没有被实现。为什么呢?

一是由于当初内地经济实力太弱,和香港的关系只能是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根本没有协作概念,人家怎么会跟你玩?

例如79年刚建深圳特区的时候,深圳号称5万人,结果一大半都逃到了香港,当时香港的经济规模是深圳的600倍。即使火速追赶发展了10多年后的深圳依然和香港差之千里。唯一反超的机会是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经济在风暴中瘫痪,之后增长速度再也没跑过深圳,香港才愿意放下这个姿态。

二是基建水平无法支撑多城协作。

基建水平是促进多城高效协作的唯一方式,例如长三角相对于珠三角的优势就在于道路交通,我开个车,哪儿都能去,最多收个关卡费。而粤港澳之间隔着茫茫伶仃洋,效率就折了一半。

早在1983年港商财阀胡应湘就提出建立伶仃洋大桥(港珠澳大桥前身)的设想,当时珠海是最支持的,因为同为经济特区,就因为深圳挨着香港受惠颇深,发展速度差了一大截,心里自然不平衡。

新政在即,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在何方?

(被耽误了30多年的珠港澳大桥)

然而仅仅是支持有什么用?没钱怎么造桥?香港政府对这事儿并不关心,专门找来一群专家论证一下修桥的必要性,结果大家说2020年以后才有修桥的意义。其实说白了就是内地穷,能得到多少好处?

这其中还有港商几大财阀的勾心斗角,因为修这个桥又会分流其他财阀的运流生意,不仅如此,因为大桥建成也会利好深圳,其实有些城市也看不惯深圳的发展速度,也参与进来反对。

折腾来折腾去,这一折腾就是40多个春秋,到现在83岁茫茫白发的胡应湘才能看到已不是他命名的大桥通车了。可谓是「黄粱一梦四十多载」。

你看,一个桥就造了这么多年,更别说是货运联动,航权安排等更高级的协作了。

所以,就连珠三角内地这些城市也是各自为营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生怕别人超了自己落后了,何况和体制环境完全不同的港澳协作呢。

新政在即,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在何方?

其实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最有争执的莫过于谁做核心的问题,所有人都把猜忌放在了深圳和香港上。

曾经的深圳就是香港的小弟,在97金融危机之后深圳也曾经面临困境,港资转移,制造业内迁,当时有一篇文章很出名《深圳,你被谁抛弃》。就是指出深圳的面临的困境。

但是可以说深圳人咬着牙坚持下来,华强北的山寨机老板,科技园里的程序员,坂田努力的华为人,水贝的珠宝商人,他们在面临转型的时候能够坚持,能够努力把握形势,最终缔造了深圳重新崛起的机遇。

现在深圳有优秀的通信企业华为、中兴,有互联网企业腾讯,制造业的康佳、创维,生物技术的华大,物流业的顺丰,能做电动车的比亚迪,制造业有富士康,中集,金融有招商、平安,地产有万科等等。

这些企业你只要仔细看看历史,发展都是在97~05年这段时间,可以说这是最大的机遇。

可香港在这些机遇面前做了什么呢?

这时候的香港特首是董建华,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领导人。当年他上台之后提出了“八万五政策”抑制房价泡沫,提出了“数码港”发展互联网产业,要知道这时候谷歌才开始创业,提出了“矽港”,发展半导体芯片产业,提出了“中药港”、“生物谷”等等高科技产业。

结果所有产业无一例外都被房地产产业搞死了。到现在还能记起香港中产上街游行抵制“八万五政策”的大字报图片,记得那群为了保护自己房价利益而把香港拖入无底深渊的人们。

现在大家也看到了,没有其他产业的香港就只能靠卖奶粉,搞搞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维持自己的「亚洲四小龙」身份。而高出了天际线的房价也把社会阶层固化的彻底,几乎让所有年轻人提前睡进了“棺材房”里。所以未来的香港靠什么再和深圳去争?

至此,2018年珠港澳大桥的建成,港澳深广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群实力的平行,一次次的协作大会对领导人思维的提升,共同奠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出世的基础,这才是中国城市群的最高历史形态。

那么我们看懂了粤港澳大湾区坎坷的前世后,未来又该如何赶上这趟城市化红利列车呢?

下一篇我们需要在微观层面用多维度视角去更深入地观察粤港澳大湾区楼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