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简单概括一下中原大战?

日下秋也


所谓中原大战,一言蔽之就是近代史上最大的军阀混战,其规模之大,足可称为一次由军阀发起的全面内战。在这场持续6个月的战争中,反蒋同盟与蒋介石集团共计投入140余万人,伤亡将近30万人,波及冀、鲁、湘、桂等20余省,消耗军费5亿元。正因为这场内战,使得刚刚迈向现代化国家道路的中国再一次遭到重创。

战争的起因说来也简单,不外乎两个字:“裁军”。

1928年6月,北伐接近尾声。但是在历经两年的战斗后,当时的中国政府名义下拥有着超过220万的军队。这一庞大的军队几乎将政府所有预算占用的同时,也使得大部分青年劳动力不能投身生产领域。可以说,这不单单成为了政府财政的负担,也让百姓不得安宁。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裁军势在必行。因此,在几乎同一时段,蒋氏电告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其着手准备裁军的事宜。

▲冯玉祥(左)、蒋介石(中)、阎锡山(右)

不过,就当时国民政府的威望和军阀自身的考量来说,裁军一事如同天方夜谭一般。

首先,就北伐一事来说,如果没有各路反北洋的势力前来投靠,那么国民政府北上的敌人可不单单只有北洋军阀。因而可以说,北伐之后各路军阀只不过是换了一身军装,接着在所谓的“民国”的名义下继续搞派系斗争;这点,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也能见到,不然常德保卫战和衡阳保卫战也不会打得如此悲壮。

其次,对于这些名义上接受政府领导的军阀而言,他们手底下的军队就是他们向中央政府要挟经费的资本。基于这个实际的考虑,他们更不会轻易接受裁军的命令。

面对这宛若藩镇割据的局面,当时的中央政府还是于1929年年初决定:裁军至80万,同时军费缩减至全国税收的40%。消息一出,各路军阀哗然。即便如此,军阀们还是出席了裁军的编遣会议。在会议上,蒋、桂、西北、晋系这主要的四大派系就裁军事宜展开了激烈的谈判,会中各方都想其它派系做出牺牲,而自身则保留更多的军队。在僵持之下,谈判最终破裂。

会议结束后,首先发难的是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新桂系为了控制湖南,先将程潜软禁,随后指派本方人员主政湖南。但是,负责政务的何键、鲁涤平二人不合,且鲁涤平暗中投向蒋氏,因而后者便让蒋介石向其部下输送军火,以备不时之需。但是此事被驻守该地的其他桂军将领发现,鲁涤平部随即便被缴械,同时他本人亦被免职。

▲左为李宗仁,右为白崇禧

东窗事发,蒋、桂两系矛盾激化。当年3月,拥兵20万的新桂系与中央政府之间爆发战争,即“蒋桂战争”。3个月之后,在蒋氏的政治与军事攻势之下,这场战争以新桂系的全面溃败而告终。兵败之后,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首领不得已出逃境外。

处理完新桂系一事后,余下的西北、晋系与中央之间的关系非但没有缓和,反而出现了矛盾加深的趋势。而桂系的这场战役,也成为了压垮现状的最后一根稻草:毕竟,谁都不想步桂系的后尘。

同年5月,冯玉祥与蒋介石矛盾公开化;至11月,李宗仁等桂系将领与汪精卫一起通电反蒋。到了12月,又有唐生智、张发奎通电拥护汪精卫及阎锡山,另立中央政府。如此一来,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不过,此时派系领导人之间还没完全撕破脸皮。阎、蒋二人在翌年2月份,往复发送电报长达1个月。在这期间,阎锡山要求蒋与其一同下野,交由汪精卫改组议会。这个提议对于谋求独裁的蒋介石而言无异于对牛弹琴,其结果可想而知。

到当年4月份,眼见无法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各方决定诉诸武力。在那一个月的时间里,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首先是蒋介石在平汉铁路检阅部队,随后阎锡山、冯玉祥及李宗仁分别在太原、潼关、桂平宣布就职,另组一个政府。更让人意料之外的是,南京国民政府于4月5号对阎锡山下达了通缉令。如此一来,大战便无法避免了。

1930年5月11日,中央军率先发起进攻,揭开了中原大战的序幕。

按照战前的规划,反蒋同盟共计80余万人,分四路:李宗仁指挥桂军,由广西出击,北上武汉;冯玉祥则率部由郑州沿陇海铁路、平汉铁路东进徐州,并防守许昌以北地区,与桂系汇师武汉;而阎锡山就指挥晋军由河北沿津浦铁路南下进攻济南,随后与冯玉祥的部下合攻徐州,直指南京;与此同时,石友三从河南发难,配合阎锡山攻打济南。

加上西北军拥有重火力优势,因而当时的反蒋联盟可谓占尽优势。不过,战争最后的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

上文说到,整场战争最先发起进攻的是中央军。而在一开始,来自德国的军事顾问佛采尔中将也是建议优先集中优势兵力攻击较弱的晋军,再转而攻击其他几个方向的反蒋联军。但是到了实战的时候,中央军却是从陇海线主动出击,攻打最强的西北军。而这波看似冒然激进的攻势,居然把西北军打得难以招架。

原本,西北军战力彪悍、善于修筑攻势,又有骑兵、装甲车、重火炮支援,应该能给中央军一击迎头重击。但是在开战之后,原先部署在该地的西北军却一路退至开封。强大的西北军不进反退,这是为何?

原来,蒋介石为了取得胜利可谓不顾一切了。在这里,蒋介石部署的熊式辉、陈诚、卫立煌、张治中等师都是其嫡系精锐,他本人更是直接来到距离开封三百多公里的徐州前线亲自指挥。更重要的是,中央军占据着铁路运输和制空优势,其中尤其是铁路,使得中央军能够得到充分的后勤补给,而且免去了行军之苦。

反观另一边,虽说这一片是西北军的地盘,但是因为缺少运输工具,西北军的部队只能依靠步行前往战场。而且,他们只能自备干粮,而补给方面那就是完全看运气了。

本来应该往徐州方向打的部队,被活生生的打得往后退,还是退到了离郑州不远的开封,这可把冯玉祥给急坏了。为此,他不得不立即做出调整,命令在郑州一带的机动预备队孙良诚部立马投入战斗。就这样,陇海线一带成为了中原大战的主战场,冯、蒋两派在这里拉锯、鏖战数月之久。

▲孙良诚

大战进行到5月下旬的时候,随着增援赶到,西北军配合着重火力以及防御工事给予中央军迎头一击。在西北军的猛攻之下,中央军开始往来时的方向溃退。

而蒋麾下的陈诚一部,更是几度被围,要不是凭借着机枪火力优势,只怕会被西北军全歼。

与此同时,中央军与西北军在平汉铁路(京汉铁路)也展开了激战。平汉铁路位于徐州的西部,穿郑州而过,若迂回至此的中央军拿下了这一段,那么郑州、开封两地的西北军只能乖乖投降了。同陇海线的战况类似,开战初期,中央军在此地打出了一波咄咄逼人的攻势,逼近许昌的同时,还迟滞了西北军主力与晋军主力汇合。

为了避免先锋部队被围,冯玉祥不得不在这一地区投放铁甲车队,同时调来主力精锐以打通与晋军的配合,他本人更是亲自赶到里指挥作战。

在重压之下,负责该地战事的中央军何成濬部一路南退。到了6月13日的时候,何成濬已经从许昌等地一路退守到河南中南部地区的漯河,并在该地与西北军展开了阵地战。这时候,中央军与西北军战力差距显现出来。不单单是在平汉线,此时的中央军可以说是全面溃退。

在津浦铁路一线,是晋军与中央军的战场。在这里,反蒋同盟一改其他地方开战时的弱势。在傅作义的带领下,晋军一路南下,先后攻克济南、泰安、曲阜等地,并且在6月末的时候强渡黄河。而此时,西边中央军主力正被西北军压得喘不过气来,蒋介石本人更是差点在朱集车站被俘。此时,晋军如果能配合西边的攻势、给予冯玉祥部下更多的补给,那结果就是中央军落败。

不过就在这个万分紧急的时刻,南方出现的一个变因,使得天枰出现了倾斜。

按原计划,李宗仁应率领桂军自广西北上,让中央军腹背受敌。不过,在湖南一地驻防的何应钦令部下在湘西阻击桂军。同时蒋联系上粤军蒋光鼐,命其率3个师攻取湖南南部的衡阳。如此一来,李宗仁不得不于7月初开始退回广西,而在此时,滇军更是直接响应了南京方面的请求。

面对多面来敌,李宗仁只好放弃北上的计划,草草结束这次战争。而南方的战事,也就此结束。也因为这个变因,使得蒋能够抽出足够的兵力挥师北上,改变战况。接下来,一如佛采尔一开始的建议那般,中央军开始通过晋军的防线打开僵局。

▲乔治佛采尔

在获得足够兵力之后,中央军于7月上旬开始在津浦线正面攻击晋军。除了在陆上作战,一部分中央军还乘船登陆在青岛登陆。在重兵之下,晋军开始节节败退。

就在这个时候,阎锡山的商人本质开始显露了出来。与其说阎锡山是一个军阀,不如说是一个精明、小气的商人,而这般格局自然也反映在了战场上。本来,如果他能指挥部下扛住中央军的反攻,那么在陇海线的西北军自然能消灭在“口袋”当中的中央军主力。但是阎锡山没有,在此之前他都没有给予西北军足够的支持,更何况此时一心只想着保存实力的他再去支援西北军了。

▲阎锡山

其实,此时冯玉祥已于7月6日指挥部下发起总攻。激战七昼夜之后,陇海线的中央军岌岌可危,几乎要从陇海线正面和归德以南地区撤退。但因大雨连绵,河水泛滥,给养又得不到补充,晋军亦没有提供配合,在泥泞中前进的西北军不得不停止进攻。这也使中央军得到喘息,稳定了阵线。

到了8月初的时候,阎锡山眼见着自己在津浦线一带全面溃败,不得已才拿出了武器弹药和粮食补给请求西北军再次攻击徐州。但此时,西北军早已失去最佳的机会。

而随着8月份渐进中旬,战事更是十分胶着,无论是哪一方都无力发起全面的进攻。更何况,西北军已然成为强弩之末,在争夺归德等地的拉锯战中,他们与中央军伤亡共达20万之众,可谓整场中原大战中最为激烈的交锋。若是阎锡山愿意早点为西北军提供补给,那么战争可能会往另一个方向发展,然而这一切都来的太晚了。

不过,在这个节骨眼上,唯有东北军还未参战。因而,谁获得了少帅的支持,谁就能获得东北军的增援,进而真正左右整个战场的局势。

为此,一边在中原激战,蒋氏另一边派人北上,直往关外的少帅那里奔去。比起反蒋联盟的扣扣点点,蒋氏直接拿出了500万兵费,另筹公债1000万元资助东北财政,同时许以高官和华北地区作为交换。

▲少帅张学良

在如此“诚意”之下,少帅最终决定拥蒋。而在此之前,中央军已于8月中旬将晋军击溃,使其撤出山东。随后,中央军于9月份全力投入到对西北军的战斗中。在蒋氏督战下,中央军更是在9月10号当天攻破了西北军主力的正面阵地。随后西北军一路溃败,逃出河南。

8天之后,少帅公开通电拥蒋,号召停止内战。20号,张学良率数万东北军入关,直逼北京。至此,反蒋联盟的落败已成定数,阎锡山退回山西宣布下野。而曾经叱诧风云的西北军更是直接宣告解散,交由张学良改编。至此,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军阀混战宣告结束。

▲29军大刀队,其前身即为西北军

名义上说,中原大战的结束也宣告了军阀混战的结束,形成了统一的局面,看似走上了近代化国家的发展轨道。但

实际上,这场大战之后,带给当时中国的更多是创伤。正如开头所说的,这是一次重创。

大战期间,军费开支5亿元,使得破产农民四起,而激烈的交战更是使得中原一带的农业生产停滞,仅就河南一省来说,因战事死伤达13余万人,逃亡在外者有118.5余万口,被军队拉夫者更达129.77余万。财产损失包括破及焚房屋在内,总计为65146.9万余元。

此外,在战争期间,陕西省更是遭遇了旱灾,忙于交战的冯玉祥当时无心救灾,导致饿莩遍野,毫无生气。这也使得西北军将士大战之后无人愿意再回故地,使得冯玉祥众叛亲离。

▲冯玉祥

大战之后,有人估计全部损失估计需10年方可恢复,但是虎视眈眈的日本人却没有给中国这个机会。一年之后,炮响东北,长达14年的抗战就此拉开序幕。可以说,若是没有中原大战,没有那死伤30余万的各路将士,没有这一场消耗掉各方精锐的混战,那么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将有更多的精锐抵抗外族入侵。

如果没有中原大战强征壮丁、破坏生产,那么抗战期间中国政府也不至于捉襟见肘,无法给予部队充足的补给。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因这一场不到一年的混战,当时的中国政府、军队和百姓被榨干了精力。尤其是那些无辜的、渴望和平的普通国人们,他们对于一个独立国家的希冀更是在将近三十年之后才得以实现。


协虎战争史


从1930年4月开始一直到这一年的10月,中国内部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军阀混战。这是一场由冯玉祥、阎锡山、汪精卫等人为领导的“倒蒋”战争,其结局是蒋介石在张学良的帮助下艰难获胜。

一、 中原大战的发端

1928年“二期北伐”完成以来,关内出现了新的军阀分治局面。冯玉祥据有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四省,拥兵40万。阎锡山拥有河北、山西两省和平津两市,拥兵20多万。李宗仁则占据了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同样拥兵20多万。而作为国府主席的蒋介石则只控制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和上海市,有军队50万,没能确立绝对的统治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以蒋介石的南京政府为一方,其它各派军阀为一方,在底盘分配问题、部队编遣问题、统一海关税收等问题上,开始了明争暗斗,数次撕破脸皮。

(中原大战前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的合影)

以此同时,国民党内部的反蒋势力,如改组派、西沙会议派等,也开始对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发起冲击,并同阎锡山等军阀密切接触。双方一拍即合,一个反蒋大联盟开始逐渐形成了。

(始终不甘寂寞的汪精卫)

二、中原大战的结果

1930年3月,冯、阎、李旗下的50多名将领发出通电,公然要求蒋介石下野,“以党政还之国人”,并公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开始和南京方面分庭抗礼。5月11日,战争全面爆发,双方在陇海路、津浦路和平汉路交叉形成的地带上展开了大规模的混战。蒋军先最败后胜,张学良则于9月入关,最终在10月彻底击败了冯、阎、李的军队,蒋张联手取得了大战的胜利。

(战局示意图)

我们分析蒋介石能够取胜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蒋介石在政治上打出了“统一”的旗号,占领了道德制高点。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毕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合法政府,国内的知识分子和富人阶级普遍支持,且受到各大国的承认,因此在政治上具有优势。这一点在取得东北张学良的支持上也可见一斑。

第二,蒋介石能够在军事根据敌方情况,合理运用谋略。他首先集中兵力对付实力较弱而又最愿意保存实力的阎锡山,使得阎锡山仓促退却,打乱了反蒋军的阵线,之后又不惜花大价钱收买、策反冯玉祥的许多西北军部下,使得战力较强的西北军也阵脚大乱,稀里糊涂的就丢了河南大片土地。

第三,是蒋介石作用全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有着江浙财团和外国势力的支持,在物质上具有优势。

由此可见,大战以蒋介石的胜利作为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偶然的,蒋介石确实是当时中国最具实力的政治人物。

三、中原大战的影响

这场规模空前的内战,带给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大战确立了蒋介石政权的统治基础,巩固了他对东南的统治,并把南京政府的影响力波及到了华中、西北和华北。这对接下来的国内建设和之后的抗战御辱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是战争的巨大破坏造成了国力的损失。双方动用的兵力在150万左右,“死伤达三十万之巨”。巨大的军费消耗都要摊派在老百姓的头上,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尤其是战区波及到的地方,更是损失巨大。

最后,是战争造成了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加大。汪精卫、邹鲁等人在北平搞得“扩大会议”,另立法统;阎锡山就任所谓“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另立元首,这些都是对国民党统治权威的极大损害。国内的不团结更容易招致外辱,东北军的大量入关使得关东军主导的九一八事变顺利完成,使国家的主权受到极大的破坏。

参考文献:

[1]《国民政府公报》,第428-437号

[2]《反蒋运动史》,青年军人出版社,1934年版

[3]刘骥,《蒋冯阎关系和中原大战》,《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


越后汤泽


谢邀。既然您说简单概括,那我也简单说说吧。

中原大战是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张学良等人之间爆发的一次大战。该战争最后以蒋介石、张学良的全胜告终。

国民党自1926年北伐,两年之内,打垮北洋军阀,占领了大片领土。到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华民国改朝换代完成,名义上实现统一。但实际上,全国依然存在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张学良、唐生智等大小军阀。蒋介石实力最大,控制了中央政府和党部,得到英美支持,但也不过占有长江下游几个省而已。

此后,这些新军阀之间为了争权夺利,展开了一系列混战,如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唐石反蒋等,蒋介石翻云覆雨,将李宗仁、冯玉祥、唐生智等一一击破。之前从中坐收渔利的阎锡山发现不妙,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了。于是,这些军阀为了政治生命,联合在一起,建立了反蒋大同盟,推举汪精卫为党主席,阎锡山为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组建了总兵力80万的庞大联军。四月,西北军率先进攻,五月两家正式前面开战。

战争之处,联军势头正猛,蒋军节节败退,被夺取大片领土,蒋介石也差点被西北军俘虏。然而蒋介石毕竟有中央政府的名分,很快调集后援出征。而联军一方却是各怀鬼胎,桂系兵力较弱,不敢过于紧逼。阎锡山又老奸巨猾,总想着保存实力,让友军牺牲。这样,蒋军到八月已经遏制住了不利态势,双方形成胶着。

九月十八日,张学良却忽然宣布东北军援蒋,随即入关。这样一来,反蒋联军顿时腹背受敌。冯玉祥还想决一死战,阎锡山却已脚底抹油。于是,西北军全线溃败,部将纷纷被蒋介石收买。到十月底,冯玉祥、阎锡山通电下野,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全胜而告终。

中原大战,双方总计投入100多万军队,蒋军伤亡10万,反蒋军伤亡20万。蒋介石正式坐稳了民国老大的宝座,再也没有人能挑战他的权威。但他的地盘依然只限于江南与中原数省。冯玉祥的西北军基本完全瓦解,冯玉祥从此沦为老愤青。李宗仁退守广西,阎锡山只剩下山西一省地盘。得益最大的是张学良,损失微乎其微,却被蒋介石酬劳,获得华北地盘。但此举也造成东北军半数入关,东北兵力相对不足,一年后爆发九一八事变,丢了老巢。


巴山夜雨涮锅


  1930年5至11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和桂系李宗仁之间的军阀战争。因为战争主要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邻近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中原大战”。

  1928年6月北京张作霖 安国军政府垮台后﹐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桂系的临时团结转化为激烈的内部斗争。1929年蒋介石先后打败了桂系﹑冯玉祥﹑张发奎﹑石友三 和唐生智﹐威逼阎锡山。阎锡山先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于1930年2月10日电请蒋介石下野﹐继则联络反蒋失败的冯玉祥﹑桂系李宗仁等组织反蒋同盟。阎的反蒋号召﹐得到了以汪精卫 ﹑陈公博为首的国民党改组派﹐以及邹鲁﹑谢持为首的西山会议派和冯玉祥﹑李宗仁等反蒋政治派别与军事集团的响应和支持。3月14日﹑15日﹐鹿钟麟等五十七人通电拥戴阎锡山为中华民国 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4月1日﹐阎﹑冯﹑李宣誓就职。阎在石家庄设立总司令部﹐自兼第三方面军总司令﹐由河北向山东进兵﹔以李宗仁为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由广西向湖南进兵﹔鹿钟麟为第二方面军总司令﹐由陕西向河南进兵﹔石友三为第四方面军总司令﹐由鲁西南会攻济南﹔并内定张学良﹑刘文辉﹑何键﹑樊钟秀为五﹑六﹑七﹑八方面军总司令。5日﹐蒋介石撤免阎锡山本兼各职。12日﹐任韩复榘 为第一军团总指挥﹐在鲁西阻阎军南下﹔刘峙 为第二军团总指挥﹐由徐州沿陇海铁路西进﹔何成浚为第三集团军总指挥﹐在河南许昌以南地区牵制冯军﹔陈调元为总预备兵团总指挥。5月1日在南京誓师﹐11日下达总攻击令﹐战争正式爆发。

晋系阎锡山,字百川,号龙池,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有山西“土皇帝 ”之称。

冯玉祥,原名冯基善,字焕章,祖籍安徽巢县人,著名爱国将领,民主人士。

中原大战前,冯玉祥部队在潼关红场整装待发。

  这场战争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蒋军虽攻占河南归德(今商丘)等地﹐但总的形势不利。归德旋为冯军收复﹐长沙﹑济南先后被桂军和阎军占领﹐蒋军撤守鲁西南和豫南漯河地区。7月至9月中旬为第二阶段。反蒋各派在北平(今北京)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宣布成立以阎锡山为主席﹐阎锡山﹑汪精卫﹑冯玉祥﹑李宗仁等七人为委员的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但战局每况愈下﹐7月4日﹐桂军退守广西﹐8月14日﹐阎军放弃济南。冯玉祥的“八月攻势”也遭到失败。蒋军在两湖﹑津浦﹑陇海﹑平汉各战场取得全面胜利。持观望态度的张学良9月18日通电拥蒋后为第三阶段。张率东北军入关占领平﹑津﹑河北﹐反蒋联军迅速瓦解﹐扩大会议迁至太原举行﹐不久即风流云散。11月4日阎﹑冯通电下野﹐取消太原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所属军队被张学良﹑蒋介石改编。

  蒋阎冯大战历时七月﹐双方投入兵力逾百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战争。蒋介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暂时统一了国民党各军事集团。

  此后,反蒋势力仍然存在,但已失去了问鼎中原,与蒋介石一决胜负的形式与实力。从1930年底开始,蒋便以重兵向中共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发动进攻。


风清杨81683276


大家新年好,我是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我来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来个大致的了解。

中原大战的名称由来:因为是战争主要发生地在中原地区,所以称为“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的持续时间:1930年5月开始,直至当年11月收尾。

中原大战的交战双方:一方为蒋介石的中央军,另一方为阎锡山的晋军、冯玉祥的西北军以及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三方势力联盟。

中原大战的情况概述:双方势力动用兵力110万以上,军费支出5亿元,死伤30万人,波及到20多省,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中原大战的最终结局:蒋介石获得胜利,冯玉祥系西北军崩盘,阎锡山系晋绥军内伤严重,新桂系退回广西自保,国民政府得到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国民党内部的斗争本来就从没有断过,发展到1930年势头越演越烈,终究还是爆发了名为中原大战的大混战。

早在1930年3月份,讨蒋联盟已经初步组成,当时的规划是以李宗仁的桂军为第一方面军、冯玉祥的西北军为第二方面军、阎锡山的晋军为第三方面军、石友三的军队为第四方面军,并且还拟定了张学良的东北军为第五方面军、刘文辉的川军为第六方面军、何键的湖南军队为第七方面军等等。

4月1日, 阎锡山在太原就任“中华民国军总司令”,同时冯玉祥、李宗仁分别在潼关、桂平就任为副总司令,讨蒋联盟的核心成员正式组建完成。

5月1日,阎锡山和冯玉祥在新乡碰了头,形势还是十分乐观的,新桂系的军队已经准备开动,张学良虽然没出兵也答应了供应军火资助,汪精卫更是发来电报,精神上给予支持。

中原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战势的胶着点在陇海线上,以津浦、平汉为两翼,双方都布置了主要兵力。交战过程中,联军方面西北军是主力,晋绥军配合作战,新桂系军队则是在外围支援,蒋介石方面则是出动了自己的精锐部队,总体来说,蒋介石方面在交通运输方面具有优势,而西北军供给上还是有些不够及时的。

刚一开始交战,在争夺归德时,冯玉祥手下的刘茂恩突然发动兵变投靠蒋介石,让联军措手不及,之后,西北军稳定了阵脚,顺势反扑,给予了蒋介石军队极大的打击。6月,新桂系军队也打入了湖南,并占领了长沙。冯玉祥为此发起平汉线战役,将蒋军击溃。

陇海、平汉线胜利后,冯玉祥决心打击豫东方面的蒋军。7月份,围困在亳州的西北军将领孙殿英顺利解围,被安排直取蚌埠、宿县,以截断蒋军后路。然而,因为军队实在劳累,又后勤供应不足,被迫撤往了豫东,亳州为蒋军占据。

后来很多人认为,西北军的这次决策,失误连连,把大好机会给白白浪费,除了指挥失当外,还与阎锡山的供应不足也有关。当时,晋军自己供应十分充足,对友军却极为吝啬,自己吃好喝好,就不管他人死活了。

晋军在津浦线上的表现也是很差,常常被蒋军吊打,没法子下,才调动了大批物资,请求西北军支援。8月,冯玉祥再次组织西北军在陇海线发动进攻。这次,局势还是对西北军有利的,然而,晋军不仅没有好好配合作战,连补给都不及时,致使西北军劳累不堪,在紧要关头只得放弃对徐州的进攻,最令西北军发狂的,晋军竟然退出济南,撤往黄河以北,让蒋军可以抽调出大量兵力来应对河南战场的不利局面,胜利的天平开始倾向于蒋军。

蒋介石将原先津浦线的精锐部队调入平汉、陇海两线,于9月份发起了总攻势。最为要命的,当月的18日,看准了形势的张学良乘着大好时机发布通电,表示支持蒋介石,东北军大批入关,形势对联军来说,已经很不利。

这时候,冯玉祥还指望着阎锡山派发部队开往河南战场,而阎锡山早在暗中下达了部队撤回的命令。东北军入关后,西北军内部也发生极大的变化,几位主要知名将领也是纷纷投蒋,以致冯玉祥处在众叛亲离之中。10月份,蒋介石的军队开进到郑州,冯玉祥的西北军撤往到新乡。11月,战事接近到尾声,冯玉祥正式下野,西北军也被收编,彻底瓦解。


夜狼文史工作室


中原大战前,北伐战争打倒了北洋旧军阀,一批新军阀走到了台前。

这些人以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张学良为主要代表,成为北伐革命最大的受益者,控制了中国中西部的许多地盘,他们联手对抗中央,但同时内部冲突也很多。

这些人的格局都不大,和蒋介石比较相差太远,最终的失败也是不必可避免的。

导火线是二次北伐结束,蒋介石作为国家领袖召开会议,要求全国各路军阀共同裁军,以减少财政开支,维持收支平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国社会的正常建设中来。

军阀军阀,就是靠军队起家,因为军队多才有发言权。没有了军队,就象没有牙齿的老虎,除了被人打死外,没有第二个结局。没有军队的军阀,除了被别人看不起之外,还会被别人欺负。

没有哪一方,愿意为国家着想,都为自己争利益,于是都不想被裁军。

在这样的背景下,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决定联合起兵对抗国民政府,当时也考虑拉拢张学良参加。但张学良因为中东路事作和苏联打了一架,伤亡惨重,陆军有几个师被全建制消灭,海军全军覆没。所以张学良正在家里哭,没心情参加。

阎锡山认为自己学历高,资历老,在数次大战中,损失最少,所以就担任了联军的总司令,并负责提供后期保障。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是冯玉祥和李宗仁打头阵了。

结果冯玉祥也不想先出后,只有李宗仁和南京政府开打了。而冯玉祥和阎锡山在边看观战,看得很热闹。

没料到形势急转直下,没多久,李宗仁就被打败了,只能通电下野,流亡到香港去了,这时造反派只有冯玉祥、阎锡山。

本着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的原则,阎锡山认为自己有钱可以多出钱,冯玉祥没钱要多出力。

两个人都是小心眼的人,结果内部相互算计,最终关键几战没打好,反而让蒋介石占了上风。

双方开始争取张学良入关帮自己一把,最终蒋介石给的本钱最高胜出,张学良名利双收,身份为中国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管理黄河以北地区,并得到大量中央财政支持,收获颇丰。

阎锡山是山西人,算盘打的好,不看形势不对,马上退回山西。后来假装下野出国考察学习,在旅顺呆了大半年,又回到了太原。

最倒霉的是冯玉祥。

当时冯玉祥的军队人数最多,也最能打,成为各方都很重视的力量。

但冯玉祥智商最低,跟其它人比起来,就象上小学的孩子一样,每次玩游戏总吃亏,下边的军师进言他也不听,反而杀之,和三国时的袁绍差不多。

因为西北军最穷,所以更渴望发家致富。跟着冯玉祥没好日子过,当面有钱也不敢花,只能在外时包几个女人玩一下,花天酒地的享受。

蒋介石首先用重金收买冯玉祥手下最能打的韩石二孙中的韩复渠石友三,让他们阵前倒戈。然后再收买杨虎城,让他守住潼关,拒绝西北军进入陕西。

无家可归的西北军,瞬间崩溃,大部分投降,少数退到了山西境内,后被编为二十九军,主要将领有宋哲元、张自忠等人构成。

但不管是有没有投降,还是做了什么。冯玉祥手下这些最能打的人都不愿意听这个无耻虚伪小人的指挥,再不愿意见他。

从此冯玉祥成了光杆司令,外加老愤青和政客,从民国主流社会退出。


新知传习阁


中原大战是指蒋介石与晋系军阀阎锡山、直系军阀冯玉祥、桂系军阀李宗仁之间在1930年下半年发生的战争。因为战争的主战场在中原地区,所以被称为“中原大战”。

蒋介石北伐胜利后势力显著壮大,其他地方军阀感到蒋的存在对他们是严重威胁。晋系军阀阎锡山联合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失势派、以邹鲁为首的国民党西山会议派和李宗仁、冯玉祥等其他地方军阀一起倒蒋。

中原大战前各方势力对比

蒋介石的中央军控制东南六省。

阎锡山的晋绥军控制山西、河北等地。

冯玉祥的西北军控制陕西、河南等地。

李宗仁的桂军控制广西、湖南、湖北等地。

张学良的东北军控制东北三省。

蒋介石取得最终胜利

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其中蒋介石投入兵力六十万,反蒋联盟投入兵力八十万。反蒋势力人数众多,但实则是乌合之众,临时抱团取暖的组织,无法做到同心同德,统一作战。蒋介石虽然兵力少,但是有富裕的东南六省提供物资支持,军队的武器装备也远比其他军阀先进,加上后面争取到了张学良的东北军的支持,最终打败了反蒋联盟,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中原大战后,反蒋军阀遭受重创,阎锡山势力退回山西,李宗仁势力退回广西,冯玉祥的西北军被彻底瓦解。张学良因帮助蒋介石有功,获得华北的地盘。


历史观


三个内容:战前国内格局;战争过程与国内格局;战后格局。梳理清这三个,中原大战来龙去脉就明白了。

1、战前国内格局

中原大战也称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在1920-1926是民国北洋“旧军阀”混战,1926-1928是国民革命战争,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作战;1929-1930,国民党四大集团军为核心的混战。

1928年6月,第三集团军阎锡山部占领北京,国民政府基本完成北伐。

1928年12月,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获得统一。

(当时形势图)

但当时就不统一,比如当时冯玉祥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开封政治分会主席。阎锡山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太原政治分会主席。李济深任总参谋长和第八路总指挥兼广州政治分会主席。李宗仁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兼武汉政治分会主席,白崇禧任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各派都有党权、军权、财权,势如藩镇。

旧的已去,新的到来。围绕裁军编遣、地盘、人事,四大集团军统帅有了一系列斗争。

最开始是蒋桂战争、之后是唐生智、石友三反蒋,风起云涌。虽然各路都失败了,但还有幕后大佬:阎锡山。大家聚合起来,依然有希望夺取天下。

2、中原大战

在各路失败后,就开始会盟。到1930年4月1日,阎、冯、李分别于太原、潼关、桂平就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副司令职。各方调兵遣将,河南最开始战云密布。

反蒋联盟参战的主要就是2、3、4集团军,第二集团军冯部从陇海线东向攻击取徐州(有部分晋绥军),一路从平汉路南下去武汉;三集团军晋绥军从津浦线南下取济南、徐州;四集团军桂军从广西北上取武汉。最终会师南京。

蒋介石将其部队分为三个军团,韩复榘第一军团守山东津浦线,刘峙第二军团沿陇海路西进(核心嫡系),何成俊的第三军团在平汉线采取守势。同时湖南、广东都是支持蒋的。

东北张学良在中立。

(战争形势图)

可以发现:反蒋军与蒋军都集中在郑州、济南、徐州一带,这三个城市的控制与否,基本决定战争胜负

5月份,陇海线、平汉线是拉锯状态,忽悠胜负。在月底,桂军出省北上。

6月份,蒋军反击开封失败,晋绥军占领济南,中原战场蒋军略占劣势。月底,桂军在湖南被击败。

7月份,七月初,西北军总攻,因雨季进入相持状态,到月底攻势失利。蒋军经调兵整顿,尤其是津浦线增兵,在月底开始反击。

8月15日,蒋军占领济南。政治、军事意义非常重大,晋绥军主力受到较大攻击。8月底9月初,蒋军在河南取得很大的进展。

9月18日,东北军开始入关,华北诸反蒋军,腹背受敌,迅速土崩瓦解。晋绥军退往山西。河南各路西北军或败或降。战争结束。

3、战后格局

蒋介石成为全国最高领袖,之后19路军、两广、以及私下串联的反蒋,基本不构成大的影响。


张学良成为陆海空军副司令,节制东北与华北诸省,进入巅峰时期。

西北军一蹶不振,再未以整集团出现在历史上。

晋绥军之后一直在晋绥,再未出过山西。

此战对中国20-30年代的中国影响非常巨大。

参考文献:

张永.1930年:红军崛起与革命重心向苏区转移[J].苏区研究,2018(03):44-62.

包巍. 冀察政务委员会述论[D].吉林大学,2017.

李宝明.张学良中原大战中立立场动机考[J].安徽史学,2017(02):83-90.

袁晓川. 政治秩序与行政效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文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6.

盛青.中原大战中的山东战场[J].春秋,2016(03):5-7.

李宝明. 中原大战中蒋介石的扩军政策[A].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

刘峰搏,韩丹丹.阎锡山与中原大战后“晋钞”的发行[J].山西档案,2012(03):92-94.

刘峰搏.阎锡山与中原大战后山西“客军”问题的解决[J].兰台世界,2008(03):56-58.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谢邀,中原大战是中国历史上军阀参加人数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一次。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的一场新军阀混战,共产党称之为蒋冯阎战争,或蒋冯阎李战争;因为这次战争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为“中原大战”。

战争由中国国民党内北伐战争后失势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汪精卫联合反共右倾西山会议派和国民党军阀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发起,意图夺权挑战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期间战事精彩纷呈,我不在一一赘述,只为亲们讲一个精彩真实战争故事。


(蒋介石照片)

中原大战最后蒋介石胜出,期间离不开一个叫何成浚的功劳。何成浚(xun)(1882—1961),字雪竹。湖北随州人,原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人称小孟尝,被誉为天才的说客和杂牌军的领袖。

话说中原大战期间。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拉开了死磕的架势,当时一群小军阀首鼠两端,在两边都派有代表。做墙头草,哪里风硬往那边倒。何成浚看透了这些军阀,他们奉行「有奶就是娘」,没有金钱免谈。何成浚对蒋介石说:“军阀之间的战争,不只是用长枪大炮,而且还要用袁大头和烟土。”蒋介石心领神会,认为“小孟尝”言之有理。于是授意何成浚,“相机而动,不惜一切代价,瓦解敌人。”

何成浚之所以被蒋介石称为“小孟尝,”还因为他曾成功拉过来许多军阀,比如东陵大盗孙殿英。孙殿英曾直言不讳的对他说,「政治也好,打仗也好,无非就是怎么把钱挣回来,再怎么把钱撒出去」。战争就是撒钱,战争要缺了“撒钱兵法”这个法宝,好像就没味道了。何成浚深得其中奥妙。


(何成浚照片)

 何成俊确实也看透了,无论大小军阀之间结盟也罢,交战也罢,各自的代表都在烟馆和娼寮里把酒言欢,大大小小的交易不停地在签字画押,只要价钱合适,袁大头和烟土到位,战争也就结束了。

中原大战期间老蒋出手很阔绰,是撒钱高手,对于某些小军阀代表,要钱给钱,要女人给女人,绝口不谈立场,也不要求他们站在自己这边,而阎锡山虽然也给钱,但斤斤计较,给人报销点路费,就要求代表回去劝说主公出兵相助。结果是被蒋介石拉过去的人越来越多。

何成浚自追随蒋介石以来,就是位撒钱的高手,中原大战时,蒋介石让他带领跟他没有任何渊源的杂牌军,这些依偎于两边的小军阀,一个不小心,没准就倒戈了。还不是自己用金钱拢住了他们的心了。

 到了中原大战关键时刻,何成浚想出了个更绝的办法,他从汉口调来一长列“花车”,停在战线己方一侧,花车里不仅有美酒佳肴,上好的云烟云土,而且还有3000名佳丽,他几乎把整个汉口有点模样的女人网罗一空。为了老蒋的胜利,何成浚可谓绞尽了脑汁。

  何成浚不仅让自己这一方的军官进去享受,而且还十分欢迎对方的排以上军官过来享受一番,吃喝嫖赌之余,还可以带一摞袁大头走路。这还真是别出心裁的「肉弹」武器。


(冯玉祥照片)

就这样,在中原大战的西线战场,列车上留声机里的靡靡之音,盖过了枪炮的隆隆之声。冯玉祥亲率主力在东线苦战之际,西线已经到了全线瓦解的边缘。最后,冯玉祥和阎锡山双双败下了阵。无怪乎冯玉祥事后感慨道:我的西路军就怕两件事,一是女人,二是金钱。这两样何成浚都给准备好了,不失败才怪呢。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秉烛读春秋


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桂系三派军阀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蒋介石,双方在中原地区开展了,多达数百万军队的大战,称为中原大战,又称“蒋阎冯”大战。

1930年3月的时候,中原大战拉开帷幕。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汪精卫组成了反蒋联盟,推举阎锡山为中华民国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司令,他们集中了70万的军队,部署了东起山东,西到襄樊,南到长沙,绵延数千里的战线,蒋介石也完成了自己的战争部署。

1930年5月的时候,中原大战正式爆发。 战争初期,冯玉祥的部队在陇海线上歼灭了蒋军大批的有生力量,使得坐镇徐州的蒋介石险些被擒拿。但是京浦线上阎锡山的部队却进展的很慢,没有能够与冯玉祥的军队会合。


冯玉祥的军队经过激战以后,十分疲惫,加上粮食和弹药的缺乏,不得不停止了攻击。蒋介石趁机派重兵截断了冯玉祥的行军路线。支持蒋介石的军队开始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 当时张学良的东北军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双方都想极力拉入这股力量,因为这股力量关系到了最终的胜负。


9月18日,张学良发出了拥蒋通电,并派12万大军入关,使得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北军21日占领天津,26日占领北平,阎锡山的部队败退到了山西,冯玉祥的部队则向蒋介石投降。

1930年的10月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通电停战,蒋介石责令他们无条件下野,并发出通缉令,这样历时七个多月的军阀大混战,以蒋介石的胜利而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