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场科举考试题目,看完感觉书都白念了!你能考几分?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朝光绪年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准备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试。这是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也是中国历史上中国最后一场科举考试。

考试要求:上午10时,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大约五六百字。贡士们立即开始撰写对策文,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对策文不限长短,常例为2000字,规定字必正体、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为交卷时限。


第一场: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第三场:《四书》《五经》义。下面还有四道题,是专门考状元的:1,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2,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3,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4,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看完这些题,是不是有种书都白念了的感觉?你能答上来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