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昌韓復榘名聲都不好,在山東,兩人卻都干過一件好事

民國時期兵荒馬亂,各地也都是軍閥四起,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張宗昌了。三不知將軍,狗肉將軍,混世魔王這一系列綽號都是張宗昌一個人獨有。在其主政山東期間更是劣跡斑斑,要說他在山東做過一件好事,什麼好事呢?這事兒和另外一個人很相似,誰呢?那就是韓復榘。

張宗昌韓復榘名聲都不好,在山東,兩人卻都幹過一件好事

韓復榘是河北人,和張宗昌一樣,後來也曾在山東風光一時,還是二級上將。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後來的成績,和一個人有很大關係,那就是馮玉祥。

因為家裡人口多,生活窮困,韓復榘19歲的時候就被迫一個人出去討生活。在參軍北洋軍後,因為外表斯文又寫得一手好字,韓復榘得到了馮玉祥的器重,從此走上了躋身馮玉祥西北軍的十三太保之路。

人生無常,歷史上馮玉祥雖然顯赫一時,可也有走下坡路的時候。在他落難失勢的時候,韓復榘兩次離開,原本這也無可厚非,畢竟都上有老下有小,總要有個生計。可是在中原大戰的時候,深受馮玉祥知遇之恩的韓復榘卻臨陣倒戈投靠了蔣介石。由此落下了一個不好的名聲。

張宗昌韓復榘名聲都不好,在山東,兩人卻都幹過一件好事

這事兒跟張宗昌比起來,也還算是不值一提,畢竟張宗昌實在太有名,可是和張宗昌一樣主政山東之後,韓復榘卻幹了一件讓人義憤填膺的事兒。什麼呢?抗戰時期他為了保存實力,幾乎是不戰而退,主動放棄了黃河泰山的天險,幾日之內便棄守了原本預計可守數週的黃河防線。

家國大義面前,做出如此之事,韓復榘的名聲也真是在惡劣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北伐戰爭期間的各種功績似乎也被人忘了個乾淨。那麼問題來了,張宗昌和韓復榘都曾主政山東,名聲都一樣的不好,兩人在山東都幹了什麼好事呢?不是別的,那就是教育。

張宗昌雖然是個大老粗,放到現在還流傳著他那附庸風雅的“大明湖,明湖大”等打油詩,可是節骨眼上他還真有辦教育興文化的幹勁兒。

在主持合併組建了山東大學後,張宗昌不僅禮賢下士邀請人才,還很捨得投入教育經費。當時山東教育廳每月撥給山大25000元,教職工的待遇是:校長月薪400元,系主任及教授月薪300元至360元,這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此外,張宗昌還主持印刷出版過《十三經》,堪稱歷史上印刷和裝幀最好的《十三經》。

張宗昌韓復榘名聲都不好,在山東,兩人卻都幹過一件好事

比起張宗昌來,韓復榘在教育上也很下功夫。在他主政山東的八年間,從不拖欠教育經費,而且每年都有所增加,使山東教育事業得到很大發展。除原有的學校大大增加班次外,又增設了許多中小學,還增設了一所醫學專科學校、八所鄉村師範和四所職業學校,以及國立山東大學、山東省立戲劇學校。在學校生由1929年的50餘萬,到1933年增加到100餘萬。

關於教育工作本身,韓復榘總是放手讓自己請來的何思源去做,從不橫加干涉,更沒有向教育界安插過一個親信。在韓復榘因為臨陣逃脫被抓捕後,面對來人的誘導,何思源並未落井下石,表示韓復榘從未拖欠教育經費,也從沒有出賣過鴉片。

不僅如此,韓復榘在山東時候還禁菸禁毒,整頓風氣,這在眾多軍閥中也是很少見的。同樣曾主政山東,同樣名聲欠佳,同樣大力發展教育,張宗昌和韓復榘的人生結局也頗為相似,一個在火車站被人刺殺,一個被特務暗殺,而兩人生前還曾刀兵相向,兩人也算是很有緣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