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岛一瞥-见证客家人与土著人的冲突

广西游是罗善怀、王玉珍、蔡虹等同学策划和组织的,看了策划书我才知道广西的北部湾有一个涠洲岛。

我们的导游叫金燕,30多岁,一个皮肤微黑的胖女人,中国青年旅行社南宁分社的雇员。她的导游旗别出心裁,旗面是一条蓝色大鲤鱼。我以为那是中国青年旅行社的标志,一问才知道是她自己设计的,她称那条鱼为“长寿鱼”。在我看来,她不是一个聪明的导游,却是最敬业的导游,工作时从不讨巧,实打实地卖力气。她不停地讲解,嗓子喑哑。我劝她爱护自己的嗓子,她表示感谢,依旧不停地讲。(她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尤其感动了王玉珍同学。王玉珍是北戴河金城旅游公司的老板娘,对导游的好坏自有评价。旅游结束时,她将我们节余的旅游费放入一只信封,全部奖励给金燕。全体同学为这笔微薄的奖金一起鼓掌。)

在旅游大巴上,金燕说:涠洲岛是一万多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年轻海岛,面积大约2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大约2万,常驻人口大约1万5千,岛上有100个自然村,最大的村子有2000村民,最小的只有3户人家。她还说,涠洲岛与大陆相隔21海里,海水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把它分割成与世半隔绝的小天地。北部湾盛产石油和天然气,故而岛上有中国海洋石油与天然气公司的一个分公司,岛上的所有商品都是从大陆运去的,价格较高,只有天然气和香蕉便宜。

她还说,岛上的淡水和电力不像陆地那样充足,旅游旺季时淡水和电不够用,希望大家节约水电,岛上的旅店以村民自建的家庭旅馆为主,条件尚可,但达不到三星酒店的水平,请大家做好心理准备。她还说,岛民全是“客家人”。

“客家人”?这个字眼让我的心头咯噔一动。“客家人”是一个近于湮灭的历史名词,其源头可以上溯到秦汉两朝征服岭南的时代,沿着唐、宋、元、明、清,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时代。北方地少人稠,战乱和灾荒不断,为了生存,不断有汉民南迁,进入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形成了旷日持久的民族大迁徙。

南迁的汉人就是“客家人”,即“外来者”。客家人与岭南的土著人从相遇之日就冲突不断,就像不同窝的蚂蚁,相逢即厮咬,演绎出长达两千余年的缠斗大戏。入侵与驱逐,排挤和反抗,调解与镇压,流血与冲突,隐忍与联姻,最终从对立走向融合。许多流血事件记载在岭南各省的县志和府志里,其中一些械斗规模宏大,数万人牵扯其间,形成代代相传的世仇。有些悲壮的故事经过渲染,达到惊天地、动鬼神的地步。

时至今日,“客家人”已经成为遍及世界的民系族群。据说全世界有八千万客家人,大部分散布在南方诸省,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还有一千六百多万客家人散居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甚至美国、秘鲁和毛里求斯等国。大陆的叶挺家族和胡耀邦家族,新加坡的前总理李光耀和李显龙家族,泰国的前总理他信·西那瓦和英拉·西那瓦家族,都是客家人。

谁愿意在没完没了的流血冲突中期盼与呼吸?在无休无止的纷争和缠斗中苟且生存?我猜想,客家人的一个分枝很可能不堪忍受,梦想找一个安身立命的世外桃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了涠洲岛,于是携家带口乘船而来,最初可能只有十几人,渐渐扩大到几十人,几百人。客家人胼手砥足,披荆斩棘,在这块与世半隔绝的荒岛上代代繁衍。至于第一批客家人什么时候来到岛上,一千年前还是两千年前?它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故事,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

我们在北海市国际码头登上北游16号,那是一条大客船,能运载一千一百多人。客舱里座无虚席,多数乘客是前去观光的。在船上看海是游船的应有项目,但是,为了安全,乘务员锁了客舱的铁门,严禁乘客到甲板上活动,这让我们颇感扫兴。

涠洲是一个行政镇,镇政府在码头修了一条走廊,岛民与游客分走两条不同的通道,我们下船后立即感受到差别待遇,岛民免费,游客要交纳115元的上岛费(军人与儿童除外)。这是中国旅游的特色之一,当地政府像坐地虎一样画地称王,把整个岛屿当作一个收费公园。

金燕把我们交给当地的女导游,即游客们常说的“地陪”——我猜,这也是中国旅游的特色之一,镇政府和当地旅游公司垄断了岛上的旅游业务,外地旅游公司不得不与它们达成协议:它们带来的游客上岛后必须与当地旅游公司联合服务,让当地旅游公司分一杯羹。

涠洲岛旅游公司的地陪也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黑瘦,自称是土生土长的涠洲人,客家人的后代。她先带我们去一个露天篷屋吃午饭,厨娘是当地农民,烹饪技术马马虎虎,自来水设备简陋,洗手间和卫生设备不大讲究。因为金燕说过,岛上的服务质量和设施不能与大陆相比,我们并不计较。吃罢饭,金燕和地陪带我们去鳄鱼山景区游观。

鳄鱼山景区位于涠洲岛南端,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4A级景区。如果旅客有地质学知识的话,可以看到一万年前火山爆发的残迹。可惜我对地质学一窍不通,虽然有一块海石上刻着“火山口”三字,我却无法鉴定和欣赏火山活动的遗迹。

火山岩浆与大海相互作用,迅速冷却,演变成珊瑚的寄居地。在海滩上,我们看见漫漫荡荡的珊瑚残骸,像细碎的瓦砾,一直延伸到大海。它们曾经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像水下原始森林一样繁茂。但是,人类登上岛屿后,这种漂亮的硬质生物便厄运难逃,成片成片地死去,只留下累累尸骸,就像遭逢了一场可怕的“世界大战”。

我们沿着人工修筑的环岛石阶徜徉,在拐弯处突然瞥见一尊塑像,走近一看,是明朝的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塑像。汤显祖是官员,业余时间写戏文,代表作是《牡丹亭》。他是唯一到过涠洲岛的历史名人,并留下一首五言诗,诗名很长,叫《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诗也很长,镌刻在塑像的基座上:

春县城犹热,高州海似凉,地倾雷转侧,天入斗微茫;……

日射涠洲郭,风斜别岛洋,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

闪闪星河白,盈盈烟雾黄,气如虹玉迥,影似烛银长;…;…

读了诗,我才知晓涠洲岛盛产珍珠!四百多年前,汤显祖仕途不顺,一个蹉跌,贬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当典史(相当于县公安局长)。他在廉州知州郭某人的陪伴下乘船绕岛而行,目睹了“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的景像。

我们在一个叫月亮湾的地方往回踅,绕过一片山崖,拾级而上,看见一个中年妇女坐在竹凳上,脖子和手腕挂满了一串串珍珠项链,慢声细语地向游客兜售。一问价,便宜得出乎预料,再打听,原来那女人家是珍珠贝养殖专业户,自产自销。我对装饰品本无兴趣,但同行的小姨喜欢,她不肯挪步,一面问,一面挑,一面砍价,挑了十分钟才拿起两串项链,一粗一细,戴上让我欣赏。我发现粗项链的珍珠颗粒极大,未经打磨,带有天然纹理,便按照自己的审美观说:“小女人戴大项链,更漂亮。”她信了,立即放下那串细的,准备买两串粗大的项链,一串自用,一串送给我夫人。与小姨同行,怎能让她付钱,我赶紧掏腰包,抢先付了帐。

出了鳄鱼山景区,导游把我们带到滴水村,在一个叫“渔光锦岸”的旅店下榻。那是一家私人小旅店,两兄弟和两媳妇共同经营,三层小楼,三十多间客房,房间很干净,盥洗方便,设施比我们预想的好,但餐厅设在四敞大开的篷屋下,可能是因为当地天气较热,人们乐意在篷屋下面吃饭,享受的海风吹佛。

滴水村临海,但村民早就不打鱼了,靠旅游谋生,家家经营小旅店,每个旅店都是三层或四层小楼,有三四十间客房,按价值算,每个小旅店至少得投资四五百万。由于家家户户想扩大地盘,村里的地皮相当紧张,道路较窄,排水系统不健全,村道显得有点湿滑,但旅游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财富,他们比较富有。据“渔光锦岸”的老板说,在旅游旺季,所有旅店都暴满。

我在旁边一家旅店的后院看见五个亮晶晶的金属罐,一个村民正在修理东西,一打问,原来那些金属罐是储水用的,每个能储4-5吨水。村民说,在旅游旺季,淡水不够用,必须从大陆运来,每吨水价高达50元!

我们是十月二十八号到涠洲岛的,此时北方已是深秋,涠洲岛却热如盛夏,气温高达31度。我们在岛上只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返回了北海市。

1876年中英两国签署了《烟台条约》,北海市成为通商口岸,外国商人和文化进入当地。涠洲岛上有一个天主教堂,可能是法国传教士建的,但不在旅游计划书内,我们没有机会看。我很想看一看当地人的珍珠贝养殖场,也没有机会。总之,这是一次浮光掠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附图:

1, 导游金燕和她的“长寿鱼”旗导游旗

2, 涠洲岛地图

3, 北游16号客船

4, 我们在客舱里

5, 涠洲岛码头出入口

6, 鳄鱼山景区的大门

7, 景区里的火山口

8, 汤显祖像

9, 破碎的珊瑚

10, 我们下榻的渔光锦岸小旅店

11, 储水罐

涠洲岛一瞥-见证客家人与土著人的冲突

1

涠洲岛一瞥-见证客家人与土著人的冲突

2

涠洲岛一瞥-见证客家人与土著人的冲突

3

涠洲岛一瞥-见证客家人与土著人的冲突

4

涠洲岛一瞥-见证客家人与土著人的冲突

5

涠洲岛一瞥-见证客家人与土著人的冲突

6

涠洲岛一瞥-见证客家人与土著人的冲突

7

涠洲岛一瞥-见证客家人与土著人的冲突

8

涠洲岛一瞥-见证客家人与土著人的冲突

9

涠洲岛一瞥-见证客家人与土著人的冲突

10

涠洲岛一瞥-见证客家人与土著人的冲突

涠洲岛一瞥-见证客家人与土著人的冲突

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