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破地板價的銀行們!

這個七月真不太平。

昨天上海銀行的事,小姐姐社群的朋友應該知道了。

上百億私募產品爆雷,憤怒的投資人圍堵銀行。

融資方阜興系(意隆財富)一個月前就出事了,實際控制人朱一棟跑路。

最近一大堆資金無法兌付,銀行是私募產品的主要託管方,投資人就找上門了。

中國銀行業協會表達過:

託管行只是按照合同規定下達指令,至於本金是否安全,保證不了。

大白話就是,銀行不承擔責任。

涉案金額傳說是270億,小姐姐心疼踩雷的上百萬家庭,還是想提醒一句:所有的收益都伴隨著風險,所有的投資都是有風險的。

沒有抗險能力,沒有抗壓心態,沒有多少流動資金的朋友,還是遠離吧。

畢竟這片廝殺的戰場,不適合手無寸鐵的人。

說回今天的主題——銀行股。

在小姐姐看來,銀行股一直比較穩,適合中長線投資。

可今年銀行股表現平平,最近26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14家破淨了。

解釋一下,破淨,就是市淨率低於1。

市淨率=每股股價/每股淨資產。

市淨率低於1,就說明股價到了淨資產下方,也就是說,股價跌到了地板下面。

原來我曾以為,股價跌到地板也就停了,可掀開地板一看,地板下還有十幾層臺階。

銀行股一向是A股的穩定器,有金剛不壞之身,可近幾年都要成破淨專業戶了。

從2000年到2017年,破淨有7次。

這不,第8次破淨來了。

銀行股昨天的市淨率,我做了一個表格:

跌破地板價的銀行們!

華夏銀行最令人失望,市淨率僅有0.65倍。

四大行也沒逃離怪圈,全部破淨,近兩天,工商銀行市淨率勉強回到1倍,建設銀行回到1.03倍。

目前市淨率最高的兩家銀行,寧波銀行的市淨率也僅有1.76倍,招商銀行1.59倍。

這麼說吧,這是A股市場有史以來,銀行股第一次出現這麼大規模的破淨。

大部分情況下,銀行的股價,是不會輕易跌破淨資產的價格的。

即使是2008年大熊市的最底部,銀行股也沒有出現一個破淨。

一旦破淨,說明市場情緒非常悲觀。

這次銀行股破淨,究竟是怎麼了?

首先是大環境去槓桿。

國家去槓桿,打破銀行的通道業務,禁止商業銀行委託貸款......

都是從根源上擰緊印錢的水龍頭,上個月廣義貨幣增速降到8%,都在說明: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

銀行的表外業務受到管制,利潤自然也在下滑。

另外,去槓桿導致信用風險不斷爆發,比如各地方債務違約,理財產品爆雷,甚至銀行理財也有違約的,這些都在引發市場對銀行的悲觀情緒。

尤其是今年第二季度來,經濟增速放緩,市場對銀行不良資產的擔憂加劇。

再加上資管新規等落地,下游對信貸投放的需求偏弱,銀行業績放緩。

而且,市場整體調整幅度較大,這也影響到了銀行股。

以上證指數為例,2018年以來,截止到上週三,上證綜指跌了16%,市淨率跌了14.71%。

銀行板塊市淨率整體跌了14.92%,調整幅度相當。

最近上證指數連漲3天,整個銀行板塊也是連漲3天。

今天上證指數也不漲了,銀行不漲了,說明銀行股和大盤的波動還是比較一致的。

我們目光再放遠,國際市場的不穩定、毛衣戰,也都加劇了市場的波動。

問題來了,很多人會問能不能抄底?

先不要急,我們除了看銀行股破淨的利空因素,還要看整個經濟大環境,以及這次的信用環境。

銀行是典型的週期性行業,受經濟週期波動影響大。

目前來看,銀行股沒有長期增長動力。

銀行的主要收入來自息差。

但這幾年,銀行的存款業務,被餘額寶帶頭的貨幣基金們吸走。

今年受到資管新規影響,委託貸款的業務是不能做了,銀行理財的銷售也受到打壓。

再加上去槓桿,借貸和信託業務也不好做,沒錢將是一個長期的現象。

在整個政策面未明顯改觀前,短期裡銀行盈利增速和質量很難改變。

尤其對於一些規模偏小、過去業務激進的中小銀行。

但從技術層面來說,對於週期性行業,市淨率越低越好。

跌破地板價的銀行們!

我看了行業指數的估值,中證銀行的指數確實處於低估的位置。

沒有能預測未來,小姐姐也不好說走出底部需要多長時間。

任何一個國家的股市,也不可能一直低迷。

技術層面看,如果大盤繼續漲,後期銀行股繼續上漲的概率還是會有的。

但無論是銀行股,還是跟蹤銀行股的指數基金,等利空因素解決了再入手比較穩妥。

此時的短線抄底不贊成。

跌破地板價的銀行們!

投資這件事,本質上賺的是認知的錢。

能夠穩定賺到錢的人,一定是對行業、週期有一定的認知。

我們都知道,魚的記憶只有7秒,很多人熱衷短線的暴利,不喜歡追求穩健收益。

可市場上被收割的,往往是這些人。

剛開始理財的時候,我也有過這種時候,只盯著高收益,風險大小全憑運氣。

可事實上,所謂的短期利好,有時反而是挖好的坑,結果自己很焦慮,人也特別累。

後來,我慢慢學會平衡風險和收益,開始關注長期的利好,整個人都輕鬆了不少。

總之,賺錢還是要穩,千萬不要成為情緒的奴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