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姓,氏,名,字,應該怎麼區分?

河苦


姓的來歷,一是其族據始祖母受孕生子原由而得姓。《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這是說殷族始祖母簡狄呑食玄鳥燕卵而生契,所以殷人圖騰是玄鳥,姓“子”。還有《史記·周本紀》載“姜源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就是說周人始祖母姜源,踩了熊的足跡受孕而生后稷,以熊為圖騰從而姓“姬”。二是據女性始祖生子的地點而得姓。如《說文解字》所載,“姚,虞舜居姚虛,因以為姓。”姚虛在今山東省濮縣南。《說文解字》又記,“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姓。中國最古老的有八大姓氏:“姬、姚、媯、姒、姜、嬴、姞、妘”,現在的大多數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而來。

宋朝劉恕《通鑑·外紀》篇“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辭海《氏部》釋“氏”為“古代貴族標誌宗族系統的稱號,為姓的支系,用以區別子孫所由出生。”姓是族號,氏是姓的分支,也就是始祖有兒幾個分門立家,這幾家分支便是氏,可見姓和氏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周朝時“氏”有了大量的繁衍滋生,各種形式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通志·氏族略序》有記:“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三代之後,姓氏合二為一。”所以到了戰國以後,姓氏合一,漢代則統稱為姓。這是我國姓氏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使姓氏的傳承有了明顯的特徵和意義。一是姓與氏二者可通稱,已不再有任何意義上的區別;二是每一個宗族都有了自己固定的姓,可供子孫後代永久使用;三是人皆有姓,再無貴賤之分。現在通行的姓氏,其十之八九是由姓派生出來的氏漸變而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