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知识点,古代人是怎么找工作的

古代的工种分为士农工商,士是第一位的。

古代的士就是读书人,就是科举,这是古人获得社会地位的不二法门,所以古代人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很多人读了一辈子书,都没能考取功名,一辈子就这样蹉跎掉了。

冷门知识点,古代人是怎么找工作的

像蒲松龄考中进士后就再也没能在科举上再进一步,一直到七十岁才根据惯例被授予个贡生,乾隆六十年,有人喜滋滋的向乾隆皇帝汇报说,全国参加会试者80岁以上的老人有116人,很多人真的考了一辈子,从少年考到了老年从红颜到白发。

读书人是不太需要找工作的,他们找也只能找那些教书的事情去做。

在村里教书,或者去有钱人家设馆教书。

这完全取决于这位秀才公的名声,如果这人道德文章在行业内很有名,则会有很多人邀请,蒲松龄就曾经在外设馆教书很多年。

当然中了举人就是老爷了,在当地有了身份地位,就不必在外奔波教书。

所以中举人是很多人一辈子的梦想,所以范进中举后才会喜极而疯。

而士农工商排第二位的农民,其实也是不需要找工作的,他们大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祖祖辈辈都是如此。

过去农民家里为什么老人地位高呢?

因为老人担当了老师的职责,他要负责家里的生产和工作的分配,还要用他们的经验来指导生产,所以他的地位类似于工厂的监督和技术工程师,地位不容挑战。

其实工人也是不太需要找工作的,古代工人称为工匠。

但是古代很少有成建制的工厂,都是小作坊。

这些小作坊的操作都有其私密性,家里的工艺都是祖传的,讲究传媳不传女,就是怕工艺外传。

但是这种小作坊一般都是做不大的,而像稍微大点的工厂,像给皇帝烧瓷器的官窑,大多数工人也都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手艺。

其实我觉得工匠和农民种地真的很像。

冷门知识点,古代人是怎么找工作的

最需要招收工人的是商人,但是商人在古代地位低下,一般人家的孩子,不是家里孩子多或者穷的揭不开锅,都不愿让孩子从事商业,觉得丢人。

即使这样古代商人招学徒工,也大多从家乡招信得过的人,而且都是招十几岁的孩子,从学徒做起,要考察这孩子的品德心性,经过漫长的十余年,孩子才能出徒,独当一面。

古代很多商业实行的是经理人制度,东家管出钱,掌柜的负责经营,所以用人首重道德。

当然有的行业是不需要师父带徒弟这么麻烦的,比方说单靠力气挣钱的,完全可以去当地的人才市场,请算卦的先生给写个牌子,表明自己的身份即可。

需要招工的来到人才市场,一看这人是力工,这人是瓦匠,来你们跟我走,哎,那个写自媒体的你能干什么?

老爷我啥都能干,写文章做视频,一顿饭吃200斤小龙虾,表演吃巨肥的大肥肉都行,都是内行。

好,跟我走,我们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老爷,你让我吃啥?

给你套衣服,我们老爷刚刚过世,需要个号丧的。。。

冷门知识点,古代人是怎么找工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