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三個部分:技能文化、智識文化、品位文化

“文化”這個詞現在已經被用爛了,一說文化這個詞我們能聯想到小資、假裝知識分子等等,那今天小編就假裝一次知識分子來談一下文化。我認為文化其實包含三個部分:技能文化、智識文化、品位文化。

文化的三個部分:技能文化、智識文化、品位文化

技能文化,就是你多年勤學苦練掌握的看家本領,是能參與社會分工和競爭的一技之長。智識文化,就是你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你的智慧和見識。品位文化,就是到底是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好聽還是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好聽,人們在各自表達自己的文化,但是本質上並不在乎別的階層的人是否接受。你喜歡趙忠祥我喜歡趙本山,咱倆其實沒什麼可爭的。品位文化是階層劃分的“結果”,而不是階層劃分的“原因”。是因為你家一直很有錢,你才有這個品位,而不是因為你有這個品位就能有錢 —— 否則底層都要去學你這個品位。

文化的三個部分:技能文化、智識文化、品位文化

頂層真正要爭奪和保衛的東西,其實是技能文化和智識文化。他們花鉅額學費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大學,不是為了學習什麼莎士比亞戲劇,而是為了真正的競爭優勢。這就是為什麼“金融”是哈佛本科生最熱門的專業。這些東西底層也想擁有,但是沒有這個條件。所謂底層文化打敗了頂層文化,其實是底層的品位打敗了頂層的品位。品位不能鞏固階層地位,所以貧富差距加大的趨勢根本不受影響。

文化的三個部分:技能文化、智識文化、品位文化

人們常常把品位和技能、智識混為一談,我認為這是一個誤區。教育家和學生家長給孩子搞“素質教育”,其實基本上都是品位教育。品位有啥用呢?人們一般說“品位有利於社交,比如你打高爾夫球的時候可以跟國際商界友人討論一下簡·奧斯汀的小說。” —— 事實是現在“國際商界友人”根本不談什麼簡·奧斯汀。更可能的談資是全球變暖、美國政治、硅谷新聞這些。至於說美國大學錄取新生要考慮品位教育,那純粹是為了把家境好的學生挑出來。

當然,我絕對不是說品位沒有用,品位可以讓你的生活充滿樂趣 —— 但是品位不是提升和保障社會地位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