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中國與努爾哈赤統一中國,留給中國的「遺產」,哪個更大?

千千千里馬


公園前221年,秦國大將王賁由燕國南部對齊國發動突然襲擊,齊國猝不及防,齊王建投降。秦國最終統一六國,戰國時代就此終結。國家的統一,使原來六國分裂的局面,最終得以終結。



六國統一後,秦始皇依據丞相李斯的建議,國家統一文字為小篆,貨幣使用圓形方孔錢,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國家的統一使內部交流更為頻繁,效率也更高。

對外命蒙恬將兵30萬,北逐匈奴700餘里,一舉奪取河套平原。使匈奴不敢南下搶掠,六國的統一,基本上確定了後世中原王朝的疆域藍圖,後來又將原來六國的長城連接起來,修建成了萬里長城,長城的修建,基本上確定了後世2000年來農耕民族對北方遊牧民族的主要防禦方式。

秦國先後修建鄭國渠,和都江堰、靈渠等水利樞紐工程,對維護國家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反觀努爾哈赤,其在位期間並未統一中國,努爾哈赤在同袁崇煥交戰中,被明軍紅衣大炮擊中身亡,清朝直到康熙皇帝即位才統一了中國。努爾哈赤發明了八旗制度,這項制度從清朝建立一直延續到滅亡,構成了清朝社會統治的基礎。


從中國歷史發展的全局來看,努爾哈赤跟秦始皇處的時代不同,社會發展的程度不同,他們兩個沒有可比性。但是他們卻又有鮮明的可比性,秦朝是將中國由奴隸社會帶進了封建社會,而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則是將明朝這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社會,直接打回了封建專制時代,清朝是封建專制制度的巔峰,相對於明朝,可以說是一種歷史的倒退。而秦國則是封建社會時代的開始,始終生機勃勃。所以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後世影響相對於努爾哈赤來說要深遠的多。

這裡是大飛哥愛歷史,歡迎評論、點贊和轉發。


大飛哥愛歷史


當然是秦始皇對中國的貢獻大了,努爾哈赤跟秦始皇不在一個檔次。為什麼說秦始皇貢獻大呢?主要有幾點。

1.秦始皇統一六國,組建一個統一國家,正是現在中國的雛形。

2.雖然秦始皇勞民傷財修建長城,但長城是秦始皇留給後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3.修建秦陵墓,秦陵墓耗時幾十年建成,裡面奇珍異寶無數,雖然現在不能挖掘,但不代表以後也不行,秦陵墓是秦始皇給中華民族留下的巨大財富。


4.統一文字,正是統一文字,才有了我們後來的漢字。

5.統一衡量.貨幣單位。

以上隨便拿出一點,努爾哈赤也是遠遠不及的,所以努爾哈赤和秦始皇沒辦法比,不在一個檔次。


小馬子717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明一下,努爾哈赤只是統一了女真,沒有統一中國,所以努爾哈赤與秦始皇是不能比的。這個問題應該這樣說,秦始皇統一中國與努爾哈赤以及他的子孫為代表的滿清貴族統一的中國的“遺產”,哪個更大?

我們先來看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意義有那些。我個人認為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起了一個真正意思上的中央集權國家,使我國從奴隸社會進入到封建主義社會。並且他還統一了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實行郡縣制等這一系列的政策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建立後金,雖說沒有入主中原,但他建立的八旗制度是後來他的子孫能統一中國保障所在。經過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康熙、乾隆等滿清貴族幾代人的努力,使中國版圖得到擴張所形成的帝國奠定了現在中國的疆域,也使得滿、蒙、藏、回成一家,中國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融合。


秦始皇統一中國是社會制度的改變,將統一的國家觀念植入到到了人心,後世正統王朝皇帝無比都把統一全國作為目標,而不再是割據和偏安。努爾哈赤和他子孫所建立的清朝只不過是改朝換代。更重要的是秦始皇所推行的制度,特別是統一文字這一塊,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起了巨大的作用。


中國曆經幾千年而不滅,就在於其文化的韌性,而文字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如果沒有統一文字,那麼我們這個國家有可能會像現在的歐洲一樣分成若干個國家,所以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勞遠比爾哈赤以及他的子孫為代表的滿清貴族統一的中國的“遺產”要大。(葉平)


盛唐豪歌李藝泓


作為一代帝王,這兩個人不在一個檔次。秦始皇是中華民族啟蒙者、規劃者和實踐者,車同軌、書同文之後我們才從四分五裂逐步走到民族融合民族認同,可以說沒有秦始皇舍我一身罵名的開拓精神,就有可能形成不了現在的中華民族,有可能中國就像現在的歐洲小國林立。而後者,是中國現代疆域的奠定者,但同時也是愚化百姓的始作俑者,從滿清開始中國把自己與世界封閉起來,因為作為少數民族的統治階級怕老百姓瞭解外面的世界!康乾盛世時期,其實已經和西方拉開了很大距離。大家還記得我們歷史書上幾次抗擊沙俄的戰爭嗎?為什麼每次的勝利換來的都是失去土地?!表面上我們贏了,我們的幾萬軍隊打了幾個月甚至幾年才把守衛雅庫茨克的幾百人打敗,而且是沙俄軍隊彈盡糧絕,最後吃屍體,才投降的,這就是差距。就這樣我們的康乾大帝還在固步自封,還在做天朝上國的美夢。對內施行殘酷的統治,滿清初期從明朝的資本主義初期一下倒退至農奴制,開始文字獄、禁海運,不思進取,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發展。


樹79494619


你的問題不成立,努爾哈赤並未統一中國,他不好與秦始皇比。

努爾哈赤在攻擊寧城(今遼寧興城)時被守城明軍炮火擊傷,回去不久死了,他的兒子皇太極繼位。皇太極死時兒子(後來的順治帝)年幼,由他母親和叔叔輔佐繼位。適逢明朝內亂,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上吊自殺。明朝山海關守將吳山桂引請軍入關,擊敗李自成軍,奪取全國。總之是努爾哈赤的孫子輩才入主中原,與努爾哈赤無關。

題主補補歷史課撒。


樸人1


秦始皇橫掃六國,努尓哈赤及後繼者帶領的八旗從關外而下橫掃中原。二者摧枯拉朽之勢,令世人驚歎。但光靠武力並不能解決重要問題,秦始皇認識到這一問題,令李斯用小篆統一了中國文字,用韓非的法家思想規範了國民行為。而努爾哈赤只知開疆拓土,欠缺思想文化的深厚底蘊,導致了子孫後代的先天不足,使得中國的版國由一片桑葉迅速被蠶食成一隻公雞。




歷史的拂塵


謝謝大家討論這個問題。一提起秦始皇李白的詩就出來了: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這個是秦朝的中國版圖


偉大詩人把秦始皇描寫得如此高大,可能歷史上也沒有第二個藝術象形的秦始皇了。

秦始皇對中國的政治制度的貢獻,民族文化的貢獻,那是永垂不朽的,我們無需贅言了。

但是秦始皇沒有給中國留下一個大中國。

這是中國1800多年的痛。

秦始皇雄偉的萬里長城,也不斷在歷史上被衝擊,萬里長城很長,但是,沒有阻擋長城以外民族的屢次入侵。

最大的有蒙古統一中國,一直到明朝,中央政府還是以長城內外為界線,中國標誌的。

但是,從晉代以後,中國與長城以外民族的慘烈矛盾之下,卻悄悄發生著深刻變化,這就是胡漢融合。

胡漢融合,主要是“胡”的漢化和漢對“胡”漢化的認同。

例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據說的“胡人”,當然,這是有一些誤會的。但是,晚唐詩人韋應物的妻子元蘋就是一個胡人鮮卑族血統的後代,但是,她還是融入漢族了啊。韋應物也沒有任何異樣的心理,他對妻子的感情,像對漢族妻子一樣深厚啊。

今天,我們不知有多少人血液裡,也有“胡人”的血統呢?

前些日子,我的一個忘年之交朋友的妻子,七十多歲,因為一次血樣檢驗,居然發現是“熊貓血”,然後,她們家族震驚,就丟去驗血,居然只有一人不是“熊貓血”!她們懷疑自己可能是鮮卑族血統的人。

所以說,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民族融合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

努爾哈赤的畫像


但是,中國傳統的文化裡面,有強烈的華夏夷狄思想。中國明代推翻元朝,高舉的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面大旗,民國推翻清楚也是高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面大旗。

為什麼這面大旗如此有號召力?就因為中國有一種很深厚的華夏夷狄思想。

這個思想的核心就是中原中國。所以,中國歷史上,中國這個概念,從來沒有突破長城以外。

但是,清朝完全打破並且實現了長城內外,五族共治的大中國概念。

假如我們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清代對中國的統一。

我個人認為,清代對中國的歷史遺產是歷史上最大的。因為,清代以來也是中國民族融合最好的時代。中國的版圖也擴大將近50%,中國的民族融合,已經沒有華夏夷狄的狹隘民族主義了。今天,我們高唱的56個民族是一家,不會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清代以來,中國的民族融合與團結也達到了歷史的最空前。

最近,歷史學家姚大力先生,也提出了中華與大中華的問題。其中就說,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無論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民族衝突,都沒有改變中國的文化,中國文化在民族融合中,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清末的中國版圖


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少數民族皇帝,無不首先是學習漢族文化的。

建立後金的清太祖努爾哈赤,也是一個積極學習漢語的領袖。

清代的每一個皇帝都是中國文化的精英。

當然,我們不是要說清代有多好,正如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偉大的但是,秦始皇的執政是野蠻的所以,秦朝二世而亡。

歷史有多種價值,我們還是以歷史精華為美酒暢飲吧。

以上千裡馬個人意見,歡迎你的批評指正。


千千千里馬


有點不同,首先秦一掃六合是奮六世之餘烈,非贏政一人之功,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和秦國初期一樣,只是個地方政權,是一個火種,並沒有在任內完成統一,其後歷經其子皇太極、多爾袞,其孫福臨(順治),重孫玄燁(康熙),以致雍正、乾隆後期(也是六代人)才完成中華統一大業,一個是終結者一個是開創者,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其二,由於受時代的侷限,秦始皇完成的統一隻是個小中華,民族構成相對單一,領土實際控制面積並不是特別大,所以帝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這也是帝國基業很快崩盤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清帝國由於時代的進步,乾隆皇帝也是奮六世之餘烈完成了大中華的統一。

要說相同嘛那也是有點的,都是天之驕子,都是時代的偉人!


雨壓天城


這個問題提出來肯定招罵的,首先努爾哈赤手上並沒有統一中國,他只是統一了女真諸部,真正統一中國的是努爾哈赤的孫子順治皇帝在位期間,由攝政王多爾袞等人完成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所以意義很大,主要在於他對歷史的貢獻是開創性的。有幾個方面:

一是結束了從公元前770年自公元前221年,也就是春秋以來

500多年的動亂,第一次確立了中華統一的版土框架。周代以來,中國建立了類似於如今歐美國家的聯邦制度,一個個諸候國合併形成了名義上的國家。

隨著歷史的演進,周朝的中央控制力大為減弱,各諸候國間內戰不止,雖然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融合,但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秦始皇雄才大略,順應歷史統一六國,結束了內戰局面,為中國數千年的統一打下基礎。

二是從文化上統一了中國。秦始皇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原來六國間各種各樣的文字和貨幣,以及整個經濟體系被完全統一起來,形成了全國統一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的統一重要性甚至超過了領土的統一。中國之所以怎樣改朝換代,統一都是我們的主旋律,這絕對要歸功於秦始皇的高瞻遠矚。任何一位開國皇帝,最重要的使命都是先統一國家,無論哪個朝代軍閥混戰多激烈,他們當中每一個人都想統一中國,這其中的奧秘就是文化的認同。歐洲國家也有悠久的歷史,但始終無法統一,主要問題也是文化沒有統一。

三是促進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秦自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從奴隸制國家率先過渡到封建制國家,生產關係從公有制的“井田制”轉為私有化的小農經濟,這在當時是一種進步,它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廣大奴隸的人身自由得到釋放。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加快了土地制度方面的改革,整體推動了當時中東部農業發達的區域社會變革,加速了中國走向封建小農經濟的進程。同時期的歐洲還是奴隸制和中國北方的遊牧區還是奴隸制社會,而美洲和非洲大部分地方還是原始的部落時代。

上面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主要遺產。至於說努爾哈赤和後來的滿清,取代明朝不過是普通的王朝更替,清朝主要維護了中華統一,實現了文化傳承,雖然有一定的貢獻,但與秦統一六國的開創性當然沒有可比性。


華哥雜談


這個題目出的不好,用一個皇帝來代替整個封建王朝是不科學的。秦朝二世而亡,以秦始皇代表還有情可原;清代傳了十個皇帝,而且統一是一個延續整個王朝的過程,所以用努爾哈赤來代表就不科學。我想,用秦代和清代兩代的一統來表述更好一些。

秦代大一統解決的問題——中華帝國的基本形態

秦朝面臨的歷史局面,是周代確立的以禮制為核心的國家統治規則,在戰國時期就逐步瓦解。周代統治依賴的氏族血緣,已經被階級和家庭所代替。那麼新生的大一統的帝國,應該如何統治的問題。在所有制形式上,秦朝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在地方統治上,建立了遍及全國的郡縣制度;在國家運轉上,制定了《田律》《倉律》《徭律》《傅律》《敦表律》《戍律》等一系列律法作為準則,統一文字、度量衡和貨幣。可以說,除了意識形態選擇這個歷史任務留給了漢代之外,秦帝國構建了中華傳統帝國的基本框架,這個框架在後世不停地修補和增添,但是整體基本上沒有變化。

秦始皇嬴政

清代大一統解決的問題——傳統社會晚期多民族國家的結構

唐代以前,中國的民族態勢,基本上是中原王朝優勢,政治結構先進,軍事實力強大,一直在俯瞰周邊的其他民族。但是到了宋代,周邊民族基本上模仿中原王朝建立自己的封建國家,中原王朝的制度優勢在縮小。同時更大範疇的中國在整合的前夜,其他民族開始參與到中國的構建過程中來。

南宋地圖,周邊民族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封建國家政權


宋亡之後,元代雖然進行了一些嘗試,但是沒能解多民族大帝國的統治,不足百年而亡。明代相對保守的策略也沒能形成良好的範式。在前兩代王朝教訓的基礎上,清軍入關,開始嘗試歷史時期末段多民族大帝國的構建。

清帝國在頂層設計上吸納轄境內所有政治影響力強大的民族進入帝國頂層,在身份政治結構中設置了旗-民二元,而且設置了其他民族身份的人上升入旗的通道,在蒙古區域設立了蒙古旗盟,設置辦事大臣鞏固對蒙、藏等地區的通知,用不同民族區域不同政治結構的方式消解民族矛盾。同時堅定武裝捍衛統一的決心,特別是在新疆問題上,不惜以全國代價維護統一,特別是用三代百餘年的時間消滅準噶爾部分裂勢力、回部叛亂勢力,有效的維護了對新疆的統治。這種文武兼備的辦法,可以說是在歷史時期末段最成功的多民族帝國政治模式。

清代面臨的多民族政治格局與統一進程


秦清兩代都是中國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最重要的遺產是都為中國這一文化概念的成型貢獻了力量,二者的歷史意義是難以量化比較的,不過考慮到開創是最難的,秦留給我們的遺產,也許更重要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