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引爆「天價藥」話題,分子級3D列印助力藥物開發

近日,《我不是藥神》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這部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在讓觀眾“感動到爆”的同時,卻引爆了另一個有關“天價藥”的社會熱點話題。

《我不是藥神》引爆“天價藥”話題,分子級3D打印助力藥物開發

電影裡所描寫的這種病症,就是背景真實事件中的,叫做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專家介紹,所謂粒細胞,是一種細胞質中包含顆粒體的白細胞,正常狀態下,它會由補體調節蛋白調控,並由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分化而成。但是,某些人體內的9號染色體和22號染色體發生易位融合,就會導致人體骨髓中的主要粒細胞從此不受控制地增長,並在血液中不斷地積累,無限增殖,也就是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現在臨床上又將其稱為慢性髓性白血病。

在慢性期階段中,患者通常沒有什麼明顯的病症,或是僅有一些乏力、左側疼痛、關節疼痛或者腹脹的不適感。只有通過血常規檢查才會發現白細胞總量有偶然性的增多。慢性期的長度一般各有不同,取決於疾病何時被診斷以及治療的介入時間。如果沒有進行治療的話,疾病就會進入加速期。

《我不是藥神》引爆“天價藥”話題,分子級3D打印助力藥物開發

在加速期階段,患者的症狀與表現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很相似,藥物治療通常已經效果甚微了。從慢性期到加速期,一般患者可以渡過3到5年。一旦病症進入急變期,患者的狀況就會急轉直下,患者很快就會死亡,目前也沒有什麼有效治療手段。

關於這種病的治療,在30年前只能使用化療干擾素,羥基尿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等治療手段。1996年瑞士一家藥廠推出格列衛後,改變了臨床上對於該病治療的方式。

格列衛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機制,可以被視為一種標靶向的治療,針對一個靶子攻擊而不誤傷,結果就是隻有癌細胞通過藥物而死亡,不會損傷到正常細胞。而且,這種治療方式,是在癌症治療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靶向治療,也為後來治療其他癌症起到了重要的參考性作用。

《我不是藥神》引爆“天價藥”話題,分子級3D打印助力藥物開發

而由於藥企對於該藥的研發投入了巨資,所以其上市之初的價格也就成為了“天價藥”。2002年,格列衛在中國獲批上市,距美國FDA批准時間不足一年,雖然每盒2萬多元的市場價,令普通家庭生畏,但卻讓國內眾多慢粒病人看到活下去的希望。

新藥開發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且難度日益增大,成功率可能僅為百萬分之一。從本質上來說,製藥業是保守的,並且抗拒改變。當人們考慮將新藥從發現轉到臨床所需要的大量研發成本時,這種經濟壓力已經啟發了人們避免風險的心態。藥物開發的這一負擔意味著許多已經實施多年的傳統做法將會改變,例如藥物製造,自從成立以來一直沒有發展。雖然這些流程針對成本效益進行了優化,但它們不靈活,不一定與藥物開發或臨床護理的未來相兼容。最近技術的進步有可能徹底改變藥品的生產和管理方式,對製藥行業、護理人員和患者產生影響。

《我不是藥神》引爆“天價藥”話題,分子級3D打印助力藥物開發

而如今,新藥開發或許有了新的可能。這項突破的最前沿的創新稱為3D打印(3DP)。該技術允許按需製造幾乎任何尺寸和形狀的三維物體。不同類型的3D打印機,其中每一個都通過不同的機制來執行任務,並且在速度、分辨率和完整性方面具有不同的折衷。3D打印已被用於製造從兒童玩具到汽車車身的簡單和複雜的物體。3D打印在製藥行業的潛力是小批量藥物的快速、靈活、按需生產。這可能包括藥物的劑量、物理特性和釋放曲線方面的靈活性,有效地從“一刀切”的方法轉向個性化醫療的新世界。

《我不是藥神》引爆“天價藥”話題,分子級3D打印助力藥物開發

這種方法在兩個主要領域的優勢:早期藥物開發和患者應用。

早期藥物開發

藥物開發的早期階段對於確定分子是否具有可接受的毒性水平的治療潛力至關重要。這一階段的失敗率很高,因此企業可以儘快且儘可能節約成本地識別候選分子。雖然計算工具在篩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潛在的藥物必須通過經常在模型生物體上進行的臨床前實驗才能進入臨床試驗。部分研究涉及測試不同的製劑和劑量以確定其效果。

3D打印可以通過提供快速靈活的方法來生產具有不同成分的小批量藥物,從而簡化這一過程。這些做法在目前的製造條件下得不到很好的支持,這減慢了研究進程並且需要大量資源投入。

《我不是藥神》引爆“天價藥”話題,分子級3D打印助力藥物開發

病人應用程序

醫學的實踐正朝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在我們對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理解的進步的推動下,現在存在潛在的可能性,即針對個體特定療法,以實現最大限度的益處和最小的副作用。

3D打印可以幫助實現這種潛力,使適合個人基因特徵、疾病狀態、性別、年齡、體重和其他特徵的定製藥物的生產成為可能。3D打印也可以用來創造具有獨特性質的複合藥物片劑。這些片劑的幾何形狀和空間分佈可影響它們在人體內代謝和分佈的方式,為個性化增添了新的層面。

最後,兒童和老人通常需要特定劑量的藥物。由於當前生產的不靈活性,許多人已經採取粉碎或分裂片劑以達到期望的劑量。這帶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但可以通過使用3D打印來消除這一不確定性。

《我不是藥神》引爆“天價藥”話題,分子級3D打印助力藥物開發

解決公眾用藥問題、天價藥問題,關鍵在創新。

雖然3D打印在藥物開發和患者管理方面的潛力確實很高,但整合這一技術的道路充滿了重大挑戰。毫不奇怪,其中大部分涉及到法規和安全。藥品製造業目前的質量控制是非常徹底和詳盡的。倫理學家擔心,同樣的監督水平不能應用於3D打印。此外,如果打印機之間存在差異,則標準化可能會很困難。

顯然,理想的用於藥物開發的3D打印技術尚未發明出來,但隨著FDA批准首批3D打印片劑,該技術肯定會在未來用於藥物製造。

《我不是藥神》引爆“天價藥”話題,分子級3D打印助力藥物開發

相信在未來,天價藥有可能不再“天價”,而這需要科技的進步和我們的共同努力。

醫學正以一種超快的速度在刷新我們的觀念,更多的新技術正在勃勃發展,幹細胞移植治療重大疾病,比如說糖尿病、重症肌無力、還有移植物抗宿主病、腦癱等。很多患者就像影片中一樣“我們不想死,我們想活著”,於是這是給醫學和生命的雙重機遇。我們有必要相信,正如程勇在法庭上的發言“希望以後會越來越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