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當漢王前,明明已被楚懷王封爲武安侯,爲何大家還叫他沛公?

細心的讀者一定早就發現了,在項梁死後,劉邦便被楚懷王封為武安侯,同時受封的還有項羽,項羽的爵位是長安侯。

但是,直到劉邦受封漢王前,從未對外使用武安侯的稱號,依舊稱「沛公」,這是什麼原因呢?劉邦起事之初,又為何要自號「沛公」呢?

劉邦當漢王前,明明已被楚懷王封為武安侯,為何大家還叫他沛公?

這恰恰是劉邦君臣高明的地方。

劉邦君臣在起事時,便在沛縣祭祠了黃帝和蚩尤,把旗子染成了紅色,野心很大的樣子。

但因為他們在起事之初只據有沛縣一地,稱王稱霸稱帝都不合適,因此便選了「公」字,「公」字含義比較模糊,只是個平常的尊稱,把「公」字置於沛縣的「沛」字之後,意思便是「沛縣最受人尊敬的領導人」。

劉邦君臣選擇了「沛公」作為稱呼,既低調地隱藏了自己的野心,又很接地氣,同時以示不忘本之意。

因此,劉邦君臣很得意於「沛公」的發明,也一直對外自稱他們的主公為「沛公」,外人也往往客隨主便,尊稱劉邦為「沛公」。

劉邦當漢王前,明明已被楚懷王封為武安侯,為何大家還叫他沛公?

至於劉邦受封為武安侯後仍舊自稱「沛公」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對侯爵不滿。

當時的楚國政權中,劉邦的兵力、劉邦君臣的能力,是排得上號的。

從《史記》相關片段中可以看出來,楚國兵力的構成,主要得益於項梁叔侄、陳嬰、呂臣、劉邦、黥布、蒲將軍等幾人。

這其中,陳嬰帶去的人馬雖多,但陳嬰毫無軍事才能,因而其綜合政治資本要稍微靠後一點,而黥布和蒲將軍帶去的人馬,遠不如劉邦,因而二人的政治資本要排在劉邦之後,項梁新敗,項羽手下兵卒不多,因而項羽的政治資本大幅滑落,淪落到和劉邦平起平坐的地步。

劉邦被封侯時,楚國的政治人物,第一陣營當是呂臣和陳嬰,項羽和劉邦怕是要被排在第二陣營,而黥布和蒲將軍頂多能被排在第三陣營。

我們能夠注意到,不止是劉邦,項羽也沒有對外使用楚懷王封的侯爵作為稱呼。

項羽不用侯爵的原因再明顯不過,即不滿。

其實劉邦也一樣,以劉邦君臣的野心,斷不會滿足於一個侯爵的封號。

劉邦當漢王前,明明已被楚懷王封為武安侯,為何大家還叫他沛公?

二是對外宣示自己從何處來,宣示自己是一股獨立武裝。

在劉邦奉楚懷王君命西進的途中,劉邦君臣也依舊對外自稱「沛公」,這就很值得玩味了。

大家仔細感受一下,便明白了,劉邦君臣這是在跟楚懷王跟項羽做切割。

劉邦自稱「沛公」,而沒有100%打著「楚軍」的旗號,是在暗示秦軍和西進途中的百姓,劉邦所率領的軍隊,是一直獨立自主的武裝,他們從沛縣起家,擁立楚懷王為某種程度上的「天下共主」,但不完全受楚懷王節制,幾乎所有事都可以自作主張。

這種切割,蘊藏著極大的政治智慧,一方面能自主的招降納叛,另一方面能輕鬆地與楚軍可能犯下的種種錯誤進行切割,避免被友軍玷汙名聲。

劉邦當漢王前,明明已被楚懷王封為武安侯,為何大家還叫他沛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