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北洋之虎的军阀段祺瑞,十分钟了解他的功过是非

皖系首领段祺瑞,被称为北洋之虎,以“三造共和”著称于世,为民国初年的显赫人物。自民国十五年退出政坛后,息影津门,深居韬晦,日以诵经下棋自遣,不复过问政事。民国二十五年病逝于上海,政府以其功在民国,予以国葬礼。然所谓功在民国,举其要者,不外三事:其一、辛亥之役,倡率各军,赞助共和;其二、袁氏僭号,洁身引退,力维正义;其三、复辟变作,誓师马厂,迅遏逆氛。自复辟事平,段委徐树铮组「安福俱乐部」,党同伐异,破坏法统,祸国殊深;而段氏本人,亦怀有「北方军人才是国族中坚」的偏见,始终不能与南方合作,梁启超虽曾赞扬他「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入能比」,窥其一生事功,仍属于军阀者流。

被称为北洋之虎的军阀段祺瑞,十分钟了解他的功过是非

段祺瑞

  • 早年的军旅生涯

段祺瑞字芝泉,是安徽合肥人,与李鸿章是同乡,生于同治四年(1865年)。祖父段珮,是淮军名将,驻防宿迁。段祺瑞从八岁起就跟着祖父在军营中读书。光绪十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武备学堂,段祺瑞考入后学习炮科,这年他二十岁。

光绪十二年,段祺瑞毕业后被派到旅顺监修炮台。光绪十四年,李鸿章奏请考选武备学生五人赴德国学习陆军,段以成绩优异,获得去德国留学的机会。归国以后,初任北洋军械局委员,旋转任威海随营武备学堂教习。段在威海做了五年教习,正是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的几年。

甲午战后,袁世凯在小站练兵,请天津武备学堂帮办荫昌为他物色人才;荫保荐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梁华殿四人。袁任王为工兵统领,兼长工兵学堂;段为炮兵统领,兼长炮兵学堂;冯为督练营务处总办,兼长步兵学堂。梁后于某次夜操溺毙,无闻。王、段、冯后被称为北洋三杰,有龙、虎、狗之说。

被称为北洋之虎的军阀段祺瑞,十分钟了解他的功过是非

依次为王、段、冯

  • 做了陆军总长

武昌事起后,袁氏周旋于革命军与清廷之间。清廷屡开御前会议,图作最后决斗。袁为自己权位计,乃授意前敌各将领,电请清廷退位。民国元年一月二十五日,段祺瑞率同四十二将领电请清廷逊位,实行共和。清廷知局势无可挽回,遂于二月十二日下退位诏。不久,袁世凯做了临时大总统,任段为陆军总长。

民国二年五月一日,国务总理赵秉钧因宋教仁案受各方攻击,称病辞职,段以陆军总长代为国务总理。其后,二次革命起,袁世凯对南方用兵;其间,段一直代理阁务(中间朱启钤曾代理过两天)。九月十一日,熊希龄正式组第一流人才内阁,段仍任陆军总长。

民国三年春,有号「白狼」者骚扰于豫鄂一带,河南督军张镇芳、河南省长田文烈久剿无功,袁世凯派段祺瑞兼领河南督军,驻信阳督剿。

时袁世凯方破坏民元约法,欲实行专制,段颇不同意袁的做法。早在民国三年春段督师信阳之际,当时总统制之说大盛,有人询问段的意见,段云:「总统制未尝不可行,但恐进而益之,并总统之名义亦不要耳。 」段深知袁氏之阴谋,故有此语。

  • 国务总理时代

民国四年十二月,袁世凯准备做皇帝,云南首先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各省反对的风潮迭起。段在反袁运动中,亦暗为策划。后袁氏为缓和民情,宣布废除帝制,以徐世昌为国务卿,段祺瑞为参谋总长。徐、段等分电西南,告以共和重建,请息兵筹商善后。其后,徐世昌因谋和不成,呈请辞职;国务卿一职,由段祺瑞继任。这年六月六日,袁世凯在反对声中羞愤而死,黎元洪继任为大总统,段祺瑞恢复国务总理名义。

黎、段上台以后,恢复了民元约法,续行召集国会,共和得以重建。然不久政争又起,段素轻黎,二人常生龃龉;正面交锋的人物,为总统府秘书长丁世峄和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双方以权限之争,徐、丁先后下台,这是府院斗争的第一幕。民国六年,欧战方面,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及国会不表赞同。四月二十五日,段召集各省督军在津开会,图利用督军团的势力,达到参战的目的。五月七日,宣战案提到国会;十日,众院开会,段唆使「公民团」到众院请愿,要求通过参战案。事情愈闹愈僵,十九日众院通过议案反对段内阁,黎遂下令免段职。段去职后,退居天津。安徽省长倪嗣冲首先宣布独立,其他拥段各省督军亦相继响应。黎在北京无法应付,于六月一日召张勋入京调停,张带着「辫子兵」进入北京,首胁迫黎元洪解散国会,旋于七月一日拥溥仪复辟。黎元洪闻讯走避天津,请副总统冯国璋(此时兼领江苏督军,驻南京)代行大总统职务,并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七月三日,段在马厂誓师,组「讨逆军」,以段芝贵、曹锟为东西两路司令,讨伐张勋。

被称为北洋之虎的军阀段祺瑞,十分钟了解他的功过是非

黎元洪

复辟事件,或谓段祺瑞预先知道,其内情如何,兹且不论,张勋究为段解除了两大政敌,即黎元洪与国会。复辟事平后,段不仅未将国会恢复,反进行新国会的选举,此次选举段挪用参战经费二千万元,以为选举活动经费。当时北京政坛,除段系以外,以交通系首领梁士诒势力最强;徐树铮邀梁氏出面帮忙,约定两院议席与交通系平分秋色,并以参院议长的官位作许诺。梁士诒鉴于当时南北冲突日甚,主张选一北人为总统,南人为副总统,以缓和局势,故而答应合作。两院议员选举结果,众院段派占优势,参院交通系占优势。其后,段设「议员俱乐部」于北京安福胡同,并对新当选的议员月送津贴三至五百元,以相笼络。议员对段唯诺而已,时人称为「安福国会」。

另一方面复辟事件后,段祺瑞未恢复旧国会;孙中山以其破坏法统,故在广州另组政府,与北政府对立。当时段对德宣战的主张已经实现。遂借机扩充军队,以推行其武力统一中国的政策,但这种黩武政策,不为冯国璋所赞同。冯国璋是直系领袖,直系为了倒段,与南方联系,后来就发生了长江三督伙同直隶总督曹锟,一致通电主和,就连在前方作战的王汝贤、范国璋亦联名响应。段祺瑞乃愤而辞职。

  • 皖直战争爆发

皖系势力的扩张,引起直奉两系的侧目。民国九年四月八日,曹锟、张作霖等组成八省(奉、吉、黑、直、苏、鄂、赣、豫)联盟,从事反皖。五月二十二日,吴佩孚自湖北撤防北归,占据河南为基地,布置反皖军事。

段祺瑞见此情形,命令边防军紧急动员,向北京附近集中。七月九日成立「定国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以段芝贵为第一路司令兼京师戒严总司令,曲同丰为第二路司令兼前敌总司令,魏宗翰为第三路司令,徐树铮为总参谋长。同时胁迫徐世昌撒吴佩孚职,曹锟褫职留任。七月十二日,曹锟、张作霖、李纯、陈光远等通电讨段,直皖战争正式爆发。

被称为北洋之虎的军阀段祺瑞,十分钟了解他的功过是非

吴佩孚

当战争开始时,段芝贵以边防军第一师(曲同丰)、第三师(陈文运)在京汉线涿县迤南向保定推进为右翼(第二师马良在山东,未参加作战);徐树铮以定国军副司令名义率军在天津为左翼。直方的布置:在天津方面者为曹锟,在京汉线方面者为吴佩孚。交绥之后,边防军第一师师长曲同丰首先被俘,段芝贵庸懦退兵,右翼遂告瓦解;左翼徐树铮与曹鍈战于杨村,兵寡势孤,张作霖复通电助直讨皖,胜负之局遂定,七月二十八日,段祺瑞辞去督办边防事务,走避天津。次日,徐世昌下令通缉徐树铮、曾毓隽、段芝贵、梁鸿志等。八月四日,并下令解散安福俱乐部。

  • 三角同盟

皖系既败,直系的势力如日中天。徐世昌虽仍任大总统,操纵政府的人物,却由皖系的段祺瑞,换为直系的曹锟和吴佩孚。奉系张作霖在倒段之役中着有微劳,眼见吴佩孚的飞扬跋扈,颇为侧目。段祺瑞徐图再起,一面与奉张亲善,一面派徐树铮赴粤会晤孙中山。

这次直奉战后,直系的气焰益盛。民国十一年六月,假恢复法统为名,迎黎元洪复总统位,并恢复旧国会,实际上是为曹锟贿选铺路。民国十二年十月,曹锟当选总统。

被称为北洋之虎的军阀段祺瑞,十分钟了解他的功过是非

曹锟

曹锟非法选举,段祺瑞在天津通电攻击,粤、奉、皖三角同盟至是进一步结合,于民国十三年春在奉天签订盟约。时皖系残余势力尚有浙督卢永祥、淞沪护军使何丰林、第四师长陈乐山、福建军务督办王永泉,和厦门总司令臧致平。段祺瑞命陈乐山在上海设立机关,连络国民党及闽浙各方,于是广州、上海、天津、奉天间,信使往还,络绎不绝。

民国十三年秋,反直战争酝酿成熟。九月三日,浙督卢永祥与苏督齐燮元发生冲突,江浙战争开始;九月四日,张作霖通电反对曹锟;九月五日,孙中山在广州宣言北伐。直系面临三面作战,其主战场则在奉直之间,最终以奉军大获全胜收场。

  • 出任临时执政

直系瓦解后,冯玉祥原请黄郛出组「摄政内阁」,邀孙逸仙北上,共商国事。但奉系和皖系迫不及待,准备拥段祺瑞出山;直系残余齐燮元、萧耀南等亦表支持。于是冯玉祥、张作霖、卢永祥等在天津开会,公推段为临时执政。是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段以奉军吴光新部为卫队,入京就任,组临时政府。

段祺瑞就任执政后,以王揖唐为安徽督军,卢永祥为苏皖宣抚使,颇想恢复皖系的势力。然而冯玉祥、张作霖乘机扩张,使他无所施展。当时民军的势力在西北,奉军的势力伸展于东南,段祺瑞周旋于两大之间,执政府的官员分为东北与西北两派,皖系势力遂衰。

民国十四年秋,直系势力在南方复兴。首先孙传芳以苏浙闽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名义通电讨奉;既而,吴佩孚在汉口就任十四省区讨贼联军总司令,响应孙传芳。于是段祺瑞下令南征,京汉线责成冯玉祥、岳维峻;津浦线责成张作霖、李景林。然孙、吴的势力锐不可当,逼使国民军的冯玉祥通电下野,北方局势闹到不堪收拾的地步。

  • 下野与去世

奉直既决定联合讨冯,奉军势力此时伸入关内。段祺瑞派人与奉军通谋,想里应外合把北京的国民军解决。事为国民军侦知,鹿钟麟(京畿卫戍司令)先下手为强,把段的三个卫队旅包围缴械,段遂通电下野,退居天津,不复过问政事。

被称为北洋之虎的军阀段祺瑞,十分钟了解他的功过是非

民国二十二年移居上海,二十五年十一月二日病逝沪寓,遗嘱以「八勿」戒国人:

一、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

二、勿尚空谈而不顾实际。

三、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

四、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

五、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

六、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

七、治国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

八、求学者勿务时尚之纷华。

十一月五日,政府令国葬。十二月七日,移灵北上,卜葬北平西山。


全文终,其一生功过褒贬且留后人评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