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出一上联,苏轼:唯有天才对的上,结果600多年无人能对!

在我们印象中,对对联要么用语言形式,要么用文字形式,这样最能明确地表明我们的想法,也更能让读者理解我们的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对对联还有一种方法,叫意对,这种方法的表达形式有很多,比如用一个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等。也就是说,意对给人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所以唯有真正聪明的人才能解开其中的奥秘!

高僧出一上联,苏轼:唯有天才对的上,结果600多年无人能对!

说起苏轼,大家一定会惊叹他的才华,同时也会为他坎坷的人生感到惋惜。我们知道,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但这并不能代表他能在官场上混的风生水起,所以苏轼的仕途基本都是在贬官和流放中度过的。然而,这种遭遇并没有打败他,他依旧为官清廉造福百姓,以天下大事为己任!

其实,早期的苏轼和许多人年轻人一样,也是有几分傲气的。我们知道,苏轼信佛,但是很不喜欢和尚,认为他们都是骗吃骗喝的。一次,苏轼听说金山寺有位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并且名气很大,所以就准备去会会他,看看他是真才实学还是骗吃骗喝。结果,在苏轼激烈的言词下,和尚依旧无动于衷,保持着谦虚的姿态,苏轼气不过就回了家。

高僧出一上联,苏轼:唯有天才对的上,结果600多年无人能对!

苏小妹听说此事后,笑道:“你数落了人家,人家不仅不记仇,还夸赞了你,还不能说明什么吗?”苏轼恍然大悟,从此经常找佛印和尚探讨人生,两人也因此成了至交。然而好景不长,苏轼被贬官了,同时,黄庭坚因遭人陷害,也被贬了官。他们两人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为了舒缓心中的苦闷,决定一起去游览名山大川,而佛印和尚作为苏轼的至交也一同去了。

一天,他们来到了广东的一座名山上。正当三人谈笑风生之时,山崖上刻的3个字“半边上”吸引住了他们。也许这只是好心人刻的,避免游览者掉入山崖下,但是在这些文人墨客眼中就不一样了。佛印和尚立马来了灵感,脱口而出一上联: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说完还让苏轼对下联,结果苏轼的回答令他们大跌眼镜!

高僧出一上联,苏轼:唯有天才对的上,结果600多年无人能对!

当时,苏轼思索了一会,说道:“我对不出来,还请黄兄将此上联刻于此碑上,让后世之奇才揣摩。”黄庭坚十分不解,但还是照做了,唯有佛印和尚暗自点头。600多年过去了,期间来了无数才子,都想对出此下联,与苏轼一争高低。可惜,他们都失望而归,因为苏轼早已将答案藏在其中!

高僧出一上联,苏轼:唯有天才对的上,结果600多年无人能对!

600多年后的一天,清朝才子李调元来到广东当官。当地的文人墨客听说大才子来了,甚是激动,希望李调元能对出下联来。他们来到此山上,给李调元讲了苏轼三人的故事,故事才刚讲完,李调元就对出了下联: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众人惊呼,都称赞他比苏轼还厉害。

李调元笑着说:“我怎么能比得上苏轼呢?其实刻这个石碑就是苏轼给的下联!”众人不解,李调元继续说道:“几百年来,无数才子只是死盯住这上联,却忘了苏轼为何要刻此碑!苏轼把答案“藏”在碑中,只是希望有朝一日有人能从中看出自己的意图,难道苏轼真的对不出来吗?只是他用的意对罢了。”

高僧出一上联,苏轼:唯有天才对的上,结果600多年无人能对!

李调元又叹息道:“无数才子都想对出下联,与苏轼一争高低,苏轼下联中:一句成联一句虚,不正是说的这些人吗?做人还是要坚守本心,切勿争名夺利!看来我此生是比不上苏轼了。”众位才子一听,都默默低下了头。事实证明,李调元为人孝顺、做官清廉,虽比不上苏轼,但也无愧于他才子的名头了!

不得不说,苏轼真是厉害,他什么都没说,却给人的感觉像是说尽了天下!

以上均属个人观点,如有异同,欢迎留言讨论!关注我,每天给你不一样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