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吐法介绍

吐法的含义与机理

狭义吐法,是运用药物或其它机械性能,引导病邪或有害物质从口中吐出,从而达到缓和病势以至痊愈的目的,为清代程钟龄概括的“八法”之一。

广义吐法,包括升、举、提的意思,如引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可视为吐法。

中医吐法介绍

吐法的源流及发展

吐法治病,自古有之。

《诗·大雅·丞民》中记载:“柔则茹之,刚则吐之”,这是关于吐法的最早文献记载。《素问》“其高者,因而越之”之论实为中医吐法理论之渊源,同时指出酸味和咸味药物具有涌泄作用。《神农本草经》载有瓜蒂、藜芦、常山等催吐药。后汉张仲景不仅实际应用瓜蒂散、葱白豆豉汤、桅子厚朴汤治疗腹满而喘、头痛等病证,而且在临床可吐与不可吐之病证鉴别、应用吐法的方法与禁忌等方面,也有所阐发。如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有“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金匮要略·腹满寒病宿食病脉证治篇》记载:“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以及虚者不可与之”。这是中医吐法临床运用之始端。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以吐法治疗“伤寒四日候”、“伤寒取吐候”、“伤寒心痞候”诸证。其后,唐代孙思邀《千金要方·伤寒·宜吐》中记载用瓜蒂散、水导散、黎芦丸、酒胆方治疗伤寒、时气、温病,还首次记载了以盐汤探吐的物理取吐法。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用稀涎散取吐法治痰厥中风,扩大了吐法的适用范围;《圣济总录》用常山散截疟;《孙尚方》用三圣散治发狂等等,均进一步扩大了吐法的临床应用范围。张从正认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今予论吐汗下三法,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凡上行者,皆吐法也”。主张用汗吐下三法治疗诸疾,使吐法临床运用进一步完善。张从正系统地总结了吐法的源流、适应病证、应用方法、救治禁忌等,对吐法的理解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其所著的《儒门事亲·十形三疗门》所载139例验案中,单用吐法者占30%,吐下兼用者占40%,汗吐下兼用者占5%,治疗病证计有宿食、酒积、寒热、痰饮等50种之多,并且多为疑难怪症。同时,张从正还将中医传统吐法的内涵进一步延伸,指出吐法不仅指口中引而吐出者,还包括流涎、嚏气、追泪等,认为凡能使涎液外流、喷嚏及催泪的方法均属吐法范畴。其后,朱震亨进一步总结形成中医“倒仓治法”,创造性地运用补中益气类药服后探吐治疗妊妇转胞、小便不通,独具一格。明代张景岳顺应天地阳升阴降之规律,创立“引气达吐”法,进一步发展了吐法的理论内涵。至清代,程钟龄将吐法概括为“八法”之一,云:“吐者,治上焦也。有痰食痈脓,法当吐之。”在其《医学心悟》中有“论吐法”一节,认为危疑之症常以涌剂治疗,显而易辨的证候更可以放胆使用。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吐法的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展。现代医家认为,凡痰涎、宿食、酒积、瘀血、热毒等有形实邪留滞人体,皆可考虑用吐法。同时,临床上开始尝试利用吐法治疗机体下部疾病,如癃闭、转胞、下利等。吐法适应证从开始的上实证、表实证,发展到三焦不利、气滞血阻之证;吐法用药从开始的涌吐剂、补益剂的引入,到辨证用药;吐法的机制从排出邪毒到生元助气,经历了应用范围从窄到宽、从局限至灵活、从浅至深的历程。

吐法的适用范围

《内经》谓:“其高者,因而越之”。高言病位在上,主要指膈或上脘,包括头面喉颈口角的病变,所谓“凡在上者,皆宜吐之”。病变部位在中脘以上之痰涎、宿食、酒积、瘀血、热毒等有形实邪留滞人体上部形成实证者,均可考虑用吐法治疗。

文献研究显示,吐法适用于治疗以下诸类病症:痰结于心胸间,病位在上所致之突然昏仆、口噤难言、手足厥冷、癫狂类精神神志病患;暴饮暴食或过进生冷杂物,损伤中焦脾胃,宿食滞而不行,痰饮停于胃脘,胃失和降,而中气不举之胃脘痛、胃下垂等病患;痰浊上蒙清窍所致之眩晕;嗜食肥甘酒湿厚味,痰浊内生,痰阻气机,气滞血瘀,胃失和降所致之噎膈、呕吐等病患;积饮滞痰,横阻胸膈所致之胸闷不适、吞咽不爽、胸胁痞满、怔忡、头目昏痛、善忘等病患;瘀血结滞于胸胁或人体上部,气血失于温煦润泽,营运受阻所致之毛枯色晦、胸胁刺痛、头痛甚剧而有定处、双目暴盲、突然失聪等病患;热毒邪气蕴结咽喉所致之喉肿疼痛、气息不利、梗阻难言类病患;误食误服毒物、毒药,发现及时,中毒不深,毒物尚在胃脘类病患。

中医吐法介绍

吐法的禁忌及注意事项

吐法多用峻猛之剂,适用于体质壮实者,收效迅速,但用药峻猛易伤脾胃之气,因此体虚、妊娠、产后等病人慎用。方药中认为虚不可吐,凡是有出血、妊娠或产后、大汗大下之后都不宜用吐法。吐法用药如瓜蒂等常用药味苦有毒,用量需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切忌过量,否则容易引起中毒,甚者危及生命,服药后,得吐即止。对于部分患者服药后不吐的情况,可配合压舌板等用外探涌吐之法使致邪之物吐出。涌吐之后,胃气受损,应注意调理顾护胃气,可配合调胃养胃之药食促使胃气复来。

吐法的临床研究案例

吐法的应用范围广,适用于多种疾病,从古至今运用吐法治病取效的医家比比皆是。下文以三焦病证和其他疾病为分类标准,列举临床上应用吐法于上焦之头痛、狂症、癫症、眩晕、病症以及其他神智异常疾病,中焦之食积、体内寄生虫、中焦痰证,下焦之小便不通、转胞、泄利、带下等下焦病证取得较好疗效的实例。

张万龙、李永红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理论指导研究表明头痛的病位病性决定治疗宜用吐法,广义吐法之引涎、流涎、嚏气、追泪等具体方法也可用于头痛治疗,其效彰。据刘钊调查研究表明,刘健运主任医师在瓜蒂散基础上加味用于“癫狂”病人,取得了满意疗效,取1998年5月一2000年8月接诊的2。例患者(资料不详者未计),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0-52岁,病程最长者6年,初发病程在半月以内者15例,占7500。治疗结果表明:显效12例,占60%,有效4例,占20%,无效4例,总有效率80%。张兴发以三圣散涌吐逐痰,治愈癫狂重症妇女一人,随访十余年未复发。王丽婷等研究表明,痰涎壅滞、瘀血阻滞及饮食不节等实邪所致心痞证均可用吐法。张有芬运用稀涎散涌吐痰涎配合针灸治疗,治愈痰厥病人8例。

据洪菲等载,有用单味旋覆花治疗一因过食糍耙而伤食停滞胃院的病例,患者服药吐后顿觉院腹畅快。高嘉骏曾以轻涌之法治愈两位病患,其一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之胃缓。以补中益气之法配合吐法,收获奇效。近贤宋孝志教授治疗胸脘痰涎壅盛病人2例,疗效显著。

宋玉柱等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配合探吐法治疗产后尿潴留47例,总有效率为95.7%。其中直接用探吐法解出小便21例,占使用探吐法的50%。王建珍等治疗产后尿潴留,让产妇取坐位或侧卧位,嘱其张口用鼻呼吸,用压舌板轻轻刺激舌根部,同时,在下腹部稍稍加压,尿液即可随之排出。

借鉴《伤寒论》瓜蒂散主旨,联系古今相关文献,大胆施治于临床,对于癫狂症、梅核气及黄疸等,共治数十例,获得满意疗效。包信教授以涌痰调气,豁痰开窍为治疗原则,治愈抑郁症多例,效果明显。房学民等应用三圣散治疗肝硬化腹水3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实验研究表明口服瓜蒂散涌吐治疗急性农药中毒早期病人效果明显优于洗胃和口服温开水引吐的方法。周跃宜研究表明当吐法可用于伤科病人,当伤科患者受伤后气闷血厥、痰涎塑塞,出现神志不清症状者,可用吐法以涌吐风痰、宽胸开窍。王辉等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采用瓜蒂散的催吐作用,对30例酒依赖患者戒酒,同时以30例采用阿扑吗啡戒酒作对照研究。结果:瓜蒂散戒酒组及阿扑吗啡戒酒组的半年戒断成功率分别为93.3%;90.0%,两者患者无显著差异(P>0. 05)。可见瓜蒂散疗效高,安全可靠,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吐法的研究意义

吐法是中医传统的一大治法,有其存在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表明,古今医家运用吐法治疗疾病疗效显著,且操作简便。

但是由于呕吐毕竟是一种违反脏腑生理之常的逆运动,所以多为医家所畏惧,故医者常常将之束之高阁。然而,吐法是治疗急、重、杂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古今医家的继承和发展下,吐法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临床领域越来越宽,在临床中常常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因此通过研究创新和发展,不断完善吐法相关理论,积极解决吐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识到吐法对于当今临床的重大价值,以此更好地服务临床,成为了现今中医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