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趙孟頫 行書《七絕詩》冊 尺寸:34.7cmx35.3cm

釋文: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事,雲在青天水在瓶。子昂為中庭老書。

末識:“子昂為中庭老書。”有“張珩私印”、“博山”、“潘厚審定”等藏印。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此帖雖僅短短五行共28個大字,卻是趙氏晚年大行書中的典範之作。這件詩冊可算是他傳世作品中的“小品”,然字距、行距疏朗,結字也舒展開張,用筆如錐畫沙,線條似折釵股,因而給人的感覺是“小中見大”,有深沉穩健、雍容灑脫、自在自得之象。

通觀全篇,字形由斂漸放,由小漸大,隨著詩意由具體昇華到抽象,書家的心性也彷彿在書寫中昇華。

都說“人書俱老”,很多大家老年書作都是抿卻稜角、不造繁華,一任筆遊走於心意之境。但正是這種寓法於無法中的率真,更值得我們細心研讀:在無法中看懂他們的法。

單字放大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絞絲旁的迴環轉折,剛勁有力!開篇落筆即成格調。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上挑遊絲,若蜻蜓點水,卻是“食紙”之筆哦!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撇畫無矯揉造作,卻姿態飛揚!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起筆短橫是值得玩味的。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右邊“人”的扭轉,盯住看一分鐘...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繁複的筆畫,卻在統一的筆勢中和諧落定。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和前面的“形”比較,起筆短橫有變化嗎?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豎與橫的連接,是調鋒的結果啊?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朱”字收筆迴旋反捺,趙氏雍容之姿盡顯。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與上一次字,迴旋筆勢異曲同工。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真的是“長”橫!注意,不是提按的結果哦!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兩字之間用得極少的連帶。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所謂“秉筆直書”,此為實證。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用筆是越簡單越見功夫。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與“經”字迴旋筆勢一樣,這是書中關隘處。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問”字的提筆,筆法的豐富性表現出來了。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首”是如何旋擰而來的?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筆筆不落在同一平面處。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除了直來直去,書法還有“餘事”乎?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筆法的一個實例:關“提按使轉”何事?尤其左右兩個轉折處,秉筆直轉,此為晉人筆法。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雲”是在寫在空中的。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古人寫字真的不是現在書法培訓班的講法。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這一長橫雖細,是很吃功夫的。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這個字要破紙而出了。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趙老師偶露一絲鋒脊給你看了。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大長撇,從紙那邊拉到你眼前。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這些字也回答了:為甚麼他們寫字都是斜斜的?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欣賞趙孟頫書法,總有一種優遊淡然的心情,就像欣賞一部講述市井舊事的老電影。《千字文》《續千字文》《前後赤壁賦》《歸去來辭》《洛神賦》《膽巴碑》《仇鍔墓碑銘》等,每一卷擺在眼前,都值得你沏上一壺茶,坐下來細細品味一番。

其中原因,除作品的藝術含量豐富外,當然與作品字數較多也有直接關聯。然而,有一件作品是個例外,它就是趙孟頫為“中庭老”書寫的一件行書七絕詩冊。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我們看到上面的“想”字,很明顯筆法出二王。但是對於臨摹學習,趙孟頫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趙孟頫晚年最美的字,看懂他的“法”你一定受益


關於書法學習,趙孟頫還說: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他在臨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這些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或許有人會說,趙孟頫寫的時候可沒想這麼多!是的,他肯定不會想這些雞毛蒜皮的細節,但是你要明白,是因為他無需再想。而你,必須要看得清清楚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