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多種養老模式 為老人打造“花樣”晚年

神木多種養老模式 為老人打造“花樣”晚年

西部網訊(記者 熊惠玲 通訊員 王志芳)“每個人都會變老,每個人都需要養老。對於老年人而言,最關心的莫過於如何安享晚年。”神木市民白珍珠說。老有所居,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是所有人的樸素願望。春風化雨浸潤著黃土地,也給黃土地上的神木老年人帶來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在家養老:仍吻合大多數老年人的心願

常言道,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在我國,家庭養老具有數千年傳統,家不僅是自己的居所,也是心靈的港灣。在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下,在家養老也是現在大多數老年人的心願。

“在家養老”是目前神木最主要、最基本的養老方式。從現狀看,70%以上的老人願意呆在家。“在家養老”是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或者與兒女們居住在一起,得到包括經濟上的贍養,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三方面供養的一種養老方式。

近年來,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小轎車,每逢節假日,子女們可以回家陪陪老人。社區、鎮辦工作人員,社會愛心人士也會不定期去村民或居民家裡走訪,幫他們幹家務,和他們談談心,讓空巢老人不空心。

“子女平日裡不僅要忙工作,閒暇還要教育孫輩,無法兩頭兼顧。”錦界鎮河灣村張國銀說,“兒女有時間總會回家來,給我們買吃買喝,現在我們身體還硬朗,也用不著他們守在跟前照看,況且政策上對我們老年人也十分照顧,每年每人還可領到600元的高齡保健費。”

在自己土生土長的農村老家住的安心,住的自在。“農忙的時候就幹農活,不忙的時候就閒著。現在手頭寬裕了,生活質量也比以前提高了,每年還能和村裡的人一起去外面轉一圈。”爾林兔鎮木獨兔村王琴琴笑著說。

前幾年,張三三的老伴去世了,兒子不放心她一個人在農村老家,就將她接到城裡。“兒子兒媳白天上班,我就幫著把家裡的衛生打掃好,有時候下樓轉一圈就上樓了,小區內沒有一個認識的人,一開始覺得特別不習慣。”回憶起剛來到城裡的情形,張三三說,“後來,孫子出生了,買菜做飯,洗洗涮涮,照顧兒子一家的生活起居,一下子就有得忙了。”她坦言,孩子就是家裡的“開心果”,每天陪伴孩子也很開心。因為經常帶孩子下樓玩,漸漸地認識了跟她一樣幫著子女帶孩子的老年人,她們一起帶孩子。現在孩子已經上了幼兒園,空了還去廣場或者社區的活動中心健健身,進進出出,忙裡忙外,看著兒孫繞膝,一家人熱熱鬧鬧的,張三三精神比之前好多了。

在神木,老人跟兒女們一起居住,不僅可以拉近祖孫之間的距離,而且還可幫助子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花甲之年,老人不僅享受子孫繞膝、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也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神木多种养老模式 为老人打造“花样”晚年

機構養老:給老人不是家勝似家的溫暖

目前,神木建成養老機構36家,共有機構養老床位 3356 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50張。高齡津貼、失能補貼制度全面落實,為高齡或貧困失能老人兜住穩穩的幸福。

2008年神木開始籌建第一家養老院,取名神木中心敬老院。10多年的時間裡,這裡經歷了從廣袤的沙灘地變成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可容納380位老人的集生活娛樂、頤養康健、休閒養老於一體的標準化服務中心,這個巨大的變化,是神木五保戶等老年人們頤養天年的樂園。

到養老院採訪時,恰逢午飯時間,有菜有湯、葷素搭配,包心菜炒肉片、西紅柿炒雞蛋等,非常適合老人們的口味。“行動自如的老人齊聚食堂,邊吃邊聊,腿腳不便的老人,則由專人將飯菜送到房間裡。”該院院長張春豔說。

為了增進和豐富老年人的業餘生活,該院組織老年人參與扭秧歌、吹笛子、拉二胡、唱歌等各種活動,從而增添他們的生活樂趣。

今年66歲的郭銀珠,是神木鎮欄杆堡人,之前,一直在內蒙古打工。2017年7月夫妻二人返鄉入住這裡,開始了他們溫暖的晚年生活。“這裡的居住條件、飲食和服務都很好,讓我們有了家的感覺。”郭銀珠說,“我們經常去活動室鍛鍊身體,扭秧歌活動活動筋骨,或者跟幾個牌友一起打牌,電視室裡看電視,一天也總是樂呵呵的。以前,我從來沒有想過老年生活還能這麼豐富多彩。”

神木多种养老模式 为老人打造“花样”晚年

醫養結合:老年人享受高質量醫療服務

隨著年齡增大,老年人的生理機能開始衰退,甚至出現失能,而子女們又不能時時刻刻守在身邊,要求他們把這些老人照顧得妥妥帖帖,不太現實,為老人請一個專職保姆,每天也得近200塊的費用,這對於一般家庭來說壓力真的很大。

“這裡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和配套設施,對我母親的腿部恢復也有好處,而且收費也合理。”張掉新的兒子說。今年88歲的張掉新平常由兒子兒媳照顧生活起居,4個月前摔了一跤,腿部出現骨折,但兒子和媳婦並沒有專業的醫療護理能力,經過商量將她送來惠民醫院醫養結合中心。“我在這裡被照顧的很好,降壓藥也有人專門悉心叮囑我,讓我按時吃,還有專門的護理人員給我做康復治療,現在我的腿都能行動自如了。”張掉新說。

今年75歲的李順順,患有高血壓、腦梗後遺症等多個病症,2018年8月入住惠民醫養結合養老中心就得到了實時的醫療監護和生活護理。說起在這裡的服務和設施,李順順一個勁地豎起大拇指。“一遇到天氣變化,我就會犯病,以前每次都是由兒女領著去醫院治療,每個月都要跑醫院幾回,特別折騰。現在,我遇到不舒服的情況按床邊的呼叫系統,就有醫護人員及時為我診治,很方便。”李順順說,因為犯病的時候治療及時,他的精神狀態也比之前好多了。

“我們將醫療、養老、康復融合起來,對老年人進行高質量全方位的服務。在這裡,老年人有病就地治病,沒病就安心養老。在養老模式下的老年人遇到緊急情況,只要按床邊的按鈕,我們的醫護人員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對老年人給予各項基礎檢查及常規的臨床治療。”惠民醫養結合養老中心院長王進義介紹說。

今年以來,神木市以保障失能、半失能兜底保障對象的基本生存和健康權益為目標,通過創新“醫養結合”的健康託管模式,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對建檔立卡兜底保障對象中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在惠民醫養結合養老中心進行集中養護,實現了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的無縫銜接,真正有效地解決了“老無所養、老無所醫”的這一養老難題。

文化養老:老年人安享晚年的精神享受

如今,在神木,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不再選擇靠街頭聊天、打牌等消磨時間,而是活躍在各個廣場、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大學、鎮辦文化站、村委會文化活動中心裡,閱讀、跳舞、學聲樂……記者在走訪中看到,寫書法、練舞蹈等各類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已融入很多社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近年來,神木依託老年大學開展特色辦學做活文化養老主陣地,進一步促進文化養老全面發展。“我們通過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形式和內容,充分調動老年人參與文化生活的熱情,積極鼓勵、引導老年人參與文化建設,使老年人作為主體參與到文化養老的體系建設中來。讓他們老有所學、老有所長、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年大學校長折威龍說。

老年大學作為可供老年人學習、健身、娛樂,開展比賽的綜合性活動場所,是“老有所學、老有所教”的主陣地,是神木文化養老的第一平臺,開設包括有舞蹈、二胡、葫蘆絲等20個專業,42個教學班,在校學員2500餘人。其根據老年人的身體特點,每年都會圍繞全年重大節慶日,開展了一系列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老年人的主題活動。成立老年大學合唱班,並組織聲樂班、晉劇班等開展室外課堂,不僅增強了老年人參與活動的興趣,也為他們發揮作用、展示風采提供了機會和平臺。在這裡,老幹部們學習了知識,鍛鍊了身體,廣交了朋友,陶冶了情操。

現在,神木市老年大學成立農科路社區教學點和南郊分校,並逐步推進老年教育向社區、鎮辦延伸,使我市老幹部、老年人能夠方便入學、就近入學。充分發揮老年大學開展老年教育主渠道作用,促進社區老年教育服務體系更好完善,進一步提升我市老年教育水平。

此外,神木在組織為老年人做好事、獻愛心的同時,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健康有益的老年文化體育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老年人在新時代積極發揮正能量,增強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幸福感。今年,在神木人民大禮堂舉辦了“盛世歡歌迎國慶·情暖麟州話重陽”晚會,表演節目精彩紛呈,為老年人獻上了一場視覺和精神上的盛宴。另外,還為各鎮(街)行政村、各養老院及退休老幹部們訂閱《陝西老年報》,來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