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糧油:從玉米到大米 我們的糧食市場究竟怎麼了?

近日,一則關於2018年稻穀競價交易的信息引起每日糧油的關注,消息稱,截至7月24日,今年通過國家交易糧食交易中心公開競價成交的託市稻穀為701萬噸(不含定向銷售),2017年全年為1031萬噸。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只有專注於這個產業走向的會發現問題:截止目前,臨儲玉米成交量已經突破了5500萬噸,而在2017年臨儲玉米成交總量為5400多萬噸。

一個700萬噸,一個5500萬噸;再一個1031萬噸,一個5400多萬噸,大米和玉米市場冰火兩重天的背後,折射出的是我們的糧食供給怎麼了?結構性問題還是我們的方向錯了?

  • 糧食市場的怪現象最先就是從“稻強米弱”開始的

與普通農戶關心糧食價格不同,近年來,隨著麥強面弱、稻強米弱等現象的出現,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意識到我們在糧油領域實施多年的價格支持措施出現了問題,對市場的干預已經到了必須改革的地步。

每日糧油:從玉米到大米 我們的糧食市場究竟怎麼了?

稻穀最低收購價格變化情況(單位:元/公斤)資料來源:wind

數據顯示,我國自2004年開始在稻穀主產區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由於國家稻穀收購價格高於市場價,因此,稻穀市場呈現出收購價格高,而下游大米價格相對較弱的趨勢。

從客觀角度評價,一斤小麥或稻穀上漲一兩分錢,對於我國當前這種小農經濟來講,對每家每戶的收入不會增長多少,但它的擴散效應就像水中的波紋一樣,越往外圈波紋越大,很多加工企業呈現加工多虧的多的怪現象。隨後這一現象逐漸轉移至小麥市場。

2014年全國大米入統企業8500多個,生產大米1億多噸,銷售收入4000多億元,實現利潤4億多元,平均每家利潤不足5萬元。其中,“中國糧食第一股”的金健米業自1998年上市以來,盈利時百萬或千萬,可一虧就是上億元;“中國農業第一股”的北大荒前些年“揮淚”甩賣大米業務。

更有數據顯示,2016年20家新三板大米概念股實現淨利潤1.79億元,較2015年的1.43億元同比增加0.36億元,增幅達25.17%。儘管增幅不小,但這20家大米公司的平均年利潤不足900萬元!這甚至不足以在北京買一套房產。

  •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喜歡做倉儲

與糧食加工微利,甚至一不小心就出現虧損不同,這十多年的糧食市場實實在在的是養活了一批倉儲企業,就連之前基層已經快消消亡的地方小糧管所也牛氣了起來,但在不少糧食人感嘆春天又來的時候,我們的糧食產業卻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黑。

而做倉儲業務的簡單之處在於,只要能拿到政策收購指標,就等於拿到了一年的正常利潤——考慮到政策性業務一般利潤要高於市場,其中的分潤空間也就顯得非常充足。

每日糧油:從玉米到大米 我們的糧食市場究竟怎麼了?

因此,建倉庫、搶糧源,是這幾年涉糧企業的主業,從收購到保管再到出庫,每一個環節都有國家財政在後方護航。

正如之前每日糧油在文字中所描述的那樣:因連年政策性收儲導致糧食庫存壓力大增,但相對於單個農戶每年多增收一二百元,這部分糧食的收購、保管及銀行利息卻是在家種地的農民永遠無法想象的!

  • 新糧入庫陳米上市,打造糧食品牌難上加難

大米、麵粉等下游商品價格為什麼不能漲起來?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就目前來看,國產糧油除了食用油市場,大米和麵粉沒有有價值的大品牌,提交銷售很難。

早前江蘇經濟報在一篇《“稻強米弱”引發米業“利潤危機”》報道中有過這樣的一段描述:“去年收購的稻穀存放到現在,僅保管、利息等就要一毛多一斤,算上加工成本、人員、電費,大米出廠價早已超出2元/斤,但進口大米到岸才1.7元/斤左右。”中月米業董事長葛忠奎說。

而曾經,我們也一度從這個角度覺得是進口大米衝擊了國內市場——如果從企業經營角度這樣考慮是沒問題的,但從產業角度這樣思考就顯得有些太幼稚了,進口大米中不是沒有高端大米,國內賣的最好的、價格最高的恰恰是進口大米。

直到2017年一篇關於南方企業新稻入庫陳米入市的報道才向普通消費者揭開了這層面紗。

每日糧油:從玉米到大米 我們的糧食市場究竟怎麼了?

由於大米加工利潤微薄,大米加工企業將每年收購的新稻穀送入糧庫賺取差價,然後通過陳稻輪換拍賣等方式低價採購陳糧進行加工。而這裡面的關係鏈條是,我國庫存稻穀競價交易資格有規定,競拍企業是“以稻穀為原料的加工用糧企業”。

因此,加工企業收購新糧賺取貿易利潤,然後採購陳糧加工維持自己的競拍資格——這就是農業領域中的“劣幣驅良幣”。

  • 調結構去庫存能否解決困境

據來自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原國家糧食局)新聞發言人陳書玉在年初的一段採訪顯示,2017年全年我國共收購糧食8500億斤,消化政策性糧食庫存1690億斤,政策性玉米庫存比歷史最高點下降28%。

此外,在這一輪的去庫存過程中,我們也逐漸對一些糧油市場的品種供需結構趨勢有了新的瞭解。在以往我們大談糧食供應壓力、談到政策性庫存龐大的時候,總是以玉米為例,但現在的情況來看,若不改變種植結構,或許玉米未來的需求將會出現供給緊張的局面。

而在稻穀市場,這一最有可能實現品牌認知度,並通過品牌塑造提升農業價值的品種,其供應的約束已經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儘管我們在稻穀種子研發領域具有比肩世界頂尖的技術,但長久的低質低價,對種植者、消費者來講都不是好事。

每日糧油:從玉米到大米 我們的糧食市場究竟怎麼了?

就在最近,隨著糧食市場大環境的變化,國務院辦公廳對外發布《關於開展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大清查的通知》(國辦發〔2018〕61號),正式宣告對國家政策性糧食庫存進行摸底清查!

根據通知內容,本次清查主要是政策性糧食的數量和質量,包括中央儲備糧、最低收購價糧、國家臨時存儲糧、國家一次性儲備糧、地方儲備糧等。

注:文中意見觀點來自每日糧油個人認知,僅供參考。文中數據來自市場公開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