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项目一定要发币吗?发币的目的什么?

进入2018年,区块链技术迎来了一波新的爆发,区块链技术迅速超越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新兴技术,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技术之一。

目前,区块链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但是依托区块链技术的虚拟货币,却成为众矢之的。有人说,虚拟货币阻碍了区块链行业的发展,但也有人说,虚拟货币是区块链发展的动力,到底孰是孰非呢?

大家知道,国家一直提倡说“无币”区块链。就是要链不要币,支持技术开发,不支持发币。

当然,这里的币,就是我们常说的TOKEN,原指在计算机身份认证中是令牌(临时)的意思,随着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普及,人们对于TOKEN的翻译多种多样,包括代币、积分、证书、标识、指标等等。

市场上对于TOKEN的理解主要分两类。

第一类,99%的人觉得TOKEN是代币的意思,因为99.9%项目也是这么做的。成立一个基金会,建个网站,写一份白皮书,然后就ICO了,因为项目大部分还处于概念阶段,TOKEN本身除了交易并无其他意义,所以人们叫它代币,某种程度上执行了货币的功能。

第二类,专业人士和机构更愿意将TOKEN翻译为权益证明,或者说是通证。比如一个人的身份证明、学历证明、股权、债券、积分、票据等,都因权益证明而具有真实性,不可篡改性。每一个权益证明通过密码学的保护而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所以,区块链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还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和组织方式,甚至是一种全新的思维。

那么,区块链项目一定要发币吗?

回答:可以不发币。不是所有的区块链项目都要发币,而发币的也不一定是区块链项目。

比如联盟链,就不需要发币。比如腾讯的q币,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币,但不是区块链项目。

所以,二者没有相关联性,但如果是公链就需要发币。为什么呢?

我们以比特币为例子。比特币系统作为公有链必须依赖币的存在。公有链通过世界各地分布的节点来获得其系统的稳定性和不可篡改性,而这些性质是公有链赖以生存的根本。

试想一下,如果比特币系统不稳定或者可以轻易篡改,那么比特币将一文不值。这些节点,必须是有好多参与者动态构建的,而不是某一个或几个公司设立的,否则等同于私有链或联盟链。这些节点的存在,必然需要某种激励的存在,否则这些节点的构建者为什么要参与你这个系统呢。与这种激励必须与区块链系统是一体的,必须是币。

为什么币圈,总有人发币,却没看到几个项目落地?

答案——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发币的目的是为了募资资金,然后用筹得的钱来运营或推动某种商业模式的落地。

通过通证,合理地激励产出,才能改变生产关系,发挥区块链的价值。因此,项目一定要有TOKEN,TOKEN可以更快的推进项目的发展,TOKEN解决了激励、共识的问题,激励解决了自治问题,正向自治的经济生态体系加上区块链底层技术是一个完美的结合。

如果这种商业模式后期非常有前途,那么这个代币的币价就会上涨。而如果商业模式没有了价值,币价就会下跌甚至归零。

而那些没有项目支撑的代币就被称为空气币。可悲的是,在我们这个市场里面90%以上的都是空气项目。

写在最后:

看完上面这些,我们可以得出这条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发币,而发币、上交易所的项目也不一定是真正可以落地的应用。

有些币在在交易所很活跃,但这其中,真正落地的项目其实屈指可数。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监管,使得很多人蹭热点圈钱的作恶成本很低,而套利空间却很高,大多数人只求眼前既得利益,不顾长远发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就是国家加强监管,更加关注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的应用。更多的项目落地才能真正挤走币圈里的空气项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