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茶葉,栽竹子,一羣浙江人在崇陽寫下綠色的故事

酷暑伏日,鳥鳴蟬噪。

崇陽縣桂花泉鎮種植大戶夏文強的雷竹林中,青翠微涼。

“以前從來沒想過,自己會與雷竹結緣;更沒想過,這雷竹會撐起我家一片天。我最感謝的是蔣師傅!”夏文強說。

蔣師傅何許人也?

蔣國慶,浙江人在崇陽的“竹二代”。

咬定青山不放鬆 ,兩代人18年種雷竹

種茶葉,栽竹子,一群浙江人在崇陽寫下綠色的故事

種茶葉,栽竹子,一群浙江人在崇陽寫下綠色的故事

雷竹原產於浙江臨安、安吉、餘杭,崇陽1994年開始引種種植,1998年大面積推廣。

1999年,崇陽決定將雷竹產業作為富民強縣主導產業來抓,並從浙江引進雷竹 100 多萬株,主要支持貧困戶種植,面積迅速發展到1 萬多畝。為引進雷竹技術人才,該縣主要領導前往浙江臨安招商,經當地林業局引薦,蔣長富和葉瓊夫妻倆進入了他們的視線。

“我們有大面積的基地,但缺乏技術,請你來我們這裡帶頭示範,崇陽人民不會忘記你!……”縣領導好說歹勸,而歷經三年大饑荒的蔣長富和葉瓊深知貧困地區群眾的不容易,最終點頭應允。

2000年,夫妻二人兌現承諾,懷揣著“和當地百姓一起賺錢”的信念來到崇陽,承包230 多畝荒地種雷竹。

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箇中艱辛可想而知。夫妻倆倔強而又執著。為避免破壞雷竹苗,他們在深山竹園裡搭建小帳篷,一住就是3年。

為打開武漢這個又近又大的銷售市場,他們堅持每天將貨發到白沙洲,全以商販願意接受的價格出售,賣不完的轉發上海、浙江等傳統市場。當時武漢市民不認識也不食用雷竹,葉瓊就帶著鍋灶在菜場“現炒現賣”,免費讓人品嚐。

夫妻倆的所說所為,也深深影響著兒子蔣國慶。

蔣國慶從小熟悉雷竹種植。2006年,他帶著家鄉10多名鄉土技術人才,來到崇陽“另立山頭”,在桂花泉鎮承包1000多畝基地種雷竹。通過高投入、高標準管理,培養高產竹園,同時不斷探索冬季覆蓋增溫技術,使得春筍冬出,高價時可賣到40元/斤。

蔣國慶有“更多的”考慮。他要讓“更多的”崇陽雷竹賣到“更多的”地方去,把桂花泉鎮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名副其實的雷竹大鎮。他前往成都、重慶、深圳等地打市場。市場供不應求後,他又同母親的基地聯合,與當地 10 多戶販銷大戶聯營,搞長途販運,以崇陽為中部樞紐,建立起“全國雷竹貿易市場”。構建網上淘寶平臺,實現崇陽雷竹“賣全國”、“賣全球”。2008年,蔣國慶註冊成立崇陽長富雷竹專業合作社,本著“利益共享、入社自願、離社自由”的原則,鼓勵、支持周邊村民發展雷竹。

“不把這裡的雷竹產業帶起來,我絕不回浙江!” 蔣國慶越幹越來勁,越幹越倔犟。

目前,蔣國慶已擔任桂花村第一書記,並於2016年當選為咸寧市人大代表。通過基地的示範帶動、銷售服務、技術培訓,現在他的合作社有網格社員46戶,竹林面積3000餘畝。

“瀟灑執著,獨守寒夏;做根青竹,以山為家”——這是老蔣寫的勵志詩。

滿坡盡聞茶芬芳,綠了青山白了頭

種茶葉,栽竹子,一群浙江人在崇陽寫下綠色的故事

種茶葉,栽竹子,一群浙江人在崇陽寫下綠色的故事

來崇陽整整10年,他親歷了崇陽白茶從無到有、從點到面,不覺間,綠了青山白了頭……

浙商葛小峰在崇陽也算是一個“傳奇”,“只是因為與崇陽的山水對上了眼”。

葛小峰原本是浙江省安吉縣皈山鄉的商販。2008年,他來崇陽遊玩時,看到農村荒廢的土地,無比心疼。也就是那次,定下了他與崇陽土地的情緣。 那年,他攜資3200多萬元來到青山鎮,流轉了500畝荒山,把家鄉獨有的白茶茶種及栽培技術帶到山上,成為崇陽種植白茶的第一人。之後,他逐年擴大種植面積,發展至今已有白茶2000畝,黃茶1000畝,成為崇陽縣現代農業的示範亮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地人的就業難題。後來,他還組建崇陽縣青港白茶專業合作社,並躋身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成功使“雋水源”白茶成為市級知名商標。

一花開,百花開。在葛小峰的帶動下,一大批浙商開始抱團進軍崇陽茶產業。

2012年,來自紹興的盛華東攜資500萬元,舉家搬遷來到沙坪鎮黃茆村開荒建茶園。截至今年,他們已經在黃茆村待了整六年。夫妻倆每天吃住在山上,天沒亮就起床幹活,天黑了還在外勞作。常年的太陽暴曬,使得他倆看起來比別人都要黑。至今,他的基地從最初的500畝白茶,已擴展至1500多畝,珍稀白茶、黃茶、黃金牙市場緊俏;夫妻倆還養雞、種水果,發展家庭農場,帶動了周邊400多人打工緻富……

2013年,松陽客商毛建華來到銅鐘鄉,率先投資110萬元,建起80畝專業茶葉基地,以此為支點,撬開了該鄉種茶致富之路。發展至今,他已新建茶葉基地1500畝,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並大力自主創新,促進茶產業升級換代,收穫頗豐。

幾年間,崇陽共引來了26家外省企業、老闆,共攜資1.5億元開發茶葉產業,創建茶葉規模基地。目前,全縣新建茶葉基地5萬畝,其中,外地老闆建基地4.1萬畝,白茶、黃茶等名優茶佔基地面積的56%,形成了綠茶、白茶、黃茶、黑茶、野生甜茶等多品種茶共同開發的格局。

灑下汗水,垂下綠蔭,美了山村,富了百姓

種茶葉,栽竹子,一群浙江人在崇陽寫下綠色的故事

在崇陽,像葉瓊、蔣國慶一樣種竹的浙江人已有22位,他們先後承包或興建基地9個。目前,該縣雷竹達2萬畝,鮮筍年產量3600萬斤,收入7000萬元。種植雷竹的農戶1.1萬戶,年收入最高的達200萬元。

除了種植茶葉、雷竹外,近年來,還有不少浙江老闆攜資到崇陽種植水稻。他們把崇陽當作自己的“第二故土”,依靠勤勞的雙手,吃別人吃不了的苦,幹別人幹不了的活,把各種不可能變為可能。

“走在大街上,他們其貌不揚,學歷不高,但他們勤勞執著。”沙坪鎮幹部楊西平說,浙江人在崇陽拓荒播綠,不僅帶來了資金和項目,還帶來了他們的經營理念、創業精神。

“在浙江老闆的影響下,身邊很多人逐步遠離牌桌,開始勤勞耕作!”黃茆村村支部書記楊進良感慨,浙江人帶來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理念,更帶來了脫貧致富的信念!

“崇陽很多人都在說我們‘浙江模式’、‘浙江經驗’、‘浙江現象’,其實我們只是敢於投入,捨得花很多年時間,傾盡全部精力來管理,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而已。”浙商盛華東說,浙江人之所以能在崇陽堅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當然還因為這裡政府的好政策,這裡的好山好水好生態。

種茶葉,栽竹子,一群浙江人在崇陽寫下綠色的故事

崇陽是“水滴石穿”成語的發源地。浙江人在崇陽開荒播綠,又何嘗不是一個滴水穿石的過程呢!

把他鄉當故鄉,把他人當親人,把他業當自業,浙江人,你在他鄉還好嗎?

亭亭玉立的雷竹,綠葉婆娑的茶園,滿畈飄香的稻穀,答案寫在那山那水間,也寫在崇陽人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