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陽縣橫山村變化翻天覆地 產業興基礎設施完善

崇阳县横山村变化翻天覆地 产业兴基础设施完善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麗婭 通訊員 吳端容 蘭水月

“脫貧了,你們以後還會來嗎?” 19日,崇陽縣桂花泉鎮橫山村,74歲的鄧賢德老人握著縣人民醫院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熊鴻的手,再三問道。當天,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對2018年貧困縣退出進行公示,崇陽縣在列。消息傳到橫山村後,村民們感慨不已。

橫山村是崇陽縣5個深度貧困村之一。2017年3月,縣人民醫院聯繫該村結對幫扶。

“他們來後,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民們說。

村民有了“私人醫生”

“橫山村地處大山的半腰,‘上不巴天,下不趴地’。一條狹窄的水泥路是與外界的唯一通道。”村支書楊智鵬說,工作隊到來時,這裡村級辦公陣地破敗不堪,沒有村衛生室,沒有活動中心,連飲水都難以保障。再加上前幾年的特大洪災,道路損毀嚴重,通行都有問題。

從進駐那一天起,工作隊成員吃住在村,每天挨家挨戶走訪,瞭解村民情況,掌握村民需求。全村大事小情,村民反映的問題和困難,每一項都記得清清楚楚,並幫助村裡找項目、投資金。

“如果不是他們,我現在仍是個瞎子。”鄧賢德老人說。 6年前,他因腦血栓導致雙眼失明,由於山高路遠又沒錢,一直沒能去醫院治療。他的責任幫扶人陳紅剛第一次走訪時,發現老人患的是白內障,便把老人接到醫院進行免費手術,老人重獲光明。

“住院時,他們請我吃飯,給我送水果。這一年多來,我每個月要吃兩盒降壓藥,也是他們免費送來的。”鄧賢德說,眼睛治好後,他又養了4頭牛和3只豬,去年老倆口存款達3萬多元。

“免費治病不說,我還‘賺’了錢!”一組貧困戶楊超義也患有白內障,免費手術後,醫生們還送上300元慰問金。

去年年初,工作隊隊員王晚婭到六組貧困戶劉開封家走訪時,發現她精神萎靡,馬上開車送她去醫院……

“留在村裡的都是些老人和殘疾人,工作隊到來後,義務給村民們當起了‘私人醫生’。”楊智鵬說。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全村山林3802畝,以楠竹為主。6個組183戶,90%以上都會編筲箕,這一手工藝傳承了幾百年,連縣誌上都記載過。”去年7月,工作隊決定以竹編產業作為村民脫貧致富的主打產業。

去年8月,該村投資20多萬元,建成200多平米的竹製品扶貧車間。去年11月投入使用時,全村30多名手藝人齊聚編織筲箕。工作隊又通過網絡等渠道,為扶貧車間打開銷售渠道,如今,橫山筲箕訂單不斷。今年3月,該村舉辦首屆竹編技藝比賽,進一步挖掘、傳承和發揚傳統竹編工藝,變“傳統手工藝”為“鄉村產業振興利器”。

根據橫山村的現狀,工作隊籌資40多萬元對該村的道路進行整修。

“進村到組的路修通了,村民們還希望能將入戶的道路進行整修。經過討論,最終決定以‘公家出一半、村民自籌一半’的方式解決資金難題。”熊鴻說,如今,橫山村家家戶戶門前都有了一條3米寬的水泥路。

“這裡以前是個6米多深的巨坑,因緊鄰馬路存在著安全隱患。”在橫山村新建的文化廣場旁,村民們告訴記者,去年,工作隊將大坑填埋後改建成了文化廣場。如今,這裡已成為村民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開展,該村新的黨群服務中心,水利、電力、通訊等設施也逐步建成。產業興了,基礎設施完善了,曾經的貧困村面貌煥然一新。

幫扶之恩群眾難忘

“工作隊剛來時,很多人都質疑:又是搞形式、做樣子,他們能給咱解決啥?經過接觸,我完全相信了工作隊,他們的付出鄉親們都看在眼裡。”這是鄧賢德老伴兒胡何球的心裡話。

“天寒地凍時,橫山村漫山都是冰凌,他們開著自家轎車進村入戶,由於路況差,車輛剮蹭底盤和扎破輪胎是家常便飯。”70歲的鄧賢雲老人目睹工作隊員冒著嚴寒在路邊摸黑修車。

“他們不僅是我們的‘私人醫生’,還是我們的‘郵遞員’,每次筲箕編好後,都是他們開車幫忙運出去,有時是直接送到客戶手中,有時是送到寄快遞的地方。”筲箕編織能手餘賢良感激地說。

“我們的工作隊裡,很多職工晚上上夜班,白天接著入戶。還有不少職工本身就是病人,放假卻不能休息,而要入戶走訪。”縣人民醫院院長張祖德說。

駐村工作隊員吉勤是縣醫院的工會主席, 父親做手術時他都無法照顧,只能由上夜班的妻子照顧。

“橫山村變了,他們辛苦了,這份恩情我們會牢記心中。”村民餘賢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