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类可以单性繁殖

如果人类可以单性繁殖

一个82年的姑娘,开着车,突然问坐在副驾的我,“你说要男人有啥用?我爸退休在家每天啥也不干,最多就是拖个地,还不停的唠叨,感觉很烦。”

她是一名高校教师,博士学历,长相身材,家庭背景等各方面条件均不错,单身。

她这个问题,大概是很多现代女性共同的疑问吧?

01

时代不同了,世界女性尤其是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因为女性就业率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女性思想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解放、改变、崛起,如果说以反缠足为切入点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种强调妇女是中国重要的一部分、平等对待妇女的思想自辛亥革命后开始深入人心。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巨大蜕变,同样,缠在女性思想上有厚又重的布也在不断撕开。

曾经为了婚姻家庭甘愿付出甚至牺牲一切的女性(当然,也有很多是因为经济不独立的原因),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家庭内部地位提升的同时,对社会地位的期待和要求更加显著。

主动不婚族,姐弟恋、单身妈妈等群体人数也逐渐增加。

同时,随着95后人群成为离婚大军,离婚这个曾经被视为人生污点甚至家族耻辱的行为,社会包容度和人们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离婚率猛增的同时父母“逼婚”也成为普遍现象。

逼婚的另一面,是人们对婚姻的依赖越来越低。

换句话说,就是人们没觉得人生一定要结婚,单身独居也挺好。

甚至很多人会想如果婚姻不再能让其获益,还可能使其在世俗中越陷越深,终日面对一地鸡毛抑或一滩烂泥时,那婚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据报道,美国的独居家庭接近30%,日本接近40%,虽然在中国,没有类似的统计数据。

但通过周围的一些社会现象,也可见一斑。

比如:曾经被奉为幸福典范的“四世同堂”已经绝迹,多数年轻人,一结婚就会和父母“分家”,还有一些人,即便没结婚,到了一定年龄,也会选择与父母分开居住。

享受自由,忍受孤独。

是大多数独居青年的真实写照。

02

婚姻使人习惯了某些好处,所以,人们视这些好处为理所应当,但同时,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被不断凸显。

于是,人们觉得痛苦,忘了关的窗户,忘了拖的地板,吵闹的电视都能引发难以想象的愤怒和恨不得想掐死对方的争吵。

在婚后的两性关系中,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婚姻意味着承诺要与配偶以外的异性保持距离,即便很多时候这一点并未被严格遵守,但仍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有人觉得它被束缚了,要主张自由。

有人视它为缰绳,努力克制欲望,远离可能产生欲望的一切场合。

不得不承认,婚姻制度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制度,而非人性。

那什么是符合人性的呢?

向往自由和爱才是人性。

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纯粹的爱和绝对的自由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可以说要有一种甘愿英勇就义,随时献身的气魄和决心。

这一点就很类似于革命者。

03

在作家蒋勋的心里,我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卓文君就是个革命者,因为她听到父亲的威胁后,当场与父亲决裂,和司马相如私奔。

卓文君所进行的革命,恐怕是比项羽、荆轲更难的。

我们看到男性的革命者总会以决绝的姿态出走,情绪非常悲壮,得到许多人的认同;而女性的革命少了壮烈的气氛,却是加倍困难,因为捆绑在女性身上的枷锁远多于男性,当她要颠覆所有的礼教、道德加诸在她身上的束缚时,是一场伟大却不容易被理解的革命。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到,”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形容私奔后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身着粗衣在街头卖酒为生的场景。

司马迁真了不起,他没有用道德议论卓文君,他用真正自我的出走去歌颂这个敢作敢当的女子,二千年后,今日的我们还在讨论一个女人的贞洁。

没错,司马相如最后变了心,但至于“敢作敢当”的结局是对是错,是她个人的事,与别人无关。

管承担怎样的压力和结果,都无怨无悔就是一个革命者应有的姿态。

作家祝羽捷在《世界从不寂静》一书中写道,我愿意为了生命中为数不多的甜蜜相遇和快乐瞬间,忍耐生命中为数很多的孤独等待和平淡庸常。

孤独从来不是一个不好的词语,它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来,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总之,不管怎样选择,但愿你都能有一个革命者应有的姿态,同时,要明白婚姻从来不是一种救赎的方式,更不是人生圆满的开始。

那么,如果人类可以单性繁殖,你还会结婚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