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游馬鞍山

馬鞍山,一個熟悉卻怎麼也讓我對不上號的地方。去年也是這個季節,我驅車前往趙家河,路過馬鞍山,當時就驚詫馬鞍山的綠,驚詫這裡的鐘靈毓秀。後來,我又從幾個文友的文筆裡讀過幾篇關於馬鞍山的文章,馬鞍山算是在心底落下了一個不錯的印記。

每一個地名都會有傳說,或者一定的來歷。馬鞍山的外形,遠遠看形似馬鞍,馬鞍山算是有了自己的名字。馬鞍山由南至北有九個突顯秀氣的嶺頭,當地人也叫九連峰。也有一種說法,馬鞍山最早叫四明山,具體怎麼個來歷,又有怎樣的傳奇故事,問及當地人,也沒有個統一的說法,查閱當地史料也沒有什麼記載,我暫切沒有再進一步探究。

初遊馬鞍山

從山脈的類型看,有綿延數千裡、奇險巍峨的雄山,有低矮茂密、錯落有致的秀山,也有光禿禿、丘嶺類的土山或半石山。在我眼裡看來,馬鞍山既不奇險巍峨,也不屬於光禿禿的窮山,這裡山巒起伏,樹木芊芊,有一層厚厚的植被覆蓋,山上有土層,也有石頭,山不算高,不屬丘陵低矮的山坡,山上水不多,算不上山水馬鞍山。不過,離這不遠的趙家河,倒是山水相依,青山綠水,有點像桂林了。

所謂馬鞍山的秀氣與靈氣,與這裡的人工修建與自然風貌完美的組合而言。麥黃的季節,整個馬鞍山青枝綠葉,鬱鬱蔥蔥。山一旦染了綠,便有了生機,有了活力,給人以無限的暇想空間,可以林中漫步,可以邀友摘果,可以靜聽鳥鳴,也可以站在山峰一覽眾山小。要是在冬季,從山峰看,山村的路似一條條大大小小、曲曲折折的河流,不失是另一道景觀。而如今,所有的路不走到跟前是看不到的,就連村落也被這綠包裹的嚴嚴實實。因為綠,九連峰更襯托出它的秀氣來。山坳、半山腰的道觀、寺廟紅牆綠瓦,在這綠中,一股子靈氣自然而生。道觀的大門前那塊巨石上“道法自然”四個紅色大字是馬鞍山最有力的寫照。道觀、寺廟都還在建設當中,從規模看,過不了多久,這裡一定會香火繚繞、禪音嫋嫋。

初遊馬鞍山

這是我第一次走近馬鞍山,看著新修建而成的道觀、寺廟所建的地理位置,我不禁對隨同我們一起上山的朋友說,這麼好的一塊風水寶地,一定是仙家、道家首選之地,以前也一定也有道觀、寺廟在這裡而建。果然在新修道觀的山峰下方的山坳裡有幾間依山而建的舊房子,看來,這裡很早就是道家修道的地方。今天新修建的道觀、寺廟,也是以此為基礎修建而成的。

馬鞍山最缺的就是水,儘管山上大大小也修建了幾十個蓄水池,但我始終相信,“山秀必有水,秀山出靈水”。在半山腰的另一處寺廟旁,挖山洞時,一股清泉從洞中天然而出,雖然水不大,但我覺得已非常難能可貴了,加之不遠處的趙家河,這座山的秀氣與靈氣渾然一體了。

上午上山的時候,晴空萬里,烈日炎炎,汽車在曲曲彎彎的山路上盤繞而行,路兩邊時不時有石榴花點綴,隔不遠,就會有一座亭子在半山腰而建。這些亭子還沒有名字,如果給起個雅緻一點的名字,走走停停,坐坐看看,如果遇到細雨綿綿,若又是在秋,坐在亭子裡,便是在詩境裡了。

初遊馬鞍山

中午吃飯時,就在馬鞍山山頂的一座山莊裡,綠樹茵茵,涼風習習,和朋友一起品著茶、吃著美味、聊著天,自在逍遙,使人感到如坐雲端,遨遊於仙境,無限快活。吃過飯,天空不知從哪裡飄來成片的雲,我們在白雲與綠中沿著水泥路瀏覽著馬鞍山的景緻來,山峰、山谷、山腰、山村、麥田,我的心隨著山一景一物盪漾著,那醉人的綠啊,那金色的麥田,那錯落有致的山村,真可謂:日休前往馬鞍山,登眺秀峰盡收眼。廟廓綠林環抱中,麥田金色又豐產。

叢林中我叫不名子的花還開著,有些樹梢頭的葉子是多彩的,在這綠海中點綴著,給馬鞍山又增添幾分看點。知了和其它的小鳥擠集在山上的樹木上,吱吱喳喳一陣,譁然齊飛,然後又輕輕點點的落在樹枝上,在整個濃密的山谷中鳴叫著。空山不見鳥,但聞囀鳴聲。飛向何處去,樹樹是棲居。這也是夏天山的一個妙處。

初遊馬鞍山

核桃樹在馬鞍山風景區裡算是有了些氣候,沿盤山路兩邊到處都是,青青核桃掛滿在枝條上,壓得枝條低垂,微風吹拂,搖擺著,像肥胖的女人扭動的腰枝。我突然想起小時候偷摘核桃的場景來,滿手被核桃皮染的黑乎乎,就連嘴唇也染的變了色。我又突然想起女人描的唇來,只是我染的顏色有一些難看罷了。

馬鞍山位於安陽縣馬家鄉嶺頭村,西接林州,南鄰鶴壁,是綿延八百里太行一段餘脈。如果不是這次閒遊,還真就錯過了馬鞍山最美的夏季。生命真的需要發現,在人生的長河,猶如乘一輕舟,不斷前行,不斷去發現河岸的亮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生命由此會因為你的不斷髮現而多彩起來。正若馬鞍山這座太行山脈不起眼的一道道小山嶺,這裡原本就是荒山野嶺,哀草連天,因為發現,因為人為地數十年如一日地開墾、修建、綠化,才成了如今秀氣與靈氣,外加一種愚公移山精神的一座森林公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