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高燒」不退 新政澆澆冷水降溫

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加強,國家對新能源產業的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的零排放、零汙染受到眾多消費者青睞,新能源市場也是持續火熱。在這火熱的背後面臨的可能卻是產能過剩,面對新能源車產能過剩的風險,相關部門發佈了新政給新能源行業降溫。


新能源汽車產業“高燒”不退 新政澆澆冷水降溫

一、行業動態

2017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創下歷史新高:全球能源機構近期發佈的2018年電動汽車展望報告顯示,2017年,電動汽車的新車銷量數量超100萬,比2016年增長了54%,創下歷史新高。

2018年1~5月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32.8萬輛:據中汽協數據,2018年1-5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均完成32.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22.9%和141.6%。2018年5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6萬輛和10.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85.6%和125.6%。

新能源汽車在2018年呈井噴式的發展,銷量逐步攀升,讓人感受到了新能源汽車的火爆程度,體現了新能源汽車在政策支持下的發展潛力。中汽協會秘書長助理陳士華也表示,根據目前市場情況預判,2018年產銷規模突破100萬輛可期。

二、各地發展政策

面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升溫,各地也是加大了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扶持。

廣州市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近日,廣州市發改委發佈《廣州市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若干政策(徵求意見稿)》,廣州今後將採用補助、貼息、獎勵、直接股權投資等方式,加大財政資金對本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促進提升產業水平。

為鼓勵居民綠色出行,廣州還將試行中心城區停車費及部分市域高(快)速公路通行費減免。全面啟用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對新能源汽車通行給予便利,試行新能源汽車在本市城市配送體系中可享受貨車通行優惠政策。

實行優惠、補貼政策,力爭到2018年全面實現公交電動化。到2020年底,廣州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累計將達20萬輛。

深圳禁止非純電動汽車註冊網約車:深圳擬於2018年7月31日前修訂《深圳市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禁止非純電動車輛新註冊為網絡預約出租車。

全市存量7500輛燃油巡遊出租車將在今年12月31日前更換為純電動車,基本實現巡遊出租車純電動化。同時,為配合車輛電動化舉措,年底以前,將新建出租車快速充電樁5200套以上,並在全市住宅區新建充電樁5000套以上。

雲南力爭3-5年內形成年產100萬輛新能源車能力:雲南省力爭3-5年內,全省形成年產100萬輛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實現年銷售收入2000億元,形成完整產業鏈。

三、發展態勢迅猛

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已經持續了好幾年,在國家的強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車行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

北京新能源車申請者超28萬:6月9日,北京小客車指標調控管理辦公室公佈,累計收到個人新能源小客車配置指標申請和確認延期的共289377個,與上期相比新增申請者數量5萬。按照規則,新申請指標已排至2024年後。

比亞迪5月新能源車銷量破1.4萬臺:比亞迪發佈的2018年5月產銷快報,5月銷售新能源汽車14241輛,環比小幅增長2.32%;1-5月累計銷售57796輛。據瞭解,2017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11.3萬臺,位列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的首位。

江淮汽車1-5月共銷售純電動乘用車18173輛:江淮汽車5月產銷快報顯示,新能源汽車方面,江淮汽車1-5月純電動乘用車累計產銷分別為18780輛和18173輛,累計同比分別156.35%和183.95%。

新能源汽車產業“高燒”不退 新政澆澆冷水降溫

四、政策之下的車企轉型

在政策的強力推動下,新能源汽車各方面火熱發展,各大汽車企業紛紛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加大了投入,新能源汽車漸成車企必爭之地。

奔馳smart轉型電動品牌:奔馳旗下smart品牌將在全球推動全面電動化,逐步轉型為純電動品牌,明年在美國和加拿大首先停售汽油版車型,未來在中國也將推動Smart電動化。

FCA集團重點研發新能源汽車:FCA集團計劃投入10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672億元)的資金用於電動汽車的研發中,以滿足日益嚴格的排放法規的要求。

五、新政降溫

儘管國家和各地推出了許多支持、補貼新能源汽車的政策,各汽車企業加大新能源的技術投入,但是現階段的科技水平,使得新能源汽車無論是續航里程還是充電時間等都遠遠不盡人意。

業內人士分析,隨著資本大量湧入,新能源汽車產業產能過剩的風險正在不斷累積,相關部門顯然已開始調整,正在展開對新能源行業的降溫。

工信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工信部正公開徵求對《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准入許可審查要求(徵求意見稿)》和《道路機動車輛產品准入許可審查要求(徵求意見稿)》的意見。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許可審查將有新要求。

生產企業准入許可適用於新建企業,以及產品生產能力和條件發生變化的企業,涉及企業政策符合性、產品設計開發能力、產品生產能力和條件、產品符合性、產品生產一致性保證能力、產品售後服務能力等六個方面內容。車輛產品准入許可審查要求則明確了各類車輛的技術要求和產品申報參數,其中也包括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行業調控趨緊:有關新能源汽車的各項政策陸續出臺,從《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到工信部陸續發佈的撤銷2201款新能源車型免購置稅公告,以及2016年與2017年新能源汽車企業補貼清算的通知,都反映出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調控正在逐步收緊。

純電動汽車准入門檻抬高:日前,國家發改委發佈《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總則中提到,“汽車整車和零部件投資項目均由地方投資主管部門實施備案管理。”該文件雖然並未提開放資質審批,卻對新建投資項目的管理權限和管理主體做出了新的規定。

補貼標準的細化,准入門檻的提高,都是為了引導和促進造車新勢力加速產業化步伐,提高產品的質量水平和生產能力,積極營造有利於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環境,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向優質化發展。

面對更加嚴峻的市場競爭和考驗,不管是傳統車企還是新能源車企都要把握核心技術,走科技創新之路,夯實基礎,迎接“後補貼”的挑戰和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