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天下的鐵浮屠,不敗神話背崽軍:這些精銳部隊的戰鬥力究竟如


縱橫天下的鐵浮屠,不敗神話背崽軍:這些精銳部隊的戰鬥力究竟如


兩宋之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和中原王朝戰爭不斷,各自也都出現了一些著名的精銳兵種,如平夏鐵鷂子、金軍鐵浮屠和岳家背嵬軍等。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兩宋期間的這些精銳部隊的真實情況。先來看著名的平夏鐵鷂子,人們往往將其視作西夏的精銳重騎兵。《宋史·兵志》中何常說:“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鷂子者……有山間部落謂之步跋子者。”平夏指的是居住在夏州的党項部落,長於騎戰;山間部落則是夏州以南橫山一帶的部落,擅長步戰,因此西夏統治者可能是分別取其長,建立了兩隻比較精銳的部隊。但實際上,“鐵鷂子”一詞最早見於契丹。《遼史·百官志》中有“左右鐵鷂子軍詳穩司”的機構,《遼史·高模翰傳》也記載此人曾在遼國“總左右鐵鷂子軍”。同樣,《遼史·蕭陽阿傳》中還有“歷鐵林、鐵鷂、大鷹三軍詳穩”的記載。看樣子,鐵林、鐵鷂和大鷹都是遼國精銳部隊的名稱。而西夏的精銳騎兵也叫“鐵鷂子”,可能是受到了契丹的影響。因為西夏第一代國主李繼遷就是在遼國的支持下建國的,他之前曾擔任遼國的“夏州管內番落使”,取契丹的兵種名稱來稱呼自己的部隊也是情理之中。


縱橫天下的鐵浮屠,不敗神話背崽軍:這些精銳部隊的戰鬥力究竟如

披重甲的西夏士兵

同樣有趣的是,金國其實也有“鐵鷂子”。《三朝北盟會編》中有記載,北宋末年胡直孺領兵一萬勤王,“至襄邑遇鐵鷂子百餘騎,一萬之眾不戰而潰,直孺為金人所獲。”但從現有的史料看不到金國有像遼和西夏那樣組建鐵鷂子軍的記載。因此筆者認為,鐵鷂子其實最初是遼國一支精銳騎兵部隊的名稱,後來被西夏繼承,而宋人也受此影響,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鐵甲騎兵統稱為鐵鷂子,但這兩者意義是不同的。


縱橫天下的鐵浮屠,不敗神話背崽軍:這些精銳部隊的戰鬥力究竟如


金國重甲騎兵

接下來看“鐵浮屠”。曾有一些文學作品中將其稱作“柺子馬”,這可能是被人誤解最深的一種“兵種”。鐵浮屠首先,柺子馬這個名詞在北宋人撰寫的有關武備和軍事的史料中就已出現,比宋金戰爭要早得多。例如北宋仁宗時曾公亮等人所編《武經總要》中就寫道:“東西柺子馬陣,為大陣之左右翼也。”所以,柺子馬實際上是一種軍陣戰術的稱呼,而非兵種,指的是步兵方陣兩側的騎兵陣。


縱橫天下的鐵浮屠,不敗神話背崽軍:這些精銳部隊的戰鬥力究竟如


文獻中記載:宋真宗常陣圖中的兩翼柺子馬“鐵浮屠”一詞最早是在與1140年5月劉琦指揮的順昌戰役有關的史料中出現。當時順昌有個叫楊汝翼的文人,親歷順昌之戰,事後寫了一篇《順昌戰勝破賊錄》,其中提到:“四太子……自將牙兵三千策應,皆重鎧全裝,虜號鐵浮屠,又號扢叉千戶。”這裡提到的扢叉千戶,是金軍中的侍衛親軍。而“浮屠”是漢語中對塔的叫法,鐵浮屠其實就是鐵塔的意思。所以鐵浮屠這個詞是宋人對金國重騎兵的一種形象稱呼。


縱橫天下的鐵浮屠,不敗神話背崽軍:這些精銳部隊的戰鬥力究竟如


劉琦畫像

同樣對順昌戰役進行記錄的還有當時的通判汪若海。他本人沒有親歷這場戰役,但是事後為了表現自己關心戰事,也寫文上呈南宋朝廷,其中寫道:“兀朮所將,號常勝軍……其所將攻城士卒號鐵浮屠,又曰鐵塔兵。”這句話告訴我們兩層信息。首先,如上文所說,鐵浮屠其實就是鐵塔之意,因此也用鐵塔兵來稱呼;第二,金兀朮率領的部隊中,攻城的步兵也被叫做鐵浮屠。可見,只要是身披重甲的金國士兵,都被宋人叫作鐵浮屠,鐵浮屠並不是特指一支騎兵部隊。


縱橫天下的鐵浮屠,不敗神話背崽軍:這些精銳部隊的戰鬥力究竟如


新版《水滸》中的宋軍連環馬

那麼,評書小說、還有一些影視作品中常見金國重甲騎兵三匹馬鐵索相連、進行衝鋒的場景,事實真的如此嗎?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三馬相連的記載最早也出自汪若海記載:“鐵浮屠……三人為伍,以皮索相連,後用拒馬子,人進一步,移馬子一步,示不反顧。”正如前文所說,汪若海沒有參加過順昌戰役,他對於戰鬥過程的記載可能有些出於想象。


縱橫天下的鐵浮屠,不敗神話背崽軍:這些精銳部隊的戰鬥力究竟如


岳飛畫像

不過後人卻大都沿襲了他的說法。岳飛的孫子岳珂在《鄂王行實編年》中就照搬了汪若海的說法,後來南宋史官章穎的《南渡四將傳·岳飛傳》、元朝所編《宋史》中的《岳飛傳》和明清兩代講述岳飛事蹟的小說,也都是在這種說法的基礎上互相傳抄,最後以訛傳訛。而後人將鐵浮屠與柺子馬搞混,也得怪岳珂。他在介紹金國重甲騎兵時說“號柺子馬,又號鐵浮屠”,錯誤地將二者混為一談,這個錯誤也同樣被後人錯傳。後來,清乾隆皇帝令臣僚以他的名義編纂《御批通鑑輯覽》,發現此說不對,並進行駁斥。他認為北方人騎馬以駕馭便捷為主,三匹馬連在一起,馬力有不同,人也勇怯不齊,因此反而有可能互相拖累。


縱橫天下的鐵浮屠,不敗神話背崽軍:這些精銳部隊的戰鬥力究竟如


金兀朮擅長用兵,肯定知道該進便進、該退便退的道理,怎麼會讓騎兵互相羈絆呢?其實不管是重騎兵還是輕騎兵,機動性都是最重要的。三馬連在一起,一馬被擊倒,另外兩馬的機動力肯定受影響,而一旦靜止下來,甚至不如步兵。宋代有許多破重甲的武器,近戰如鞭鐧錘長斧長刀,遠程有神臂弩,就算甲再重,一旦靜止,只會被步兵一擁而上輕鬆消滅。所以不管從史料分析,還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金國重甲騎兵都不會是互相用鎖鏈相連的。最後再來看大名鼎鼎的岳飛的背嵬軍。其實南宋的背嵬軍最早由韓世忠創立,《韓世忠墓誌銘》中載:“背嵬一人持長柄巨斧堵而進,上揕其胸,下梢其馬足,百遇百克,人馬樂斃。”


縱橫天下的鐵浮屠,不敗神話背崽軍:這些精銳部隊的戰鬥力究竟如


也就是說,韓世忠創建的背嵬軍,是一支專門用來對付金國騎兵的精銳步兵部隊,並且戰果卓著。後來岳飛、吳玠吳璘兄弟也創建了背嵬軍,但都是騎兵部隊,尤其是“二十年縱橫間誰能相抗”的岳家背嵬軍,堪稱當時第一精銳。那麼南宋的精銳部隊為何叫背嵬呢?南宋人趙彥衛認為,背嵬是給大將背酒瓶的親隨,但這種解釋其實是望文生義。因為西夏也有背嵬軍。《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提到過西夏的“衙頭背嵬”,這是宋人的記述。“背嵬”二字其實就是西夏文的音譯。在西夏文中,龍、鷹都讀作“嵬”,蛇的讀音與“背”相近。如果硬要翻譯過來,那就是“驍勇之士”的意思。


縱橫天下的鐵浮屠,不敗神話背崽軍:這些精銳部隊的戰鬥力究竟如


韓世忠畫像

而且“背嵬”這個詞,北宋人就已經開始使用了。沈括有一首《邊兵凱歌》,裡面就寫道:“旗隊渾如錦繡堆,銀裝背嵬打回回。”這裡的“回回”指的是西夏人。之後,宋人也模仿西夏人,用“背嵬”一詞來稱呼驍勇的將士。韓世忠是延安(今陝西綏德)人,對這種習俗耳濡目染,將自己組建的精銳部隊稱作背嵬也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