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安君傳奇的一生之三——將星隕落,邯鄲爲郡

上一期我們講到李牧大破匈奴穩定北部邊境後,揮師南下,抵禦秦軍虎狼之師,先後取得宜安大捷和番吾之戰的勝利,兩敗秦軍,使秦國統一步伐兩度中斷。秦王政大為驚恐,他想不到所向披靡的大秦銳士遭遇李牧統領的長平之戰後的殘兵敗將居然屢戰屢敗,損失慘重。此時,李牧就猶如秦人眼中無法逾越的高山。

公元前229年,秦國經過長時間的精心準備,乘趙國天災之時,出動數十萬精銳由名將王翦領兵,再次進攻趙國。李牧率軍全力抵禦,雙方激戰一年,不分勝負。在後勤,兵力,綜合國力全方面佔優的情況下,秦軍仍毫無進展,秦王政和王翦意識到,趙國有李牧在,秦軍無法速勝,即使取勝代價極大。戰場上奈何不得李牧,就在戰場外獨闢蹊徑,於是便祭出秦國屢試不爽的致勝法寶——反間計。

秦國派奸細入邯鄲,用重金收買了佞臣郭開,散佈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的謠言。趙王遷不加調查證實,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李牧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遷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李牧在冤獄中口含寶劍自刎而死,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趙王遷自毀長城,臨戰親佞臣誅無辜忠誠良將。李牧死後王翦猛攻趙國,僅三個月攻破邯鄲,趙軍大敗,秦軍殺趙蔥,走顏聚,俘虜趙王遷,公子嘉逃代稱王,旋滅。秦國既滅趙國,在其故土按照秦制設置郡縣,將趙都城設置為邯鄲郡。

李牧在戰場百戰不殆,卻死在自己國家內訌中,令人唏噓不已。於是有人認為李牧軍事能力略勝王翦,卻在政治上是小白,遠遜王翦,筆者則認為這是不經分析的主觀臆斷。戰爭是政治鬥爭的延伸,從來沒有剝離政治鬥爭的戰爭,統兵將領本身就是集政治和軍事一體的存在。沒有相應的政治能力,想成為統兵大將也不是那麼現實,自古至今都是如此,這也是當代中國為什麼把公職人員,尤其是軍隊公職人員的政治能力培養作為第一要務來對待。所以認為李牧是政治小白的網友,首先就犯了基本的邏輯錯誤。

秦王政和王翦行反間計使郭開誣陷李牧,稱不上是政治手段,只能算是權術,也就是政治活動中那些見不得人的下三濫手段。雖說戰爭不論手段,只論勝負,但是王翦用權術勝李牧也不能說明,權術水平強於李牧。因為李牧身後是昏君佞臣,王翦身後是明君賢臣,沒有小人拆臺,尤其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秦皇雖多疑,但不至於昏聵,像趙王遷那樣臨陣斬將,此外,秦國重要賢臣乃是丞相李斯,整體而論,秦國政治清明,趙國政治黑暗,王翦所處的政治環境要比李牧強的太多。此外政治權術能力再強的人,沒有一個好的政治環境,即使天縱英才也是白搭,典型的案例就是俾斯麥時期的德國,俾斯麥作為19世紀最為傑出的政治家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無人出其左右。俾斯麥任德國首相時其政治能力得到充分釋放,鐵血政策統一德意志,大權在握身處政壇頂峰,使德國走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快車道。權術手段極為嫻熟,不但威廉一世對他言聽計從,而且縱橫歐洲大陸數十年無敵手,幾乎將向來精於外交權術的英國擠出歐洲大陸。可是,他在執政後期攤上了個有點昏庸的主——德皇威廉二世(德意志帝國亡國之君),從此被迫走下政治神壇,回家賦閒。俾斯麥晚年失意,我們能說他政治能力不行嗎?能斷定他不懂權術?古往今來,一個人的政治軍事能力能否得到施展,跟他所處的政治環境息息相關。攻擊李牧不善政治的言論可以歇菜了。

綜合說來,李牧是個全才,軍事上有別於白起的善攻堅,廉頗的善守,常遇春的善於突襲。李牧與匈奴對峙,可固守,能主動出擊,一舉殲滅,與秦軍作戰,可長途奔襲。守必固,攻必取,真正做到了“疾如風,徐如林,不動如山”,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是練兵奇才,跟部下同甘共苦,生死與共,將士皆為期馬首是瞻。治國安邦上,經略代雁,北地二十餘年的長治久安,物阜民安,極受國民愛戴。

至於趙國亡於秦,乃是大勢所趨,無論秦軍是誰領兵,趙國滅亡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無論李牧是何等天縱英才,只怕也是獨木難支,振興趙國也永遠是鏡花水月,之前一連串的抗秦大捷,也不過是趙國迴光返照的勝利,只能為趙國續命而無法從根本上扭轉頹廢的國運。國家政權風雨飄搖之際,國中無人,朝中無將,領土日蹙,山河破碎,兵力枯竭,人心惶惶,昏君當道,佞臣橫行,江山社稷繫於一人之身,既是他個人榮耀的巔峰,也是他個人悲劇的開端。痛哉,李牧;惜哉,武安君!(完)

趙武安君傳奇的一生之三——將星隕落,邯鄲為郡

趙武安君傳奇的一生之三——將星隕落,邯鄲為郡

趙武安君傳奇的一生之三——將星隕落,邯鄲為郡

趙武安君傳奇的一生之三——將星隕落,邯鄲為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