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糕,是糕不是膏

原文:[雪花糕

]:蒸糯飯搗爛,用芝麻屑加糖為餡,打成一餅,再切方塊。

淸 袁枚《隨園食單》點心單

雪花糕,是糕不是膏

2018年伊始,一冬無雪,從17年12月就期盼著下點雪,進了狗年正月,華夏舉國飄雪,連南京蘇杭州都斷橋殘雪了,但唯獨咱這大北京愣是一點雪沒下,但準確的說,一點沒下也不對,正月十五前後,氣象臺預報近日天氣陰,可能有瑞雪豐年雪打燈的天氣發生,您別說雪壓冬雲寒氣逼人,還真有那麼點意思,但陰了幾天,也沒見雪花的蹤跡,椐網上傳來消息,說有地方還真飄了點雪花,雪片個還真大,可惜稀稀拉拉,剛落地就沒了,下了有十來分鐘,也不知算不算,這就是下雪打了燈,這幾天氣溫又回升了,過了驚蟄轉眼就停暖氣了,馬上大地回春,萬物甦醒,小草綠了,柳芽冒了,迎春,玉蘭開了,.春水暖了,鴨先知了一切都煥發出勃勃生機,估計可能大概今年這雪肯定是徹底沒戲了,為紀念一冬無雪的北京,今咱聊聊雪花糕。

雪花糕,是糕不是膏

雪花糕是江南地區的特色糕點,清爽可口味美,以前有一種護膚品也叫雪花膏,但那是擦臉油,和咱這雪花糕是兩碼事,糕是吃的,膏是抺的。雪花糕自古就有,《金瓶梅》裡有31種糕點,基本上是糕、酥、餅、卷之類甜食。有的名字雖異、形狀不同,但用料、味道差別不大,大多在今天的市場見得到,如果餡餅、玫瑰餅、果餡椒鹽金餅、丁皮餅、糖薄脆、白糖萬壽糕、壽字雪花糕、玫瑰元宵餅、香茶桂花餅、玫瑰八仙糕等,雪花糕郎郎在錄。

雪花糕,是糕不是膏

雪花糕是清代街頭巷尾常見的特色糕點。在清朝末年,太原榆次龍廟街有“雪花糕”是一個名叫“金兒”的人所經營的,用江米制作的一種風味甜食。因其用特製的小木甑蒸制而成,故又稱“甑子糕”。據老年人回憶,當時,只要聽到“金兒”那“玫瑰,桂花兩樣餡的雪花糕,喂!”的叫賣聲,人們就立即會圍滿他的小吃擔。那白花花,熱騰騰的“雪花糕”上,撒著紅或白糖,炒芝麻,澆著桂花、玫瑰汁,又熱又甜,又香又軟,吃上一塊,渾身覺暖。

雪花糕,是糕不是膏

臺灣不光有雪花糕,還有雪花齋,店主叫呂水,人稱“阿水伯”、“龜仔水”,十三歲向福建來臺的師傅陳促習得廣東汕頭料理;十七歲受到地方士紳陳德全的青睞,受聘為家中大廚,因其一身精湛的廚藝,在陳德全的協助下,以雪花糕為名,開創了“雪花齋”餅鋪。“雪花齋”這個詩意般的店名,是六位前清秀才在酒足飯飽後一時吟詠而出的詩句——“花香天下中秋桂,雪映莊前臘月梅”,用來比喻呂水的為人和情操。這首詩將呂水比喻成桂花,目的是希望其製作糕餅的技藝,能像桂花香氣甲天下;同時做人要像白雪一樣,光明磊落、潔身自愛;更要像梅花一樣,在冷風中傲骨挺拔。原本要將店名取為“桂梅齋”,但在眾人感慨臺灣看不到雪景而有美中不足之憾,書法家劉曉邨遂取上下聯之首字揮毫寫下“雪花齋”三字,令所有秀才拍案叫絕,並由劉曉邨題字上匾。目前這塊珍貴的匾額收藏在第二代呂松吉的“桂梅齋”家中。呂水共有六子,四子從小夭折。1959年,面臨小孩成家、自立門戶的需求,雪花齋一分為二,由長子、次子繼承中正路老店;呂水則協同三子、五子及老么於中正路212巷另起爐灶,為使兩家店名有所區別,便在新設的店面加個“老”字,儼然有對外宣示老創始人在此的意味,形成“雪花齋”與“老雪花齋”並立的情形。


雪花糕,是糕不是膏

除雪花糕還有雪花酥,此點又名翻毛月餅,其實它的前世就是蘇式酥皮月餅,也被稱姑蘇細點,外形光如滿月潔似白玉。傳說慈禧太后在初見翻毛月餅時,因其大而不秀的外形,刻就變了臉,問:“誰傳的旨讓做這麼硬的點心,酥皮餑餑跟白玉擺件似的,誰能咬得動?”怒而拍桌而起,從而引起月餅上的酥皮飛起如雪白的鵝毛,其情景美得讓她讚歎。嘗後入口即化,不但鮮香軟糯,而且回味悠長,問此月餅何名,太監順口答:“此乃姑蘇細點。”太后看此月餅表皮如翻著的白毛,“就叫翻毛月餅吧!”又因酥皮特薄,吹氣即可飛起如雪花,也叫雪花酥,上此點必須用蓋蓋住,以防走路帶風吹破酥皮,您就琢磨這皮有多薄了,吃此點時,講究用手拍桌,欣賞酥皮如雪花般落下,那是一種享受。


雪花糕,是糕不是膏

雪花糕好吃,名字又雅,現在多有流行,在大江南北均有雪花糕,其最常見的製法是:魚膠粉先放入鍋中用少許冷水調均勻。將椰奶、牛奶、糖、淡奶油全部倒入鍋中。並攪拌均勻,用小火加熱至糖化,全程向同一個方向攪拌。容器中鋪上保鮮膜,將煮好的奶液倒入,冷卻後放入冰箱冷藏至凝固。將已凝固好的奶凍取出切塊,在椰絲中滾一圈,使奶凍均勻裹上椰絲即可。此法制法簡單,細白軟糯,奶香怡人,從而又有多種口味,牛奶雪花糕、椰蓉雪花糕、桂花雪花糕、抹茶雪花糕、蔓越莓雪花糕、南洋雪花糕。


雪花糕,是糕不是膏

但須說明,這不是真正傳統的雪花糕,大家記住雪花糕,是糕不是“膏”。傳統的雪花糕是南方傳統糕團中的一種。做法袁枚己告訴我們了,“蒸糯飯搗爛,用芝麻屑加糖為餡,打成一餅,再切方塊。”然後面上撒白糖,因白糖潔白如雪又叫雪花糖,此點故名雪花糕。追溯糖的起源,雖三千年前中國人就有糖吃,《農政全書》等書籍中都有一些造白糖或者白砂糖的記載,熬赤糖(黑糖、紅糖、紫糖)製作過程中,採用了黃泥水淋脫色法熬白砂糖,但還不是真正的白糖。顏色不過偏白、偏鮮亮一點而已,白糖是在明代才出現的。到了清代,制白砂糖依然以人工熬、榨為主,直到清代快結束時,有人才開始想到利用西方的機器製糖。白糖主要分為二大類,即白砂糖和綿白糖。綿白糖的口感優於白砂糖。綿白糖最宜直接食用,冷飲涼食用之尤佳,在袁枚時代,綿白糖可是稀罕物,故袁枚將雪花糕收錄在《隨園食單》之中,雪花糕具體制法,準備大肚小口銅蒸鍋,木製小甑。將江米用冷水洗淨,盛入木甑內,放入蒸鍋蒸制。熟後,加水捶打,後在蒸,放盆中備用,侍涼時用布疊起反覆壓揉,越揉越粘越好吃,按成片,鋪上用炒香擀碎的芝麻屑加糖做的餡,在鋪上一層糯米糕片,上面撒上白糖,切塊裝盤上桌,此點色澤潔白,香味濃郁,入口糯軟甜香。


雪花糕,是糕不是膏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