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怎樣的人?

金銘昔


老子,春秋末期人,歷史上對他的記載很少,有記載,也是不知他具體的出生年月,做過“守藏史”,後來騎一頭青牛歸隱了,不知所終。

《史記》中對老子記載比較詳細的,是他過涵谷關時,在守關將軍尹喜請求下,留下了《道德經》,然後出關走了。

對老子的認識,可以從《道德經》裡瞭解一些。

他提出了“道”這個概念,並在道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德”的理論,由此產生了“仁、義、禮”的思想。這與儒家理論有巨大的不同。

“無為”是他的重要思想,“無為而無不為”,他的無為不是不為,而是抓住事物本質而為,解決根本問題。

《道德經》中所含的哲學思想,開中華文化哲學先河,其中三項哲學理論,至今世界上其他文明、其他民族還沒有。

老子在那個時代,就道破了宇宙的來源,他提出了宇宙生成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當代核物理學和天文學證明了老子理論的正確。

老子治國理論,教化百姓的思想,都有獨道之處,至今有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老子的美學思想,成為了後世美學的尺度;老子的軍事思想,以道為為核心,對後世軍事理論的行成,有重要的影響。毛澤東主席說:“《道德經》是一部兵書”,可以毛澤東從老子軍事思想中吸取了多少營養。

老子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是修煉學!


竇樹山


老子是怎樣的人?

老子是春秋時期楚國人。姓李,名耳,字聃。做過東周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博學多才,著有《道德經》流傳於後世。

老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張小寡國民,“阾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老子的這個政治思想是無法實現的。

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的哲學思想是“道”和“德”。“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對政治論、社會論、人生論提升到本體論的概括。“德”是“道”的展開,是對“道”的闡釋,是對“道”的應用。“道”,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獨立於萬事萬物之外。“道”始終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週而復始。“道”創造、滋養萬事萬物,而且不把萬事萬物據為己有,強調不恃己能、不爭、復初、歸根、守靜、觀復。

“德”是“道”的顯現和作用,是“道”指導下的人們的行為。老子認為在政治、社會、人生活動中,應遵循自然的原則,去除人為的作用,要“絕聖棄智”,反璞歸真,以達到“無為”的自然境界,強調回歸自然的人性,棄絕人性的異化。這就是“德”,也是“道”的最高體現。

老子的軍事思想。有人認為,老子的《道德經》,“未嘗有一章不屬意於兵”(唐•王真《道德經論兵要義述》)。明清之際學者王夫之在《宋論》中說,《道德經》尤為“言兵者師之”。近代學者章太炎也認為《道德經》五千言是“約《金版》、《六韜》之旨”(章太炎《訄書•儒道》)。從唐朝的王真到明朝末年的王夫之,直到資產階級的革命家章太炎,都肯定了老子的軍事思想。老子的《道德經》一書共八十一章,直按論兵的就有十多章,屬意於兵的有近二十章。老子的軍事思想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慎戰思想。老子認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凶年”。所以,他強調“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老子反對隨意用兵,主張慎戰。二是提出了“柔弱勝剛強”的戰略思想,認為“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是“天下莫不知”的戰爭規律。老子還以水喻兵,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改堅強者莫之能勝”。三是提出了一系列的克敵制勝的戰術原則。老子從以弱勝強的原則出發,指出:“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與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四是提出了“以奇用兵”的作戰思想。什麼是“以奇用兵”?老子解釋說:“正復為奇”。意思是說作戰時要善於正面佯攻,以奇兵迂迴,殲滅敵人。這就是所謂的“以正合,以奇勝”(見《孫子兵法》)。總的來說,老子的軍事思想側重於軍事戰略的研究,他所闡述的關於戰爭的規律的見解較之《孫子兵法》等,毫不遜色。

老子是一條龍。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裡說,孔子見了老子之後說,“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邪”!孔子把老子比喻為龍。有弟子問孔子,老子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孔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會飛的可以織網捕獲它;會遊的可以制絲線去釣它;會跑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於龍,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它在雲端,在天上,無法捉摸,深不可測,而老子,他就像一條龍一樣”。據說,龍是一種有鱗、有須、有角、有爪,能興風作雨的神異動物。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變化無窮。孔子把老子比喻為龍,是說老子這個人就像龍一樣深不可測,玄之又玄,他的思想“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處處閃煉著智慧的光芒。所以,孔子只能用“龍”來描述老子。

老子是隱者。晚年乘青牛西去,不知所蹤。

老子是怎樣的人?老子是國家圖書館館長,學識淵博,著有《道德經》;老子是思想家、哲學家,提出了“道”與“德”的概念,並構築了深邃的思想體系;老子又是卓越的軍事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戰略思想和戰術思想;老子是一條龍,他的智慧光耀千古;老子是一隱者。


布衣閒人10


幼年老子就是個腦洞很大的孩子。

據說老子自由聰慧,於是家裡就給老子請了一位家庭教師,這位老師便是博學多知的商容。有一天商老師講到天這一節,老子就問天上面是什麼,老師說天上面還是天,老子又問天上面的天上面又是什麼,商老師說還是天,老子又問天的最上面的那一層上面有事什麼。這下把商老師問住了,商老師只好說,聖人沒講過,書上也沒記載,我也不知道。後來老子又問家裡的保安,保安說不知道。老子又去問母親,老子母親也說不知道。老子為此茶飯不思了好一陣子。《道德經》中存在於天地之外的“道”,看來是老子從小就思考這個問題了。

青年老子是個極其孝順的青年。

老子在國家檔案工作期間,幾次三番想把母親接到城裡生活。但母親說自己在老家左鄰右舍人都比較熟,還是在老家生活比較自在,所以拒絕了去城裡生活。不幸的是老子母親在去世時很想見老子一面,但沒見上。老子得知母親去世趕回老家時,母親已安葬。老子看著母親墳起這一堆土,哭的死去活來的。不過這一頓哭讓老子悟到了人生的生死大道。

中年老子是個關心國家大事的人。

別看老子只是個國家檔案館管理員,從《道德經》中可以看出,老子還是心懷天下,為天下百姓著想的。《道德經》中針砭時弊、為國家治理建言獻策、討論軍國大事、反對窮兵黷武反對戰爭都是例證。

老年老子趨於冷漠歸於避世。

讀《道德經》,你始終有一種冷颼颼的感覺,而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更是讓人從皮膚冷到了骨頭裡。不管是老子騎牛出關,還是《史記》中關於老子“隱君子”的說法,總之老子是離開人群,把自己藏起來了。


屯元國學文化


我們會去想老子是個什麼樣的人,關鍵是因為他的思想,他所著的書。

從其公元前571年出生,到現在,已經歷經了幾千年,老子其人非但沒有被歷史所淹沒,反而閃爍著越來越耀眼的光芒,所以我們可以說他因其思想,而被人銘記,因被銘記,而從未離開。

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歷史走遠,好多細節與生平我們已無可考據,但他的一些品質是能推斷而來的。

老子絕對是個愛學習,愛思考,愛探尋,愛悟理,追求本源,想要活的明白的人。從他出生開始,小時候有個叫商容的先生教他,老子敏而好學,但最關鍵的是愛探尋究竟。慢慢的,老子問的問題,都涉及本源,總要問個究竟,商容慢慢的無以應對,只好說書上沒記載,我也不知道。正是這個特質,讓後來進入周朝,當上圖書管理員的老子,在書海里不停的探尋和思考,我能想到,這段時間絕對是老子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嗜書如命(這也讓我想到了毛主席在湖南圖書館啃書的那段歷史,早出晚歸,埋頭書海,一天兩頓飯,毛爺爺後來自己都說那段光陰彌足寶貴。)。

這個世界上,總有一種人把讀書當做發自內心喜愛的事,因為他們想活的明白,活得通透。老子能覺察大道,探尋根源奧義,絕對與這樣的渴求脫不開干係。思人察己,我們是不是應該努力呢?你可以說自己不愛讀書不愛學習,但不能說自己不想活的明白,報著這個目的學習,我想我們總會有動力逼著自己去學習讀書的,願你我共勉,生而不易,活著更難,再活不明白,真是白走一遭。


筆落驚鴻


老子是個怎樣的人?據說他生於約公元前571年,卒於公元前約471年。我沒見過老子,只讀過他的《道德經》。關於他,咱們還是看太史公司馬遷給他撰寫的列傳吧。

老子者,楚苦縣屬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輿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巳。”孔子去,謂弟子日:“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曷贈。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鳥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屬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日: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奧孔子同時雲。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崴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日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幹。宗子注,注子宣,宣玄孫假,假仕於漠孝文帝。而假之子解曷膠西王印太傅,因家於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屬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

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問禮。老子說:“您所說的禮,制定它的人早已死了,衹有他的言論還在。而且君子遇到時機就出仕,趕不上時機就隱居起來。我聽說,好的商人把貨物深藏起來,好像什麼都沒有的樣子,君子德行很高,表面上看起來卻很愚鈍。去掉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去掉您高貴的神態和過高的志向,這些對您自己都沒什麼好處。我要告訴你的,就衹有這些。”孔子離開後,對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 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用網罩住它,會遊的可以用絏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於龍,我就不知道了,它乘風駕雲上天。我今天見到老子,他就像一條龍吧!”

老子研究道德的學問,他的學說以隱秘不求名聲局主旨。老子在周住了很久,看到周朝衰落,就要離開。到了關口,關令尹喜說:“您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為我寫本書吧。”於是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上下兩篇,講述道德的含意,共五千多字,然後才離開,沒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人說: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著書十五篇,講道家的作用,他與孔子是同時代的人。

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歲,有人說他活了二百多歲,因為他修道養身所以長壽。

在孔子死後一百二十九年,史書上記載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時說:“當初秦國與周朝合在一起,合在一起五百年就分開了,分開後七十年就會出現霸王。”有人說儋就是老子,有人說不是,世上沒人知道哪種說法正確。老子,是隱居的君子。

老子的兒子叫李宗,李宗作魏國的將軍,被封在段幹。李宗的兒子叫李注,李注的兒子叫李官,李官的玄孫叫李假,李假在漢孝文帝朝做官。而李假的兒子李解作膠西王劉印的太傅,於是住在齊國。

世人學老子學說的就排斥儒家學說,學儒家學說的也排斥老子學說。“主張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難道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嗎?李耳認為清靜無焉,百姓就能自己變得正直守義。

(引自《二十四史全譯》,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第887-888頁。)

要我看老子,他也曾是個圖書館管理員,就跟咱們新中國的創始人和諾貝爾獲獎者莫言一樣,切切不要低估了當圖書館管理員的。


一頁一世間


深知人性與治國之道必須完美結合的人。老子的履歷,是政治上有緣旁觀而博覽群書的人,他認為人性如水宜從之,治國理政者當順人性而治,不應該堵截人性真實展示而多條款約束。

上善若水,很多人只慮及個人善如水。這是被後段文化史儒學主導專制,道家淡出朝野多隱遁泉林修道的後世表象誤導所致。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夫惟不爭,致水成流而所向無敵。洪流之水,民也,人性也!

小國寡民,無須為而治,是老子從人性與政治上綜合觀摩獲得的結論。小國——不張揚國政,平淡無威使群眾注意力不集中在聽政方面,日常印象無國而快樂生活;寡民——使民寡慾少結交不成黨,平時行止如寡若孤。成黨匯眾遊行示威,稱為民成眾勢;無為——不修正和管束。

淡國勢寡民聲無內耗平實而治,是老子篤定的治國理政最佳方略。

從思想看一個人。老子是喜率真求典雅的人。

2019.3.17.9:56


山外天色


老子,有三個。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一是“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的老子。

二是“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的老子。

三是“自孔子死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言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趙日金141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創作了道德經,主要思想,無中生有,以柔克剛等.


天天扎心13君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剪不斷,理還亂,為賦新詞強說愁,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不知道人fhwy


他是很通一切的人無所不包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