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上講的「用筆如刀」是什麼意思?練書法有什麼技巧嗎?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所謂的“用筆如刀”就是指方筆切鋒的用筆方法。如魏碑書法中的《龍門二十品》,還有柳公權的《玄秘塔碑》書法。



我們知道,毛筆的筆頭是一個圓錐形狀,在不採用任何技巧的情況下,只能點出近似水滴狀的一頭尖一頭圓的點。而書法的點畫線條造型是非常複雜甚至變幻莫測。這些或方或圓或方中寓圓,圓中見方的點畫,都是通過一定的用筆技法來實現的。在用筆術語中有句話叫“轉以成圓,折以成方”,說的就是方筆和圓筆通用的用筆方法。在書法裡單純的方筆並不多,一般都是方圓結合。如橫畫,一般起筆方收筆圓。在起筆造型上,上方“尖”下圓較多,這主要與毛筆筆頭的形狀有關。在書法史上,幾乎全用方筆造型的主要是魏碑書法,也有在汲取魏碑元素的基礎上形成的楷書書法也出現方筆造型,如歐陽詢的楷書。


切鋒入紙,是指空中逆鋒筆尖落紙後,以筆鋒圓錐形的一側,向由左向右下切鋒,寫出見稜見角點畫效果來,就像我們切菜一樣,茬口方直,顧名思義曰切鋒。更形象的說法就是“用筆如刀”。

至於書法有沒有技巧的問題,書法的每一環節都有技巧,可以說書法就是由無數的技巧構成的一門藝術,書法的“法”就是指的書法的技巧。並且這些技巧是經過數千年的的傳承留存在書法作品中的最經典的技巧。是歷代書法家們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概括總結出來的高度成熟的技巧。如五字執筆法,同樣如此。



翰墨書道


古人的書論裡有用筆如刀和用刀如筆兩種說法。

刀是什麼刀

刀有刀鋒,筆也有筆鋒,刀由鋼鐵製成,給人以力量感,書法美的最基礎的美感也是力量感,好的的書法作品無疑都是既有書法內涵又有力量感的作品。一幅有力量感的書法作品才是有精氣神的書法作品。所以用筆如刀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說的書寫的力量感。

正鋒用刀,中鋒用筆

用筆如刀的另一層含義就是關於刀鋒,刀鋒是刀最鋒利的部分,我們用刀切東西不可能用刀背去切,一般也不會把刀往外傾斜著切,一般都是直上直下或者稍微有點傾斜的去切,這樣才能更好的利用刀鋒,刀鋒正,切起東西來才更省力氣。

切東西用刀鋒,寫字要用中鋒,用中鋒書寫出來的筆畫更加有力量,更加飽滿、厚重,中鋒也是書法裡最基本的筆法,也是最核心的筆法,還是最簡單省力的方法,練習書法要先練中鋒,才能明白用筆之道。

中鋒用筆和正鋒用刀確實有相似之處。

用刀如筆

用筆如刀說的是筆法和風格,用刀如筆說的是篆刻,好的篆刻不僅僅是在石頭上刻字,而是要刻出書法的意味,所以大家都說書法家不一定是篆刻家,但是篆刻家一定是書法家。


不二齋


“用筆如刀”可以根據理解的不同,有多種解釋。

  • 用筆如“刀削斧砍”,追求北碑石刻氣息,不計工拙,筆畫的質感以“峻利”見長。

  • 落筆行筆,快,狠,準。

  • 線條幹淨,無絲毫拖泥帶水。

接下來,就從這三點開始,一一為大家舉例說明。

但是有一點須說清楚,這是一種“筆意”,並不是一種技法。所謂用筆如刀,說的就是用筆時的一個狀態,屬於筆意。當然,也因此有此筆意,才能出“峻利之勢”,如歐陽詢之“險絕峻利”,就是化北碑筆法入二王。如看過歐陽詢比較全面的書作應有所發現。

形質、神韻上用筆如“刀削斧砍”

這是今人比較追求的一種藝術形式,寫碑就要追求碑刻的味道,筆畫的線條一定是那種如石刻一般的感覺。

當然,這是一種用筆的追求,用軟的毛筆,去追求“剛硬”的效果。早在蔡邕《九勢》中就有提及“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因其質地軟,所以效果可以千變萬化。再看現在的硬筆,西方的雞毛筆,非常硬,所以線條呆板,只能從形態上追求變化,故而外國書法為“花體”。

單看這種作品,現在很多人寫魏碑,不再如民國一樣渾厚。多如這種“國展體”一樣,以“方筆”見長,幾乎筆筆都有“折”“角”等表現鋒利的線條,很少有“圓”“轉”一類的用筆,即便是藏鋒,也會出“方折”,而非“蠶頭”。

上圖作品水平一般,還不及國展水平,但是用的國展風格,所以用來舉例。

這種風格,這種用筆或是對作品神韻的要求,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可以用毛筆表現刀刻的感覺,但是當這種風格被盲目追摹,問題是不少的。看多了之後你會發現,很難從外表就看出水平高低,因為寫的大概都一個樣子,必須的去扣細節才能看出水平。

首先說,這種作品風格沒問題,單純求“方”“利”。

如傅山一味求“圓”“媚”“拙”一樣,都是一種很偏激的追求,屬於把一種用筆風格表現到極致的那種。

如我們看歐陽詢的作品,特有一種“險”勢,用筆露鋒多且瘦硬,就是唐人把“方筆”發揮到極致的作品。


看起起筆處,多露鋒,多“尖”,尖就是“方”,有一種鋒利的感覺。

轉折處特厚,所以感覺很“硬”。

現在學歐陽詢行書的人不多,跟楷書的難度不在一個級別。

行筆“快、狠、準”

但從用筆來說歐陽詢《仲尼帖》可算一個切入點。

比如“性”字,紅色圈裡“生”的起筆,這是非常快的地方。

這個是很容易學的,但是難點並不在這個起筆,其難處在於上一筆與下一筆。

上一筆藍色圈裡的“豎”,緊接著就要接“生”的入筆,但是一收一放的兩種運筆速度,如何把握?

如果兩筆稍連接起來,則“生”的入筆就會出現打彎的地方,沒有那麼鋒利的感覺。

首先這一頓,一起,中間的節奏轉換最難練,起筆快狠準,首先位置要準確,而且要壓下鋒去行筆,所謂“快而不虛”。

其次就是綠色的部分,是提起筆來接下一豎,這點也很難,所謂用筆如刀是筆意,內心中追求快狠準,所以發出的力量來的快來的狠,有一種崩浪之勢,這樣必不容易“收住”,所以綠色的提很關鍵,與“豎”又是筆斷意連,斷開則說明收住了“勢”,而寫用筆有銜接,說明“筆意”還在,還是“快狠準”的“意”。

其實這種節奏的轉變是最難的!

字形難嗎?筆法難嗎?真不難,慢一點,誰都可以臨的像。

但是想要臨的好,臨到接近書者書寫時的狀態,必須要追求這種契合古人的節奏,需要千萬次的臨摹體會,才能去表現。

當掌握好這些,這個人的“筆意”就算是消化了,容入自己之後,即使字形不像,也能知道其“筆意”來自何人,其實看哪位書家的字學了誰,初出在哪,從形上只能看出數家,其餘的還是要從神韻筆意上來發現。

並非說沒有字形就沒有學過這個人的字,每個書家都是臨古頗深的,怎麼可能只學幾家?

其實這種筆意,相對剛說的追求“刀削斧砍”的神韻來說,是更難一步的。

因為這種筆意,完全可以用在非“歐體”的字上。

比如陳海良的“行楷”“行草”,其實形上跟歐沒多少關係,但是這種用筆的方法,就有一部分出自歐陽詢。

還有,這種露鋒多的字。

露鋒多,還能遇到一個問題,比如灰色圈裡的“裁”

雙撇露鋒,如何處理顯得不雷同?加上“戈”鉤的起筆露鋒,三個大露鋒起筆集中在一起,如何顯得和諧?

這是一種長期磨練才能得到的“和諧”,可能初學時,臨都會臨不像。

這張筆意需要建立在多臨帖的基礎上,悟是悟的到,但是寫就需要功夫。

線條幹淨利落

這個很容易理解,用筆一定要圓滑順暢,不拖沓。

很多人寫字,都有筆病,比如說鋒不正,側鋒偏多,一邊的毛刺就多,就顯得“澀”。還有人行筆會有遲疑,明顯的會重一點,或者可以看出用筆的不熟練。

這都是功夫不到導致的,再也沒有第二個原因。

看傅山的大草,即使再圓,也不會顯得“拖沓”,用筆快意,而且用筆鋒正。

這一種線條的基本功。

總結

總結一下,其實這三種“用筆如刀”的解釋,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基本功”好。

而且也並不是一種“技法”,而是一種用筆的狀態,很容易就可以悟到,但是如想練好,就得多臨帖。

最簡單的就是追求“刀削斧砍”的風格,只要筆畫多方筆,即使形上有些問題,也是不容易發覺的,畢竟追求的是整體感覺。

需要一些基礎的就是“線條幹淨利落”,這就需要運筆永遠保持一個“正鋒”的狀態,用側也是取研,而不是顯虛,這就是追求線條的質感了。

最難得就是筆意,快速書寫中還能變化自如,是一種契合古人的書寫狀態,少說也要20年臨帖基礎打底。

米芾當初說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而自己刷字,說的就是一種書寫速度。

想要學精,這種節奏和速度是必要的,看到曹寶麟寫字,就會發現很快,這是學米芾學到了精華,知道如何用“鋒”刷。

而學黃庭堅的時候,就要稍慢一些,這種速度要讓筆鋒能做出反應,所以筆筆提頓但是圓滑。

學蘇軾就要有快有慢,有輕有重,比較均衡。


像“用筆如刀”這種,大家理解一下就夠了,這是一種追求,建立在基本功之上,沒必要初學時就可以追求,反而會“快而無度”“方圓不合”,總之對理解書法容易產生片面的想法。

用筆可如快刀斬亂麻,也可如黃庭堅所說“划槳”一樣慢,都沒有問題。

有了基礎之後尋找適合自己性格的去追求就行了。


這個當真可以悟到,很容易,沒事多想想就行。



梁宇航


1.大家好,我是清雅齋書法日講!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2.書法上講的“用筆如刀”指的是方筆用筆和筆畫的力度感。

所謂方筆指的是帶有稜角的筆畫,一般用在筆畫的起筆處、轉折處。尤其是楷書、隸書最為明顯。這種用筆法給人的感覺是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爽快而又美觀。例如歐陽詢的楷書用筆猶如利刃切割,刀斷犀角等,強調的是方筆。

3.另外“用筆如刀”還有一層意思是,用筆寫字要像拿刀切東西一樣有力度。這就要強調點畫的力度感。

我們看到一副書法,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有勁沒勁”,這就是說寫字的力度,也就是筆力。有美感的書法點畫,他們的特點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有力度。

4.要想達到用筆如刀的效果,就要側鋒切筆入紙,然後轉鋒調到中鋒,只有這樣寫出來的才有力度。


好了,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感覺有用的朋友麻煩幫忙點贊、轉發,如有異議歡迎下方留言指正!

關注頭條號清雅齋書法日講,每天更新書法學習的乾貨!!!


蘭亭書法日講


古人講的用筆如刀,其實就是說你在寫書法的過程中,要把毛筆當做一個刀一樣來對待,這樣的話,你寫書法才有可能寫出非常深的筆力來。

要想詳細的說明,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分為以下四點進行闡述:

第一、想象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賢哲聖人對於想象都有非常精彩的描述,而且都不否認想象的作用,由此可見,想象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在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想象可以調動人們的感覺、直覺,幫助人們打開思路,進而在書法創作的過程中發揮更出色。

而具體在這個場景下,在寫書法的過程中,把毛筆想象成刀鋒,會讓我們的書法在視覺上形成一種伶俐矯健的風格,寫出稱心如意的書法。

第二、控筆的能力

用筆如刀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寫書法的時候,能夠隨心所欲,用筆自如來去如風。作為刀這個工具,在使用過程中,他是硬的,確定性的,而毛筆的筆毫柔軟多變,因此,是不確定的。

能把不確定的東西運用成確定性的東西,以柔克剛,才是大境界,這在書法學習中也比較關鍵。

第三、心態上的自信

這一點很少有人能想到,其實用筆如刀包含著對於毛筆運筆的一個自信,一個心態上的自信,能夠說出這樣的話的人,自然是書法上的自信者,下筆確定,刀劈斧剁,雷厲風行,猶如神助,這其中自然是必須要有自信心在才能如此。

第四、技術的高超

王羲之的書法有入木三分之稱 可見其功力深厚,而一個人要想做到寫書法入木三分的話,就一定要做到運筆如刀,只有你把這個毛筆的筆鋒當做了刀,你才能寫出入木三分這樣的書法作品,所以這其中暗含了對於書法技巧的一個高超的讚美和一個較高的要求。


松風閣書法日講


用刀用筆都是寫字,不外乎方圓曲直淡濃快慢的變化,要出方筆,就是充分用頓折的關係。書法的技巧一言難盡,書法的捷徑就是沒有捷徑。知行合一,行是主體,整就中咧!附上新治王陽明之言印章。




水墨之道書畫苑


書法上的技巧,主要是用筆的技巧。

我認為書主要是中鋒和側鋒的相互轉換的問題。

中鋒用筆追求屋漏痕,錐畫沙的效果。給人的感覺就是外柔而內剛。所顯示的氣勢就是剛勁而挺拔。

而側鋒用筆,所寫出的筆畫效果如刀似槍,鋒芒畢露。像我們所熟知的魏碑楷書作品,特別是轉折處的筆法,就是側鋒用筆所寫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