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建筑会说话丨这栋危楼,原来竟是一座书院?

惠州等地古时称“岭南”,是一个有名的“南蛮之地”和“放逐之地”。历史上,韩愈、苏轼等人都曾经被流放至此。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人才辈出,这离不开书院文化。

明清时期的惠州书院之多,在广东乃至全国,可谓是风气之先。受书院文化的浸润,惠州这座千年古城,历来是文人墨客、名利重臣荟萃之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城以人兴,人以城荣”之说。

作为千年府治所在地的梌(chá)山,自古就有“此山曾住玉堂仙”的美誉,梌山书院便是这里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

如果古建筑会说话丨这栋危楼,原来竟是一座书院?

梌山书院原为私立梌山中学,是由惠州知名教育家黄植祯协同热心教育人士于1929年2月创办,原址位于今中山北路66号院内。梌山中学因为日军入侵,校址在短时间内变动多次,直到1945年,才重新搬回惠州,并在原址上开设分校,为惠州第一中学前身之一。

旧址上的梌山书院,年久失修,已成危楼。这座中西合璧的小洋楼,楼前的石阶,爬满了岁月的青苔。然白墙朱窗,雅韵犹存。墙面的浮雕装饰,变化有致。墙体不同造型的镂空设计,既展现了东方建筑的美韵,又起到了通风照明的作用。圆形窗、拱门、拱窗的融入,让建筑别具一格,体现西方复古建筑的特征,又与传统的方窗呼应方与圆的视觉美学,在对称中展现变化之美。

如果古建筑会说话丨这栋危楼,原来竟是一座书院?

书院昔日的朗朗读书声,已经消失历史更迭里,空留一座洋楼,淹没在市井中。但书院在历史洪流中,不问出处,肩负育才使命,为惠州培养出一代代莘莘学子,为世人所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