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兴馆丨始于科举,终于科举

科举制度自隋唐开始,到明清时期到达顶峰。此时,只有官学、私学等各类教育机构的生徒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这些生徒被称童生。童生经过本县、本府和学政的三级考试,合格后进入县学、州学、府学学习者,称为生员,这就是秀才。成为秀才,是科举入仕第一步,后面还有乡试、会试、殿试等。生员、举人需要赴省城、京城考试,路途遥远,官府虽然有公车费,但寒门学子常常经费不足,许多人无法参加考试。

宾兴馆丨始于科举,终于科举

当时的惠州,众多文人学子反清复明,朝廷大兴“文字狱”,导致文化衰落,士气萎靡,科举凋敝。为鼓励学子科举,资助寒门学子,惠州乡绅捐资兴建宾兴馆,做出租经营,同时成立基金组织,用以资助科举学子。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是学子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宾兴馆的修建,正是通过一种积极的资助方式,让寒门学子得以圆梦。

宾兴馆丨始于科举,终于科举

道光六年,惠州各乡绅捐银六千余两、银元两千余元,买下塘尾街的一块地。两年后,宾兴馆建成。当时金带街到塘尾街一带,充满着人文气息,宾兴馆附近不仅有学院衙,还有东樵书院、三江书院等教育场所。不少到学院衙参加考试的学子,都会选择宾兴馆落脚。

宾兴馆丨始于科举,终于科举

宾兴馆

辛亥革命后,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科举制度也在1905年被废除,宾兴馆的历史在此画上了一个句号。抗日战争时,日军入侵惠州,宾兴馆遭到日军飞机轰炸。解放后,宾兴馆成为环卫工人宿舍。20世纪60年代,宾兴馆的周边环境和主体建筑不断遭到破坏,许多住户纷纷将宾兴馆隔离,宾兴馆变得面目全非,早已无法窥探当年的盛况。

如今的宾兴馆,四周围着铁墙,正在重新修缮。一百多年的风雨侵蚀,让宾兴馆如同一个耄耋老翁,但在这斑驳的墙瓦之间,濡染的 是一方土地醇厚的文艺,连系的是古今惠州的根与魂。

宾兴馆丨始于科举,终于科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