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拓跋珪的這次改革,讓鮮卑人從此姓了這些漢人姓氏

鮮卑,學者從音轉的角度進行詮釋後,認為其是古代《禹貢》析支的音轉。由此分析,鮮卑與東夷族有著淵源關係。

北魏拓跋珪的這次改革,讓鮮卑人從此姓了這些漢人姓氏

文獻的記載也說明了這一點,鮮卑的活動見於西周時期。《國語·晉語八》有云:“昔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三國時韋昭對《國語》註解說:“鮮卑,東夷國。燎,庭燎也。”周成王時大會諸侯於岐陽,來自東夷的鮮卑和南蠻的楚人是諸夏之外的蠻夷,不能參與會盟,只能守護拜祭山川神靈的火堆。

在中國古代,中原地域遼闊,若是少數民族想要在中原建立政權,必須要使自己的文化融入到中原來,且中原人數眾多。如果不學習漢文化,是無法在中原如此寬闊的地域及眾多的人群中立足的。所以想要長久統治中原,鞏固政權,學習漢族的文化必不可少。

北魏拓跋珪的這次改革,讓鮮卑人從此姓了這些漢人姓氏

鮮卑自東漢後南遷與西遷後,與匈奴、丁零、烏桓、漢人等混血而形成許多新的部落。東部主要有宇文部、慕容部,西部主要有拓跋部、禿髮部和乞伏部。

兩晉十六國時期,禿髮鮮卑、乞伏鮮卑、慕容鮮卑和拓跋鮮卑都曾與漢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統治階級結成割據一方的政治勢力。

北魏拓跋珪的這次改革,讓鮮卑人從此姓了這些漢人姓氏

西晉當時的內戰也同時進行,鮮卑人看中了這個機會,想要趁這個機會進入中原地區。他們就開始組織自己的軍隊,佔據了中原北方大部分地區,在當時北方雖然出現了,許多漢人的割據勢力,但是對於聲勢龐大的鮮卑族,沒有抵抗之力。晉朝當時也把自己的都城,遷到了南方,等於放棄了北方地區,就這樣形成了南北方對峙的局面。

鮮卑族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統一了中原北方地區,在北方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權,那就是北魏。

北魏拓跋珪的這次改革,讓鮮卑人從此姓了這些漢人姓氏

雖然當時在入侵中原的時候,鮮卑族靠的是自身的武力,當時作為北方遊牧民族的時候,依靠武力可以搶劫,但是在建立了政權後沒有了戰爭。在治理國家方面只靠搶劫,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於是當時的皇帝就開始進行改革,要學習當時漢族人的所有東西。

公元398年十二月,拓跋珪將北魏都城遷往平城,並改稱皇帝。稱帝后,拓跋珪開始效仿漢族政治體制,促使拓跋部的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為了說服部眾,他接受漢族士人漢化的建議,找出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宣稱黃帝最小的兒子昌意受封於北土,是拓跋部的祖先,因此拓跋部都是黃帝的後裔,必須追隨中原各族封建化和漢化的道路,向漢族學習。

北魏拓跋珪的這次改革,讓鮮卑人從此姓了這些漢人姓氏

拓跋珪依照漢人之法設置官吏,大量使用漢族士人參政,將鮮卑部落之間酋長與部落聯盟酋長之間的關係,改變為封建的君臣關係。

同時,拓跋珪還對北魏鮮卑族的民族姓氏進行了漢化。

北魏拓跋珪的這次改革,讓鮮卑人從此姓了這些漢人姓氏

比如拓跋改姓長孫或元,阿單改姓單,屋引改姓房,柯拔改姓柯,烏洛蘭改姓蘭,叱盧改姓祝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姓氏,如果你的姓氏也姓這些,那麼你的祖上真的很可能就是鮮卑人。

至此階段, 北魏如同中華民國成立與清朝覆亡後的滿洲人,僅僅維持的民族意識也已化消,完成了真正漢人的轉變。五胡漢化都非單一方向的絕對性漢族文化接受,逆方向他們固有文化同樣獲得機會滲透漢族文化。

北魏拓跋珪的這次改革,讓鮮卑人從此姓了這些漢人姓氏

惟其漢族文化加添北族文化因素,才得推動漢族文化波瀾愈益廣闊與壯大,以及容易吸收並鼓勵北族參加漢族範疇,漢族也因新血統滲合而擴大更新為新的漢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