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員什麼時候可以正式退休?都有什麼待遇?

用戶67018193990


保障退休官員的待遇,在數千年前的中國,就已經開始推行了。清朝入關後,為招攬人才,鼓勵年老官員主動退休,也採取了同樣的辦法。

順治初期,清朝為退休官員發放土地。按照級別高低,劃分不同土地大小。時間一長,朝廷發現成本太高,又影響社會穩定,便改為退休官員發放俸祿。

不過,時局不同,發放俸祿的標準,也有變化。順治、康熙年間,清朝把官員的退休年齡作為領取俸祿的標準。如果在60歲之前退休,便沒有資格領取俸祿。

到雍正繼位後,為提高官員隊伍的素質,就把官員在任時的政績、品行,作為退休後是否領取俸祿的標準。如果考核不通過,被勒令退休,或直接革職的,便沒有資格領取退休俸祿。

其餘可以領取退休俸祿的官員中,一般會以級別高低,確立俸祿發放的多少。清朝的時候,三品以上官員,退休後有資格領取在任時的全部俸祿。三品以下的官員,如果沒有皇帝特例,基本只能領取在任時一半的俸祿。三品以上官員,都是屬於朝廷高級官員。

這些人即便退休後,社會資歷、威望較高,仍是朝廷需要拉攏的對象。對皇帝而言,這些官員在任時跟皇帝接觸機會較多,皇帝也較為熟悉。他們的退休辭呈,都必須得到皇帝的親自批閱。

這些領取全部俸祿的官員,只能領取朝廷按品級規定的“正俸”。清朝時,官員俸祿有三個劃分。第一種是按品級劃分的“正俸”。正俸的數額較低,可以參考下面第一張圖。(武將俸祿以文官為參考標準)

第二種是“恩俸”,屬於雙倍“正俸”。第三種是養廉銀,數額可以達到正俸的數十倍,乃至上百倍。具體可以參考第二張圖。

退休官員數量較多。朝廷為了減輕負擔,就只讓官員領取在任俸祿中的“正俸”。正俸以品級發放。所以,能領取退休俸祿最多的,自然是一品官員的每年180兩白銀。

這筆開銷,如果是退休後在京城的官員,就由戶部支出。如果是退休後回到家鄉的官員,由省裡藩臺府庫支出。

不過,前面所說的,只是大部分官員的情況。仍有小部分清朝官員,會被賞賜爵位。爵位可以領到的退休俸祿會更高。清朝的時候,爵位有三種。一種是宗室爵位,也就是親王、郡王、貝勒這類爵位。一種是蒙古爵位。

前兩種爵位都需要考慮到特定身份。最後一種是專門賞賜給異姓大臣的爵位。這種爵位在乾隆年間確立,一共有二十七個等級。具體可以參照下圖。

在這種爵位中,級別最高的便是公爵。公爵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一等公。按照清朝規定,一等公可以享受每年700兩白銀的俸祿。

這筆退休俸祿,則遠遠高於一般官員的退休俸祿。如果按照品級而言,公爵、侯爵、伯爵,都可以列入超品級別的範圍。這些級別的俸祿待遇,本身高於官員的品級。

即便與正一品對應的子爵,每年也可以享受410兩白銀的俸祿待遇。嘉慶十一年,大學士保寧退休,皇帝允許他享受公爵級別的退休俸祿。嘉慶十九年,大學士威勤伯勒退休,允許享受伯爵待遇。

但是,想要獲得爵位的難度極大。既要有足夠的功績,又要得到皇帝的認可。而且,領取爵俸後,就不能再領取退休後的官職正俸。這也是朝廷為減輕負擔的做法。不過,官員一般不會有太多意見。

在爵位之上,仍有更小一部分官員,退休後可以領取到皇帝的賞賜。乾隆朝的戶部尚書徐本,在保有退休俸祿的情況下,皇帝額外賞賜衣冠,貂皮。文淵閣大學士陳世倌,在享受退休俸祿的同時,也得到乾隆五千兩白銀的賞賜。

這些都是皇帝的特殊賞賜,只有極少數官員可以得到這份殊榮,數額也並不固定。不過,正因為稀少,對於官員而言,這種賞賜的榮譽意義,遠大於財富意義。他們往往會把這些賞賜供奉起來。

總結而言,大部分情況下,清朝官員退休後按照品級,可以領取到最多的退休俸祿是180兩白銀,為一品官員享有。

極少數獲得爵位的官員,可以領取到每年700兩白銀,為一等公爵專享。更少數的情況,就是得到皇帝額外賞賜的退休官員。賞賜的多少,只能憑皇帝的意見而定。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腦洞外星人


古代官員退休叫“致仕”。



清朝官員退休有很多情況,有掛職升官退休,犯錯被懲罰退休,當然還有年齡到了正常退休!



清朝給退休官員的待遇是很好的!官員退休,最不適應的就是“人走茶涼”,門可羅雀。清代的退休制度比較人性化,規定官員到了60歲就可以退休了!



因此,清廷採取了存品加銜,恩蔭子孫,參與朝政,告老還鄉這四類措施,給予“安全著陸”的官員一定的政治待遇,維持他們的榮譽和體面。



比起政治待遇,級別較低的官員更關心經濟待遇,也就是退休金!雖然清朝一直在完善官員退休的福利待遇,不過總體來說還是不夠豐厚,有些官員退休後還要尋求其他的生存之道!不過基本保障還是可以的。



不管怎樣,退休就意味著不再擔責任。吃得香,睡得著,還能享受不錯的政治和經濟待遇。表面看來,清廷官員的退休生活還是很體面的。


芒種先生


要了解清代官員何時退休,待遇如何,就得清楚清朝的致仕制度。所謂的致仕制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官員年老退休制度,是我國古代官僚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清代官員致仕制度多襲明制,但仍有其獨特的變化和規定。下文就根據清朝的致仕制度,對這一問題進行解答。

一、清代官員的致仕年齡無定製且靈活。古人認為,男子七十歲時,精力和智力都已明顯衰退。故“大夫七十而致事”為一傳統,唐、宋、明等朝代基本上也沿襲此做法。清代官員的致仕年齡總體上採用了歷代“七十致仕”的標準,但已明顯呈現出降低的趨勢,且文武官員有著不同的規定。不過總體而言,官員一般還是以七十歲為致仕年齡,但之前也可以“老”為由乞休。

二、清代官員的致仕待遇較為優厚。官員在任期間,生活自然無需擔憂。可一旦離任,生活水平不免會出現較大落差。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在清代,歷任皇帝都比較重視官員的致仕問題。對於致仕官員,朝廷在待遇方面作了種種規定,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安,過著無憂的晚年生活。主要體現在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兩個方面。

(一)政治待遇。清代官員致仕一般是以原品致仕,有的官員因政績顯著,在致仕時還加銜進級。這樣官員在致仕後也能繼續保持官的身份,從而擁有相應的榮譽和社會地位。此外,致仕官員還可以參預朝政,有權向皇帝陳述地方政務情況。致仕官員還有恩蔭子孫的特權,即子孫可憑父祖官品或功績而取得做官的資格。

(二)經濟待遇。清代不同品級的官員致仕後的待遇是不一樣的,有“食全俸”、“食半俸”和“不食俸”的區別,從總體上看,清朝官員致仕後的待遇要比前朝官員好得多。

綜上可知,清代官員致仕制度中對致仕年齡無明確和嚴格的規定以及致仕待遇頗為優厚。


與書居


什麼時候退休,最終還得看皇帝的態度。朝廷有相關的制度來確定退休的年齡和退休的待遇,但是在封建專制的清朝,多身不由己。



清政府規定,官員到了60歲即可辦理退休手續。但是有個前提,你得找個合適的理由,不管是生病還是家庭原因,你得說服皇帝認為你確實不能繼續工作下去了,那麼你就可以退休了。不然你就得繼續幹,幹到理由充足為止。還有一些人提前退休或者延遲退休。提前退休的一般是能力不足以勝任工作崗位,或者是在政治上犯了錯,皇帝給你面子讓你提前退休,你就得知趣。延遲退休的一般是能力很強,或者是朝廷大員,很重要的這些人物,你退休了暫時沒人代替你,皇帝就會繼續讓他他幹,一直幹到有人替代了你,你才能退休。甚至有些人一直幹到死都沒能退休。

但是清朝是個很厚道的朝代。官員在任的時候,福利待遇已經算不錯了。如果你退休了,待遇之好,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朝廷辦不到的。如果一個官員成功退休了,只要你在任期間沒犯什麼錯,退休之後一切待遇和在任沒什麼差異。有些在任期間功績卓著的,退休之後的待遇甚至會比在任時更好,有時候還會被皇帝額外賞賜,子孫都有可能得到皇帝的獎賞。但是如果是那種在任期間多少有點問題的官員,退休之後可能就會降低待遇,但是朝廷會給你體面,不會讓這種官員在面子問題上難堪。

當然提前退休的一般也都不會拿到在任時的全部待遇,而延遲退休的官員則會得到皇帝更多的恩寵,能者多勞,多勞多得,皇帝這個大老闆也不會不明白這些道理的。總體而言,清朝的退休制度在封建社會還算是比較完善的,退休的官員除了在待遇上不含糊,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普遍的認可,甚至有時候皇帝會親自過問退休官員的生活。有些能力出眾這,被皇帝返聘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封建王朝的侷限性是,什麼事都得看皇帝的臉色,想要安穩地致仕,其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國家培養一個人才不容易,皇帝不會輕易放人。


圍爐煮酒話春秋


古代官員退休稱為致仕、致政等,而且形成了完善的退休制度,達到一定年齡或有特殊情況時方可退休。那麼清朝時官員的退休制度是什麼呢?

從漢至元規定年滿七十可退休,到明清兩朝則規定六十歲以上者,都可申請退休。但是若未達到年齡,也可主動要求“告老還鄉”。

一般包括三種情況:其一,為了迴避權利鬥爭,主動告老還鄉。其二,無心於官場,嚮往家鄉生活。人們最熟悉的便是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三,身體虛弱,難以承擔重任。

那麼對於清朝的官員,退休後有什麼待遇呢?可從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看。


在政治上,退休官員可保留自己的品銜,若平時政績優秀,退休後可加銜升官。官員退休後,其後人還可以繼續做官,但是需要一定要求。

若官員退休後仍想為國效力者,依舊有參與朝政的權利。有的官員生前政績很高者,死後還會受到皇帝褒獎。

在經濟上,最初是給退休官員分發糧食與土地。後來隨著經濟發展,官員大多都是直接領真金白銀。

俸祿分為三個等級:退休後保持原級的“食全俸”;沒到退休年齡,但因身體原因特批退休的“食半俸”;因受到朝廷要求退休即被開除的“不食俸”。


除了正常退休外,其實每個朝代都頒佈過延遲退休的法令,也都引起一定的討論。甚至有的人還不願退休,有的人想退休皇帝不允許退休等情況都有。


史之策


退休制度自古就有,在清朝以前官員的退休年紀一般定在70歲,基本就是讓你死在任上,這個主要還是由於官員難以選拔等多方面原因導致的。

到了清代,情況有了改觀,允許官員到了六十歲可以退休,但是,即使是這樣想要退休的話也得上報,經過審核才可以,如果你到了六十歲就自己離職了,那麼,對不起,你很可能會像逃犯一樣被抓回來。

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到了法定退休年齡,還要上書“乞致仕”,就是先將皇帝誇一番,然後說地球沒有了自己照樣轉,自己想回家抱孩子,除此之外,還要有其他緣由,比如因老退休,因病退休等等。

當然,有混的好的,或者還想繼續幹的,也可以繼續幹,如果誰要說什麼,那就一句,盡忠還沒儘夠,就妥妥的了。

也有一些不識趣的,皇帝都煩你了,雖然不會直接讓你回家養老,但是也會直接或間接的問:你今年是不是六十歲了?其實,並不是問你的真實年齡,而就是想讓你告老還鄉,如果這時候你還說,我還能幹幾年,那我估計,以後就沒啥好果子吃了。

通常情況下,比較大的官員,比如一品以上官員,若以原官致仕,回鄉後可給予全俸的優待;若因京察自陳原品退休的,給予半俸;部議致仕人員不給俸祿。但不管全俸、半俸或是不給俸,都不是絕對的,也看皇帝個人感覺,感覺這個人不錯就加點,也是存在的。

比如雍正年間大學士陳元龍“以年老具疏乞休”。雍正因陳元龍勞苦功高,又念他是康熙老臣,命“加太子太傅銜,以原官致仕”。 這屬於加銜;雍正還給官員從吏部左侍郎加到尚書銜,這屬於晉秩。不管是加銜還是晉秩,就和現在在退休之前再給提一級一樣,讓你退休後有點面子,也能多領點工資,

官員退休以後,也有因為皇帝需要而重新啟用的,此類例子在康熙、乾隆朝都有實例。總之就是皇帝不需要,官員就可以退休,皇帝需要,退休的官員也得重新回朝再次效力。


史論縱橫


退休這一制度可謂是自古以來都是存在的,而這一制度最早追溯到西周時期,而從西周時期到現在退休制度一直都是存在的,但是不同的朝代退休的法令又是有差別的。

就年齡而言,我們可以發現明清時期官員的退休年齡都是60歲左右,而明清以前則是70歲,這代表著什麼呢?這就代表著你幾乎要給國家做一輩子的事情。

當然,雖然古代的時候退休年齡比較晚,但是還是有退休的人的。

在這裡我給各位介紹幾種退休的情況。

第一種:官員犯了一些小錯誤,但是皇帝呢又不好意思叫你直接滾蛋,於是就會說,愛卿,你差不多要到退休的年齡了,你提前退休,在家好好享福吧!

第二種:就是在官場實在混不下去了,於是主動向皇帝請求退休,在這種情況,你一定要謹言慎行,因為萬一一個不小心,皇帝認為你是因為不待見他而請辭的那你就完了,那皇帝就可能讓你永遠退休了。



第三種:就是象我上文提到的,到了一定的年齡了,按照規定要退休了,但是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見,因為在古代活到六七十歲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麼退休之後的待遇怎麼樣呢?

清朝的退休官員的待遇那還是非常好。

其一:保銜去權,你退休之後,把手裡的權力交出來,但是你的職務待遇還是存在的,還有就是如果你退休前功績卓越,你退休後還可以加官進爵。



第二:世襲爵位,官員退休之後,他的後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繼承他的職位,當然只是一定程度上。


第三:參政議政,退休之後,雖然你沒有了實際權力,但是在國家政策上面還是可以提出一定的建議,並且還保留一定的話語權。

總而言之,你退休之後,基本上可以說是吃喝不愁,並且在一定的方面還可以給自己的後代謀一些福利。


一縷風塵854


清朝官員的退休叫致仕,也叫休致。參考年齡是六十歲,但致仕不是強制性的,到了年齡如果身體還行,就可以繼續幹下去。休致一般有兩種情況:主動休致和被動休致。主動休致當然是自己提出來的,比如由於傷病等原因,可以在六十歲以上提出,也可以不到六十歲提出提前休致。被動休致通常是懲罰性的,比如身體不勝任仍舊戀棧,不能勝任工作,或者犯了錯等等,叫“勒令休致”。不同的休致情況待遇是不一樣的,清朝前期致仕官員還給一些田地,到乾隆嘉慶以後,逐漸形成了一套休致的辦法,待遇大致分三種情況:

1)賞食全俸:大學士尚書一級的大員,致仕給食全俸。三品以下的官員,立有一定功績(如武官要求出徵打仗次數、殺敵人數等),六十歲以上,申請以原品休致,可照退休前的品級給食全俸。

2)賞食半俸:三品以下官員,立有一定功績,但未到六十歲,五十歲以上,因傷病情況致仕者,可以申請原品休致,賞食半俸。

3)不予給俸:三品以下官員,立功標準不到者;或者雖然立功,但在五十歲以下就申請休致者,可以依據情況申請原品休致,但不予給俸。再者,由於犯錯誤、考核不合格導致懲罰性的“勒令休致”,均不給俸。

這裡的全俸、半俸,都是指官員的正俸,即正式的職級工資,不包括崗位津貼性質的恩俸、養廉銀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