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读书做笔记的学习习惯

有的孩子喜欢读小说、中外名著,几十部地读,但别人问他这些书主要观点好在哪里,差在何处,他却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努力搜索,感觉如枯肠。这样读书,自己的脑子只起了一个漏斗的作用,读得再多也只是过了一遍,没留下什么东西。

培养孩子读书做笔记的学习习惯

要把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东西,就得学会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富兰克林说过,读书之时,宜备笔记与小册子,遇新奇有用之典故词句,即用简短之语摘抄在上面。这个办法有三点好处:一番手抄,凝神酌句,记忆更牢;日后行为演说,可以引用;即使没有实在效用,也可增加社交趣味。

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和摘录了1500多本书,共作了65本笔记,仅经济问题的摘要和批注就有800多页。他对当时70位经济学家的著作,几乎都作了详细的摘要,他读书时,常常折叠书角,画线,用铅笔在页边空白处画满记号。他用画横线的方法,能够非常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地方。

培养孩子读书做笔记的学习习惯

清代杰出的文学家蒲松龄快到40岁了,才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家境贫困,没有书就借书,借到的好书,他就抄下来,反复读。他认真听,认真记录民间流传的怪闻异说,积累了大量笔记资料。经过20多年的搜集、整理、加工,反复修改,直到70多岁,才写成了《聊斋志异》这部杰作,蜚声国内文坛,远播海外许多国家。

培养孩子读书做笔记的学习习惯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该怎样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呢?一般来说,读书笔记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原书空白记如果书是自己的,看到重要的地方,或者自己体会深刻的地方,随时随手在书页空白处记上要点,加上批注,写上感想。

(2)画符号这是一种比较简单、容易的笔记,通用的符号有画线(直线、双线、曲线和不同颜色的线)、圆圈、双圄、交叉、箭头、方框、三角形。还有着重号、问号、叹号等。每种符号可按自己的习惯、爱好,分别代表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3)摘录把书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或重要的地方,诸如论点、结论等摘录下来。

(4)全抄将原文一字不落地抄下来,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从10岁起就跟祖父读《资治通鉴》。此书300多万字,他不但读完此书,了解了书中的意思,而且把全书重抄了一遍。

(5)列提纲根据文章每章节每段的内容,按照它的前后次序,列出一个大纲,它能帮助我们增强筛选知识、把握重点的能力。

(6)剪贴把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报纸杂志上剪下来贴在本子上,这也是一种读书笔记,可根据需要进行分类张贴。科普作家叶永烈说:

我订有许多报刊,养成了剪报的习惯,即把报纸杂志上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剪下来,分类贴在笔记本上。我的剪报有20多类。例如,我写一篇以熊猫为题材的中篇科普幻想小说……就剪了几十篇美于熊猫的资料。

(7)做卡片把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记在卡片上,它是积累知识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积累多了,归纳分类,综合利用。也有的把摘录的内容记在随身携带的纸条上,这种办法适用于旅行途中看书、看资料等。

(8)札记读了一些书籍后,写下它的要点、体会、心得、感受和疑问,称为札记,其形式灵活,内容多样,可长可短。如列宁的《哲学笔记》,清朝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等,以及报刊的书评、读后感,均属于这一类。

另外,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习惯,还可写心得笔记、专题笔记、综合笔记、索引笔记、图表笔记。还可以写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的笔记。

以上这些笔记形式,各有各的长处,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写读书笔记会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过程,刚开始写,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简单地写,养成习惯,读书效率会越来越高,书才容易变成营养被吸收,变成自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