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體下的尊嚴和獨立思考

點擊上方的關注,收穫更多的驚喜!

群體下的尊嚴和獨立思考

前幾天看到咪蒙的一篇文章,裡面有一個細節吸引了我的注意,她說:一篇文章只看題目就可以判斷出閱讀量並且八九不離十。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對著背影二字就拍案叫絕,我們的題目承載了越來越多的煽動性,越來越尖銳的價值判斷。

在閱讀的同時我們自以為是的自尊、思考已經成為了大數據上一個微不足道的數據,個人的獨特性泯滅在群體之中,成為了思維單一的烏合之眾。這是我們需要警惕的,你我或許截然不同,然而千百個你我組成整體或許就大同小異。人類需要思考,而不是成為人工智能的數據庫。然而這一切可能嗎?

大多數人都會避免因為持有與眾不同的信念或想法而被眾人敵視。在傳播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沉默的螺旋”,就是說:當人們的想法受到廣泛支持時,他們會更加大膽地傳播;而當這種想法無人響應或可能被群起攻之時,人們會保持沉默。

一方的沉默會導致另一方越來越強大,而此方日漸式微。互聯網給了我們這種可能,人們探討、聯合的速度前所未有地快,一件事情被最初的幾個人定論並引起關注後,後面的人便不假思索地推波助瀾。從最初的雷洋案到最近的於歡案,我們看到大部分人轉發的都是大同小異甚至同一條朋友圈,而人們對真相的關注越來越少,沒有人去關注最終的屍檢結果,換句話說,大部分人成為了擴音器。

在雷洋案中追求法治的一波人到了於歡案中又要求法律網開一面。並不是針對哪種觀點,只是說大部分時間我們沒有自己的信念而人云亦云。而人們享受征討異己的感覺,唯有這時人們感到群體無與倫比的力量,人們屈服於它,屈服於無數個自己。

群體下的尊嚴和獨立思考

正如同文革時期,沒有幾個人相信那是對的,然而大家的的確確感覺到了快感,我們無法保證互聯網中的集體永遠是善意和正確的,尤其是當傳媒更加發達之後。

如果希特勒生在今日,納粹一定會傳播更加廣泛。現代科技下的人類看似更加有力,然而我們的缺陷更加暴露無遺。也就是說,我們在網絡上侮辱持不同意見者時,踐踏的是自己的尊嚴。

福特說過 “如果我當年去問顧客他們想要什麼,他們肯定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各個方面,經紀公司更清楚怎樣的偶像更會讓粉絲瘋狂;導演們更知道什麼劇情會讓你流淚。

當我們的情緒更容易被調動時,我們的目光被輕易轉移,個人的尊嚴不復存在,每個人成了一個個符號,一個個提線木偶。我們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平和的朋友,在讀完一篇咪蒙以後,突然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彷彿被欺騙了很多年,然後突然充滿戾氣,對身邊的人充滿敵意,我不知道那篇文章寫了什麼,但是它足以在短短几分鐘內沖毀我朋友多年的三觀,又在幾天內消失得就像沒有存在過。

群體下的尊嚴和獨立思考

以前我看我是歌手,也覺得觀眾忘情地哭泣是表演出來的,直到我自己在震撼的頂尖音響和昏暗的燈光下幾欲潸然淚下才發現我大錯特錯。

心理學叫這個封閉空間下的催眠效應,然而我知道沒有全場的所有觀眾我自己是哭不出來的。同樣,沒有咪蒙那麼多忠實讀者,我的那位朋友不可能如此確信不疑並歇斯底里。我們以為自己是獨立思考的個體,然而群體一言不發就影響了我們的想法。

以前我認為自己很特立獨行,世人很傻。後來我才知道每個人都這麼想。我們都無法獨善其身,你我,咪蒙,每個人,都在輿論的洪流之下隨波逐流,完全獨立的思考不復存在。

這讓我們收穫了很多,也讓我們暴露在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下。永遠知道一枚硬幣有兩面,現代社會不會焚書坑儒,不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然而我們正在有這種自發的趨勢。

下次當有社會熱點出現時,我們不妨先不看評論,問問自己,我最先湧現的想法是什麼。在遇到少數的反對聲音時思考其合理性再反駁。 喜歡咪蒙的某篇文章,不代表她全部的觀點就要全盤接受,更不代表要和反對她的人惡語相向。

雖然個人理性的力量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如果因此而放任自流,自暴自棄,那將是對個人尊嚴的最後一次踐踏。

群體下的尊嚴和獨立思考

更多精彩待續

注: 作者,劉思皓。

中國醫科大學研究生,大學教授。

歡迎朋友關注、點贊、評論、收藏、讚賞和轉發!

關注、點贊、評論、收藏、讚賞和轉發都是朋友對我的愛心,有愛心的人既健康又長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