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下的尊严和独立思考

点击上方的关注,收获更多的惊喜!

群体下的尊严和独立思考

前几天看到咪蒙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个细节吸引了我的注意,她说:一篇文章只看题目就可以判断出阅读量并且八九不离十。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对着背影二字就拍案叫绝,我们的题目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煽动性,越来越尖锐的价值判断。

在阅读的同时我们自以为是的自尊、思考已经成为了大数据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数据,个人的独特性泯灭在群体之中,成为了思维单一的乌合之众。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你我或许截然不同,然而千百个你我组成整体或许就大同小异。人类需要思考,而不是成为人工智能的数据库。然而这一切可能吗?

大多数人都会避免因为持有与众不同的信念或想法而被众人敌视。在传播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沉默的螺旋”,就是说:当人们的想法受到广泛支持时,他们会更加大胆地传播;而当这种想法无人响应或可能被群起攻之时,人们会保持沉默。

一方的沉默会导致另一方越来越强大,而此方日渐式微。互联网给了我们这种可能,人们探讨、联合的速度前所未有地快,一件事情被最初的几个人定论并引起关注后,后面的人便不假思索地推波助澜。从最初的雷洋案到最近的于欢案,我们看到大部分人转发的都是大同小异甚至同一条朋友圈,而人们对真相的关注越来越少,没有人去关注最终的尸检结果,换句话说,大部分人成为了扩音器。

在雷洋案中追求法治的一波人到了于欢案中又要求法律网开一面。并不是针对哪种观点,只是说大部分时间我们没有自己的信念而人云亦云。而人们享受征讨异己的感觉,唯有这时人们感到群体无与伦比的力量,人们屈服于它,屈服于无数个自己。

群体下的尊严和独立思考

正如同文革时期,没有几个人相信那是对的,然而大家的的确确感觉到了快感,我们无法保证互联网中的集体永远是善意和正确的,尤其是当传媒更加发达之后。

如果希特勒生在今日,纳粹一定会传播更加广泛。现代科技下的人类看似更加有力,然而我们的缺陷更加暴露无遗。也就是说,我们在网络上侮辱持不同意见者时,践踏的是自己的尊严。

福特说过 “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各个方面,经纪公司更清楚怎样的偶像更会让粉丝疯狂;导演们更知道什么剧情会让你流泪。

当我们的情绪更容易被调动时,我们的目光被轻易转移,个人的尊严不复存在,每个人成了一个个符号,一个个提线木偶。我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平和的朋友,在读完一篇咪蒙以后,突然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仿佛被欺骗了很多年,然后突然充满戾气,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我不知道那篇文章写了什么,但是它足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冲毁我朋友多年的三观,又在几天内消失得就像没有存在过。

群体下的尊严和独立思考

以前我看我是歌手,也觉得观众忘情地哭泣是表演出来的,直到我自己在震撼的顶尖音响和昏暗的灯光下几欲潸然泪下才发现我大错特错。

心理学叫这个封闭空间下的催眠效应,然而我知道没有全场的所有观众我自己是哭不出来的。同样,没有咪蒙那么多忠实读者,我的那位朋友不可能如此确信不疑并歇斯底里。我们以为自己是独立思考的个体,然而群体一言不发就影响了我们的想法。

以前我认为自己很特立独行,世人很傻。后来我才知道每个人都这么想。我们都无法独善其身,你我,咪蒙,每个人,都在舆论的洪流之下随波逐流,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复存在。

这让我们收获了很多,也让我们暴露在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下。永远知道一枚硬币有两面,现代社会不会焚书坑儒,不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我们正在有这种自发的趋势。

下次当有社会热点出现时,我们不妨先不看评论,问问自己,我最先涌现的想法是什么。在遇到少数的反对声音时思考其合理性再反驳。 喜欢咪蒙的某篇文章,不代表她全部的观点就要全盘接受,更不代表要和反对她的人恶语相向。

虽然个人理性的力量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因此而放任自流,自暴自弃,那将是对个人尊严的最后一次践踏。

群体下的尊严和独立思考

更多精彩待续

注: 作者,刘思皓。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大学教授。

欢迎朋友关注、点赞、评论、收藏、赞赏和转发!

关注、点赞、评论、收藏、赞赏和转发都是朋友对我的爱心,有爱心的人既健康又长寿!


分享到:


相關文章: